
在朝鮮王朝的意識形態中,到十八世紀為止,即使是相對開明的士人,也是否定滿清作為「中華上國」的地位。
曾經在乾隆末年遊歷中國的朝鮮士人朴趾源,就在遊覽筆記《熱河日記》中,完全不將滿清稱為「上國」或「中華」。但這並不全是因為他認為滿清是「比較落後」的「胡」,更多來自於朝鮮的君臣觀念。
他表示,「皇明中華也,吾初受命之上國也。」大明作為朝鮮人的君是難以變異的。
何況當日本侵略朝鮮時,明神宗還派大軍支援,所以「恩在肌髓,萬世永賴,皆吾上國之恩也。」
至於滿清,朴趾源承認他是個很多方面比朝鮮強的「大國」。
但是「大國能以力而屈之,非吾所初受命之天子也。」用力量強迫朝鮮屈服,好處再多,也不算恩德。
換言之,在朴趾源的心中,滿清不是上國,是奠基在三項原則上的:君臣之義/強迫屈服/華夏觀念三者。
但這三者之間,有時候會互相衝突。
例如,朴趾源曾經嚴厲批評,朝鮮讀書人到了滿清地界,就到處跟清人悲嘆明的淪亡、嘲笑漢人不敢反清。
因為他覺得「康熙以前,皆皇明之遺黎也。康熙以後,卽清室之臣庶也,固將盡節本朝遵奉法制。」
也就是說在乾隆時代的漢人,跟明朝已經沒有直接君臣關係,所以他覺得這些漢人遵奉滿清的規矩,合情合理,無從置喙。
反倒是朝鮮人,不要隨便去鼓動漢人反清,如果讓這些漢人恣意跟外國抱怨,那就是亂臣賊子。
然而,如果這個道理說得通,那麼朴趾源時代的朝鮮王朝,也已經沒有跟明有直接君臣關係了。
而且每代朝鮮君王,都已受滿清冊封。那麼你們一邊主張君臣之義,一邊又在國內繼續鼓吹反清的意識形態,難道不是自打嘴巴嗎?
朴趾源寫《熱河日記》的時候,其實應該也是有很多這樣的矛盾掙扎。
一方面他還是繼續寫滿清是「胡」,皇明是上國等等、等等。
另一方面,他又覺得要明亡一百多年後的漢人一定得反滿,好像「哪裡怪怪的」。
同時他還發現清的儒學挺興盛的,那該不該看作習得聖人道理、從胡變為「華夏」的國度,就好像朝鮮自己一樣呢?
《熱河日記》雖然很努力想要在列舉滿清的優點同時,同步蒐羅滿清是「胡」的證據,但一直到最後,都不太成功,頗有許多自相矛盾、一廂情願之處。
但對我來說,這些自相矛盾、一廂情願的地方反而蠻精彩的。因為這讓人看到,在意識形態的背後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如何掙扎著調和現實與理想間衝突的地方。
&
附帶一提,可能會有人問說,為什麼圖片中的國是簡體字。我只能說,我要求很多次。但AI一定要寫簡體,好像他不認識繁體字一樣,我也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