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莎同學的煩惱》是大學輔導中心心理師陳泰元所寫的一本心理寓言。
書中以「貓咪麗莎」看心理師的過程為主軸,描繪她如何在諮商歷程中,逐步面對長期壓抑的憤怒、恐懼與悲傷,並踏上一段修復童年傷痕的心靈旅程。
心理師在書中運用了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冰山的水平面以上,是我們看得見的外在行為與應對姿態;而水平面以下,則隱藏了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自我。這樣的隱喻提醒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龐大而複雜的歷程,不只是外表的樣子。其中,我對於「感受的感受」特別有感。

書中的校園心理師提醒麗莎──當我們出現某些情緒時,往往會對這個情緒進一步的批判,責怪自己不該這樣,而衍生出更多自己的情緒。比如,當我們感到焦慮、厭惡或害怕時,可能對擁有這些情緒的自己進行批判,因此感到自責、懊惱與羞愧之類的。
麗莎聽了以後也回應:在她憂鬱時,就是這樣無止盡的想,一直自責與懊惱,最後就失控、爆掉了。
其實,情緒不是敵人,而是隊友。當我們願意去理解情緒,而不是壓抑或批判它,就能發現情緒背後的功能──它其實是在保護我們,幫助我們好好生存。
例如,前不久發生的一件小事:一位長輩想在我使用的廁所裡放鹽晶,我拒絕之後,發現對方偷偷把它藏進馬桶的水箱裡😱。
那一刻,我真的有點生氣。以往我會責怪自己「不該對長輩動氣」,然後繼續在關係中選擇忍耐。但這一次我允許自己去感受情緒,並平靜地表達界線。事後回想,這股憤怒帶來的能量,正是守護自己的力量。
回到《麗莎同學的煩惱》是台灣第一本以校園為背景的心理寓言,推薦家長、老師與學生輕鬆讀讀,也許它成為支持心靈的力量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