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特色隨著千年的時間演變,肉眼可見地越來越不像「古典中、早期的羅馬」。
包含基督教取代多神教、希臘化、以及諸項彈性變化措施等等。例如先前說過,在拜占庭中期,他們高度採用草原民族的騎射裝備、技術,到了晚期,拜占庭弓手的外觀跟古典時代差異是很大的。要怎麼樣評價這個「變化」,看人從什麼標準出發。
我自己會覺得,千年很漫長,要毫無變化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處境和難關,東羅馬/拜占庭為了因應不同時刻的需求,主動/被迫彈性調整、變化,也是正常的政策思維。
人們可能會哀嘆某些羅馬特色的衰亡,但那些制度、文化畢竟都是特定時空的產物。
正如當羅馬帝國變成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巨獸時,它不可能再長久維持城邦時代的共和色彩。東羅馬/拜占庭在以希臘文化為主的小亞細亞、巴爾幹面對東西方威脅、勉力生存時,要他們一定要「遵循古法」,我自己也覺得這是不太公平的要求。
這個「彈性應變」雖然逐漸改造了東羅馬,但恰恰也是它能生存這麼多年的韌性來源、並且也是廣受東羅馬史專家讚譽的特長。
不過說到底,東羅馬/拜占庭的人們其實並沒有義務回應我們「像不像羅馬」這個問題。
他們的人生和歷史並不是為了後世的我們而活的。好好了解他們的故事比評價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