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盲人摸象,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沒有人見過全貌,
但是透過每個人的視角,總能窺見它的一部份。
大概兩年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成長環境讓自己有了很多限制性信念,外加脫離了某個控制型群體後,看了不少心理學相關書籍幫助自己,了解到認知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於是愛上了閱讀,嘗試從書籍中,重新建構自己的思維。
認知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心理結構,它是由你從小到大的經驗、感受、被灌輸的價值觀等等所構成。你可以把認知想像成一個積木疊疊樂,每一個經驗、感受、價值觀都是一塊長條形積木,一路這樣層層疊高,組成了你的認知。當我們面臨現實事件與過去價值觀之間的衝突時,這便是我們需要改變認知的關卡,通常我們需要在保持「認知整體完整」的情形下,一點點的去改變它的細節,或許有人會說,全部砍掉重練也是一種方法,只是這個舉動會造成嚴重認知崩潰,所以不建議這樣做。
由於認知的構成非常複雜且耗時,所以「重塑認知」的過程當然也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如同你可以慢慢的、一條一條地把疊疊樂當中下層積木抽出,再分別放入新的,如此一點一滴的置換你的認知與思維。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認知被挑戰、被改變的時候,會非常不舒服 (身體與心理上都是),因此要掌握住一個原則:不要逼迫自己,以自己能接受的步調去改變就好。
優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你的健康、你的感受都非常重要,要擺在一切的前面。
1.「認知」的力量
《納瓦爾寶典》:不要用時間換錢,要用心智賺錢。培養判斷力,改變心智模式。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所謂「心智」,就是我們每個人腦子裡可以不斷升級的作業系統。
《勝算》:成年人學習的目的,是追求更好的思維模型,認知,是一切的基礎。
其中,《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當中提到─元認知,「元認知」是指認知的認知,也就是你能夠去反思你的認知,以此為基礎來不斷升級你的認知模型。「元認知」其實和另外一本書─《後設思考》在講同一件事情,後者是這麼描述的:我們要學習從一個俯瞰的角度,也就是一個旁觀者、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之前所做出的選擇、自己的感受、思考與行動,這就是所謂的後設思考。再更白話一點說,其實就是一種不斷反思的能力。而升級認知與心智模型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能夠某種程度上的去「預測未來」,也就是增進自己的判斷力,而判斷力可以增加收入、增加影響力。
認知,決定了一個人看事情的角度,它可以不斷升級、不斷被磨練,當你擁有獨到的眼光、絕佳的判斷力,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上,你仍然能站穩腳跟,獲得財富,也能找到自己擅長或熱愛的事物。
我想了一下,似乎對我而言,獲得財富並非最終目的,而是如同納瓦爾說的,透過財富,我可以獲得某部分的自由─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做不喜歡的事,支配自己時間的權力等等。對你而言,人生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
沒想到才寫到第一點,時間就過去了這麼多XDD,下一篇再寫後續的,內容大致上會是整合幾本書的共通點+自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