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咖啡也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了,從一開始不喝黑咖啡,到現在每天喝一杯黑咖啡。
發現要研究咖啡最終還是要從喜歡喝黑咖啡開始,拿鐵會把咖啡的酸、甜跟body感中和掉,讓妳喝不出這款咖啡的本質,當然喜歡喝拿鐵的人也是可以玩拉花,總之就是好玩、有趣就可以了,不用太嚴肅。
咖啡大家應該都知道有粗分為淺培、中培、深培,當然還有更多細分的培度,但我相信普通人應該喝不出這麼細微的差異,只知道好喝不好喝,但好喝不好喝有時候跟對咖啡的認知有很大的關係。大多數我觀察到的人比較喜歡苦味,探究原因是因為比較少人喝到單品豆,就是豆子都是在同一產地,風味會比較單一,價格當然也比較貴。一般人喝到的都是混豆,酸、甜的口感幾乎都沒有,以前我也是這麼認知,直到喝到淺培的豆子會回甘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有這種咖啡。
單品豆包裝上面會寫各種風味,像是柑橘、花香、炭、巧克力等味道,其實一般人聞不出來,據說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聞得出來,主要是每天聞多種特定的香味來強化對特定味道的嗅覺,我自己是對巧克力味道比較清楚,畢竟每個人應該都知道巧克力是什麼味道,也有一些混豆像是cama的「巧克力王子」可以做出很濃的巧克力味。
沖煮的手法對於味道也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一開始不知道自己沖煮的好不好(我到現在也還是不太知道,可能要特別去學),可以先用義式咖啡機來看看基本味道,至少機器比較能夠控管品質,尤其是全自動咖啡機。之後再用手沖跟虹吸的都玩看看,這個做法有點類似「逆向工程」,先知道咖啡豆的味道再回頭來練沖煮(自己不負責任的發明)。
器具的話就一切從簡,每種沖煮方法就一套就好,會這樣提醒是因為一定會失心瘋買一堆器具,尤其是逛什麼咖啡展之類的,不買什麼東西好像也很難。等玩一段時間再去買專業的也行,也比較知道自己的需求,但磨豆機要有一定的門檻,不能買太便宜的,如果磨豆機沒辦法磨到顆粒差不多粗(粗細度落差很大),喝起來永遠是很怪的味道。
其他的細節有空再出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