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楊定一博士的《中道》:四個最顛覆你認知的驚人真相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引言:在極端世界裡,尋找一個安穩的中心

我們是否都曾感覺,自己活在一個不斷被撕扯的世界裡?一邊是催促我們加速的「奮鬥文化」,另一邊是精疲力竭的「職業倦怠」;一邊是必須保持的樂觀積極,另一邊是無法迴避的失望與無力;一邊是社群媒體上無盡的連結,另一邊卻是內心深處的孤獨。我們在各種極端之間擺盪,拼命地想抓住些什麼,卻始終感覺自己像失了根的浮萍,渴望一個能讓我們安穩站立的中心。

在這個集體焦慮的時代,楊定一博士提出的「中道」,就像一道溫柔而堅定的光。它並非古老、抽象的哲學,而是一帖驚人地符合現代需求的實用良方。它不是要我們在矛盾中苟且,而是指引我們找到那個超越一切矛盾的、永恆寧靜的源頭

這篇文章,願與您分享從楊博士的智慧中,提煉出的四個最觸動人心、甚至有些顛覆常識的體悟。願它們能幫助我們,在這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安穩中心。


1. 第一個驚喜:「中道」不是妥協,而是「友善的中立性」

提到「中道」,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可能是「折衷」、「平庸」或「不偏不倚的妥協」。然而,楊定一博士徹底顛覆了這個普遍的誤解,將「中道」重新定義為一種更為強大而深刻的生命狀態。

楊博士的核心定義是:「站在真實(本質)看一切(現象)」。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生命中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背景(真實、本質),以及一個瞬息萬變的前景(念頭、情緒、外在事件等現象)。真正的「中道」,不是在前景色裡找一個中間點,而是安住在那個永恆的背景之上,去觀照、去包容所有前景的發生。

而要做到這一點,核心的實踐方法是「友善的中立性」(Friendly Neutrality)。這個詞彙蘊含著巨大的療癒力量:

  • 「中立性」(Neutrality): 這是一種智慧。它讓我們有能力觀察自己的念頭和情緒,而不立即對它們做出評判,也不被它們捲入其中。就像站在岸邊,看著河水的流動,而不是跳進去隨波逐流。
  • 「友善性」(Friendly): 這是慈悲的展現,也是整個練習的關鍵。它要求我們不是用冷漠、疏離的態度去觀察,而是帶著一種淡淡的歡迎與溫柔的接納,去面對內在升起的一切。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是平靜還是焦慮,我們都對它說:「是的,我看到你了,歡迎你暫時待在這裡。」

這份體悟之所以如此震撼,是因為它將「正念」從一種被動的觀察,轉化為主動、充滿愛的擁抱。當我們不再與自己內在的任何部分為敵,而是用一份友善的態度去接納它們時,一個「正向的螺旋場」便在我們內心升起,推動生命朝向療癒與解脫。

2. 科學的啟示:一個簡單的呼吸,就能讓大腦的「我執網絡」安靜下來

我們總覺得「放下我執」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修行之路。然而,楊博士的教導結合了現代神經科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其具體、有科學根據的法門,讓我們看到內在的平靜是如此觸手可及。

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大腦中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簡單來說,這是我們大腦的「自動駕駛」模式。當我們沒有專注於特定任務時,DMN就特別活躍,負責我們的胡思亂想、擔憂未來、悔恨過去,以及最重要的——進行關於「我」的思考。那些「『我』是個失敗者」、「『我』做得不夠好」的聲音,正是源自於此。可以說,DMN的過度活躍,就是「我執」的神經科學基礎。

對此,楊博士提出了一個極其簡單的「我-在」(I-Am)呼吸練習:吸氣時,在心中默念「我」;吐氣時,默念「在」

這個練習背後的「神經科學魔法」在於:DMN這個「我執網絡」賴以為生的燃料,是帶有敘事性與評價性的自我對話,例如「我是一個[憤怒的/焦慮的/不被愛的]人」。然而,「我-在」的練習,是非敘事性非評價性的。它不是「我-是-什麼」,而是一種純粹的、關於「存在」本身的覺知。

這個微小的轉變,巧妙地「餓死」了DMN的敘事燃料。當我們持續地安住在「我-在」的純粹覺知中,那個喋喋不休、製造焦慮與煩惱的「我執網絡」便自然而然地安靜了下來。

這份體悟之所以如此革命性,是因為它為一個古老的靈性修習提供了堅實的科學解釋,讓我們明白,通往內心寧靜的道路並非虛無飄渺,而是可以透過每一次呼吸,在大腦中真實地發生改變。

3. 深刻的悖論:真正的力量不是奮鬥,而是臣服

我們的社會文化,無時無刻不在頌揚「奮鬥」、「掌控」與「戰勝逆境」的力量。然而,楊博士提出了「中道」中最深刻、也最顛覆常識的一個核心實踐——「臣服」(Surrender)

這背後的智慧是:我們在現象世界中所經歷的一切,尤其是那些重大的失落、痛苦與疾病,從因果的角度來看,都是由過去的「因」所顯現的、早已「注定」(destined)的「果」。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果」,但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是我們對這個「果」的反應。這個反應,將成為一個「新因」,決定我們未來的生命軌跡。

