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罪犯,偷了你家的銀器。你卻不報警,還說那是送給他的,甚至再多送兩根銀燭台。」
你會這麼做嗎?
我先說,我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這不是一個心理測驗,也不是什麼道德兩難題,而是《悲慘世界》裡最震撼人心的一幕。
最近《悲慘世界》音樂劇在台灣重返舞台。我去看了。雖然看過電影和書籍,但仍被那句話深深震撼——
「你必須用這些銀器,成為一個誠實的人。神已將你從黑暗中提起,拯救了你的靈魂。」
這句話,出自那位全劇最「不合理」的人——米里哀主教。他明知眼前這個人偷了他的銀器,卻選擇掩蓋事實、不責備、還把自己剩餘的也給他。這不只是寬恕,更是一種把信任交到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手上的冒險。

悲慘世界
救贖,不是交換,而是白白給的恩典
我們都明白:單純的善良不難,難的是在面對傷害時,仍選擇善良。
主教面對的不是一個「值得被原諒」的人,而是一個剛背叛他信任、犯下重罪的人。他完全有權利選擇公義,但他選擇了寬恕對方。
這是最難做到的事:面對惡意與背叛時,還能不讓自己的心變硬。
主教把銀器給尚萬強,不是因為他值得,而是因為他「選擇相信」這個人可以成為另一個樣子。這份信任與接納,不是獎勵一個已經悔改的人,而是邀請一個還沒改變的人,走向悔改。
我覺得這是信仰中最深的力量——不是你變好了,才被愛;而是你先被愛了,才開始變好。
這樣的邏輯,與我們在社會裡學到的完全相反。社會教我們「你要夠好,才配得」,但信仰卻反過來說:「你已經被愛了,才會學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主教的選擇,並不是軟弱的慈善,而是堅定而有力量的愛。
我們討厭氾濫的愛,是因為我們看過太多:捐款被濫用、善意被踐踏、寬恕讓人得寸進尺。但主教不是不知道尚萬強的過去,而是他知道,人不是靠責罵與審判改變,而是靠愛與信任改變。
人要「先被愛過,才能愛人;先被信任過,才能學會信任他人」。
這樣的選擇,社會無法要求我們做,但信仰卻讓人有勇氣主動給出。
如果對方沒有改變,那怎麼辦?
這段情節之所以刺痛我,是因為它揭露了人性最本能的防衛:當我們受到傷害,自然會想拉起界線。這是自保,也很合理。但主教卻提醒我們,有時候「不合理」的善意,才是人真正能彼此拯救的方式。
很多人——包括我——都常質問:「萬一對方沒有改變呢?萬一他不像尚萬強一樣會變好呢?」
這是最難的部分。我們害怕給予第二次機會,是因為不知道對方值不值得。但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他值不值得」,而是「我們願不願意」。
主教從頭到尾,都不是在做一場交易。他沒有說:「我這次幫你,你就該悔改給我看。」
他只是在做一個選擇:「我願意這樣對待你,即使你不變,我也不後悔。」
這就像《琅琊榜》中的蕭景睿說過一句話,我至今難忘:「我這樣待你,是因為我願意。若能因此換來同樣真心,固然可喜;但若沒有,那也沒有什麼可怨的。」
這不是無底線的犧牲,而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我知道風險,但我仍然選擇仁慈,因為我想成為那種人。
阿德勒說:「是否具有社會情懷,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核心依據。」
我們不能控制別人會不會變好,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樣活。
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方法能保證善意會被回應,但我們的選擇可以決定:即使沒有回應,我也不會變成我討厭的樣子。
現實社會,我們還能相信這樣的善嗎?
我在醫療體系工作,時常感受到社會的冷漠,那是一種看似成熟,實則讓人心漸漸麻痺的防衛。
我們太常聽見這些話了:
「不要太好心,小心被有心人利用。」
「幫別人之前,一定要先確保法律站在你這邊。」
「這種人不會改了啦,不值得浪費時間。」
久而久之,我們學會了冷眼旁觀。不是因為不在意,而是看多了那些令人心寒的案例——幫忙被陷害、熱心換來指責與提告。特別是在醫療現場,一個額外的關心,可能引來「你為什麼要多做這一步?」「我會投訴你」的回應。長久下來,這些挫折讓人心生疲憊。
但也正因如此,我更加感恩,在教會裡,我仍然能見到那些「反人性」的溫柔。
在教會和信仰群體中,這類故事不勝枚舉:
有人持續為街友送餐,雖然對方從不道謝、還當作理所當然;有人耐心關懷懷疑者,卻被當眾羞辱;有些人來教會只是想混吃混喝,但接待他們的人依然微笑以待,從不計較。
甚至我聽過宣教士分享,他們在緬甸軍政府眼皮底下保護異族難民,而那些被保護的人中,有人卻只想攀附著獲利,並將他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但宣教士卻沒有後悔。因為他不肯為了一小群不知感恩的人而活。
他們不是聖人。他們會累、會生氣,也會受傷。但他們的選擇,卻深深扎根於一種信仰——人不是自己改變自己,而是因為有人先相信他,有人願意為他付出代價。
結語:最終受益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主教選擇寬恕,改變了尚萬強的一生。但他同時也保守了自己的靈魂,沒有因為仇恨而枯萎。
在這個越來越多防備與計算的社會中,這段劇情提醒我,不要讓別人的惡,決定我們怎樣活著。
當我們選擇相信、選擇溫柔,不只是可能影響別人,更是在守護那個不想被這世界吞噬的自己。
當然我們不必每一次都當主教,也不可能總是寬容。但當我們在行有餘力時,願意多一次相信、多一次寬恕、多一次等待,我們就在往一個更有社會情懷的世界,邁出一步。
也許我們改變不了全世界,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