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重新思考未來30年的職業規劃
近兩三年來,AI的進展之快,令人驚嘆。從過去那個偶爾會胡言亂語的 GPT-3.5,到如今已具備高準確性與全面性的 GPT-4,我深刻感受到AI工具在工作與生活中的實用性與變革性。我自己就是高度依賴AI的用戶,無論是寫報告、擬郵件、資料統整,效率提升有目共睹。
我還記得去年 ChatGPT 大當機的那一天,光是回幾封信、寫份報告,都覺得特別不順。說不上來的焦慮感籠罩著我——原來,它已經不知不覺成為我每天的「共同工作者」。
也因此,我開始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 AI的發展有終點嗎?又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穩態?
透過調查與閱讀專家們的觀點,我驚訝地發現,越來越多主流意見認為:AI將有極高的可能性取代高達八成的腦力勞動者。文書處理、簡報設計、報告撰寫,甚至寫程式這類曾經需要高度專業的工作,都已可由AI代勞。這個趨勢對於白領階層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

AI生成
你這個人本身,可能才是最重要的資產
這樣的變化促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如果大多數腦力工作都能被AI執行,那麼未來30年的職涯規劃該從何著手?
我認為,真正的關鍵,將會是「你這個人本身」的特質,而非你學會了多少技能。
當使用AI工具已成基本能力,而每個人用出來的結果相差不遠,那麼,為什麼選擇你,而不是別人?——這時候,「讓人喜歡你」的能力,就成了核心競爭力。
比如說,我想了解某段歷史,AI可以給我一份系統性的知識架構,但要讓我真正聽得津津有味、充滿共鳴,可能還是要靠像呂捷那樣會講故事、有個人魅力的講者。這些人本特質,才是AI暫時難以觸及的領域。
真正讓人喜歡,並不是「討好」或「贏過別人」
那麼,「讓人喜歡」的能力,是什麼?
它不是靠爭贏、說對話,更不是低聲下氣地討好別人。而是你是否能在與人互動中,展現真誠、可靠、善解人意的特質。
「正直、誠信、善良」這些價值當然重要,但它們如果只是被當成口號,也容易被濫用或偽裝。因此,從小建立真實的人際理解力與情緒共鳴能力,會是一種更有價值的軟實力。
藍領技術工人,將迎來黃金時代?
反觀目前AI還難以取代的工作,大多仍集中在需要實際動手、具備現場經驗與判斷力的技術型工作。例如廚師、水電工、汽車維修師、冷氣師傅……這些藍領技術職位,雖然一度被社會低估,卻可能在AI時代反而成為「稀缺資產」。
AI能畫出完美的擺盤設計,寫出精準的食譜,但無法親手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中餐料理;它或許能模擬人體結構,但還無法像真正的水電技師那樣,臨場判斷管線老舊問題的實際風險。
也就是說:未來有技術在手的人,將會更有議價的權力。
教育的兩條路徑:培養人味,或培養技術
面對AI主導的未來社會,我認為最關鍵的職涯建議有兩條路徑:
若你的孩子或你本身具備外向特質,那麼「學會讓人喜歡你」將是最值得投資的能力。包括溝通、表達、協作、講故事、領導力等。
若你偏向內向,或不擅長社交,那麼請及早培養一門具有實作價值的技術專業,像是維修、餐飲、工藝、農業技術等。
因為現今的熱門科系(如商管、傳播、設計等)畢業生雖多,但最初投入職場時往往做的是最容易被AI取代的白領初階工作。這些工作未來不僅成就感不高,薪資也可能偏低,還需在人際競爭中求生。
與其在紅海中奮鬥,不如在藍海中起飛。
結語:取代腦力工作的不是AI,是沒有改變的人
AI的野望,不是毀滅人類,而是以它的效率改變人類的分工方式。若我們不改變學習策略與職涯思維,未來被淘汰的,將不是職位,而是無法適應的人。
這時代已不再是「你會什麼」最重要,而是——你這個人本身,是否值得合作、值得信任、值得被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