而「臣服」,正是面對這些注定之「果」時,唯一不造「新因」的態度。它意味著,當痛苦來臨時,我們不抵抗、不抱怨、不與之戰鬥,而是帶著全然的接納,允許它如其所是地發生。這看似最被動的姿態,實際上卻是最具決定性力量的行動。因為當我們不再抗拒痛苦時,痛苦本身所攜帶的業力就失去了著力點,它會穿過我們,然後自然消散。因果的鎖鏈,就在我們「臣服」的那一刻,當下斷裂。

楊博士有一句極具力量的話,值得我們深思:

「失落越大,越是大的恩典。」

這是一個多麼深刻的視角轉變。它將痛苦與苦難,從一種懲罰或不幸,重新定義為一份必要的催化劑。因為正是在順境中難以企及的極端痛苦,才具有足夠強大的力量,足以逼迫我們那頑固的小我,徹底放棄徒勞的掙扎與掌控,從而找到那份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4. 關係的真相:療癒他人,始於臨在,而非給予建議

當身邊的親友陷入痛苦時,我們最本能、也最善意的反應,往往是急著去「修復」他們的處境——給予建議、分析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我們努力地想把他們從痛苦的泥潭中拉出來。楊博士將這種模式稱為「規訓的邏輯」(Logic of Discipline)。

然而,還有一種更深刻、更具療癒力量的方式,稱為「臨在的邏輯」(Logic of Presence)。

這個邏輯的基礎,源於一句充滿慈悲的古老智慧:「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百分之百地體會另一個人的痛苦。從我們的視角給出的「正確」建議,對深陷其中的他們而言,可能不僅無益,甚至是一種不被理解的二次傷害。

真正的幫助,不是來自於我們從遠處拋出的智慧繩索,而是來自於最謙卑的行動——「見證」(Witnessing)。也就是,放下所有想「做」點什麼的衝動,只是安靜地、全心全意地陪伴在他們身邊,與他們的痛苦「臨在」。

這份體悟在人際關係中至關重要。它教導我們,一個靈魂能給予另一個受苦靈魂最神聖、也最強大的禮物,不是我們的聰明才智,而是我們那份不帶評判、全然接納的溫暖陪伴。這是一種超越言語的無聲共融,是對他人生命經驗最深刻的尊重與榮耀。

結論:你的內在狀態,創造了外在世界

「友善的中立性」、「我-在」的呼吸、「臣服」的力量,以及「臨在」的陪伴——這四個看似簡單的體悟,共同指向了一個核心真理:我們生命的品質,乃至我們所處的世界,都取決於我們的內在狀態。

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間淨土」,並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這趟旅程的起點,就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我們願意開始修習這份內在的平衡、慈悲與接納時,我們不僅療癒了自己,也在為這個世界注入一股最溫柔、也最強大的轉化力量。

在讀完這些分享後,您今天願不願意嘗試,只用一呼一吸的時間,輕輕地對自己說一聲「我-在」,感受那份不需言語的寧靜?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4會員
861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1/05
楊定一博士所倡導的「友善的中立性」,其意義遠遠超出一種個人身心療癒的法門。因其直指人類衝突根源——二元對立心智——的深刻智慧,它實則構成了一條能夠匯通現代科學、古老哲學與各大宗教傳統,共同朝向普世和平願景的靈性道路。
Thumbnail
2025/11/05
楊定一博士所倡導的「友善的中立性」,其意義遠遠超出一種個人身心療癒的法門。因其直指人類衝突根源——二元對立心智——的深刻智慧,它實則構成了一條能夠匯通現代科學、古老哲學與各大宗教傳統,共同朝向普世和平願景的靈性道路。
Thumbnail
2025/11/05
在彼此的故事中,他們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核心:無論是「破除幻象」、「觀照內心」、「圓融對立」、「遍覽全體」,還是「全然信靠」,這一切法門的精髓,都在於放下二元的對立與掙扎。 此刻,他們共同領悟到,那引導他們一路前行的,其實是同一種心靈的品質——一種「友善的中立性」。
Thumbnail
2025/11/05
在彼此的故事中,他們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核心:無論是「破除幻象」、「觀照內心」、「圓融對立」、「遍覽全體」,還是「全然信靠」,這一切法門的精髓,都在於放下二元的對立與掙扎。 此刻,他們共同領悟到,那引導他們一路前行的,其實是同一種心靈的品質——一種「友善的中立性」。
Thumbnail
2025/11/05
我們可以提煉出古特瑞斯領導模式的三個核心支柱:1) 源於信仰的道德使命感,這是他持之以恆的動力源泉;2) 基於科學訓練的務實精神,這讓他得以在複雜現實中尋找可行路徑;以及 3) 高度整合矛盾的認知彈性,這使他能夠在多元對立的觀點中擔任橋樑。
Thumbnail
2025/11/05
我們可以提煉出古特瑞斯領導模式的三個核心支柱:1) 源於信仰的道德使命感,這是他持之以恆的動力源泉;2) 基於科學訓練的務實精神,這讓他得以在複雜現實中尋找可行路徑;以及 3) 高度整合矛盾的認知彈性,這使他能夠在多元對立的觀點中擔任橋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