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引用佛法的「空性」智慧,應用於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像「大罷免」這類極易引發兩極對立的事件,希望能為我們開啟不同的應對方法。
空性,並非虛無或不存在,而是指一切現象(包括我們的心念、情緒、事件的成敗、人物、立場等)都不具備獨立、永恆、自性存在的特質。一切的人是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變動不居,無有實體。 當我們以空性觀照時,就能瓦解內心對這些現象的執著,從而產生更智慧、更慈悲的應對方法。
因緣和合而生-
一切現象,不是單獨存在,而是由無數條件配合才產生。例如:花開,不只是花種本身,還要有水、陽光、土壤、溫度。變動不居-
因為構成萬物的條件會改變,所以萬物也會隨之變化,沒有一刻是靜止的。
無有實體-
萬物並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存在,它們只是暫時的組合,隨因緣而起、隨因緣而滅。這就是「空性」的觀念。
運用空性觀點,應對「大罷免時代」所應生的社會問題:
一、 瓦解「敵我執著」與「勝負二元」:
空性觀點
- 對「人」的執著: 在空性看來,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沒有絕對的「敵人」或「盟友」。對方的立場、行為,也是無數因緣(教育、環境、經驗、觀點)和合的結果,不具備恆常不變的實體。
- 對「成敗」的執著: 罷免的成功或失敗,並非永恆的勝利或絕望的終點。它只是當下業緣成熟的一個「果」,這個果又會成為新的「因」,不斷流轉。勝不驕,敗不餒,因為一切皆無自性。
- 應對方法:放下貼標籤: 不再將對立者簡單貼上「愚蠢」、「惡劣」的標籤,而是看到他們背後的苦、恐懼或無明。
- 超越輸贏: 將關注點從「誰贏誰輸」轉向「如何讓整體更好」。贏了不執著勝利的幻象,輸了不陷入失敗的怨懟,而是從中學習。
二、 化解「瞋恚」與「慢」的輪迴:
- 空性觀點:
- 瞋恚&空性: 憤怒和仇恨(瞋恚)不是恆常實有的情緒。它也是因緣和合而生(通常是欲求不滿、我執受損),當因緣改變,它就會消散。執著於憤怒,如同緊握燒紅的炭火。
- 傲慢&空性: 自視甚高(慢)的感覺,是建立在對「自我」的實有執著上。一旦體會「我」無自性,傲慢便無所依憑。
- 應對方法:
- 從「執著」中尋找瞋恚: 當瞋恚生起時,以空性觀點,反問自己:「我執著於什麼?我的哪個期望或判斷沒有被滿足?」看到瞋恚的空性本質,就能減少其力量。
- 培養廣泛與深層的慈悲: 理解對方行為的因緣(即使是惡意),知道他們也受煩惱困擾,從而生起慈悲心,軟化內心的堅硬。
- 謙卑自省: 意識到自己的觀點和判斷也非絕對真理,總有盲點和不足,自然能放下傲慢,傾聽不同的聲音。
三、 促進「系統鏈修復」而非「單純除錯」:
- 空性觀點:
- 緣起性空: 社會問題的發生,是複雜因緣(政治體制、經濟結構、歷史脈絡、人心狀態等)相互作用的結果。沒有一個單一的「錯誤」或「壞人」可以被簡單移除,問題就會解決。
- 無常的特性: 社會現象和制度都是不斷變化的,沒有一勞永逸的完美方案。
- 應對方法:尋找深層因緣: 跳脫指責個人或單一事件的思維,深入探討社會分裂、對話斷裂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教育、資訊環境、經濟分配等。重建信任與連結: 既然一切現象都是相互依賴的,那麼解決問題就必須從重建人與人、社群與社群之間的信任與連結開始,而非一味懲罰或清除。
- 持續性修復: 認識到沒有終極解決方案,而是不斷調整、迭代、修復的過程。
四、 回歸「內在修為」與「公共討論」:
- 空性觀照:
- 心是萬法的根源
簡單敘述"法"
佛教說「一切法」,部份意思是:所有存在與經驗。
也就是說一切的「法」,不論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其實都離不開「心」的投射與感知。 所有的外在現象,都是我們內心投射或反應的結果。內心的煩惱(五毒)不解決,外在的衝突就會不斷重演。
- 應對方法:將社會參與視為修心道場與課題: "觀照"自己在參與罷免或社會議題時,內心升起的貪、瞋、痴、慢、疑。這是一個絕佳的自我覺察機會。練習「不執著」的討論: 在公共討論中,練習不執著於自己的觀點「我一定對」,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傾聽,理解對方的因緣,共同尋求最符合眾生利益的方案。
什麼是「觀照」
「觀照」是佛法中一種內觀與明察的修行方式,簡單地說,就是:以清明不動的覺知,看見當下正在發生的身心現象。
簡單拆解兩個字:
- 觀:不是一般的「看」,而是如實、安住、深入的看。
比如:不是看自己在生氣,而是深入看到「生氣的因緣、起伏、變化」。 - 照:不是打燈的照,而是像鏡子般清明的照見,不批判、不遮掩、不逃避。
舉個例子:
你正在煩躁不安,過去你可能會:抱怨、逃避、滑手機、喝酒壓下來。
而觀照的做法是:對自己說,等等等...先停下來:「我看到我正在煩躁,心似乎像火一樣浮動。」
不是壓抑情緒,也不是放縱情緒,而是:清清楚楚地,看著煩躁升起、停留、變化、消散。
這反覆的練習就會更接近「觀照」,讓心靈像一面像安靜水面的鏡子,照著一切,而不被漣漪帶走。
在修行上的意義:
佛法中的「觀照」特別重要,因為:
- 它讓我們從各種習氣的自動反應,轉為覺知的選擇;
- 它是打開「空性」、「無我」、「無常」等智慧之門的鑰匙;
- 它不是遠離世界,而是清醒地活在每一刻。
- 超越流量與激情: 不被社群媒體的流量和情緒所裹挾,回到更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和慈悲關懷。
總結:以空性的立場應對社會問題,並非袖手旁觀,而是更深刻、更智慧的介入。
它希望我們:
- 看透現象的無常與無實體,不執著於表象的勝敗與對錯。
- 從個人內心根除五毒的習氣,因為內心的清淨是外在和諧的基礎。
- 培養廣大的慈悲與智慧,將所有眾生(包括對立者)視為同在苦中輪迴的夥伴,共同尋求究竟的安樂。
這是一個漫長且需要持續修煉的過程,如同過濾器一樣,需要時間一層層的濾淨,但它能真正觸及社會問題的深層根源,並引導我們走向一個不僅表面和諧,而且內在也真正平靜、充滿善意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