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文天文臺】徐淑賢:櫟社與它並不廢材的文青夥伴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藏品/陳雲程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當臺灣步入日治時期,過去孜孜向學、為求功名的傳統文人,一夕之間失去未來的舞台,有些人選擇自我放逐、有些人選擇重新磨合,也有一些人秉持所學帶動潮流,1901年成立的櫟社便是一個以此為自許,以古典文學帶動日治時期臺灣詩社、詩人交流,並對時代具有高度敏銳與關懷的古典詩社。
  櫟社組織嚴謹,成員互動密切,更有記錄詩社活動的意識,不僅多次在詩會時透過攝影為詩社成員留下紀念,更在成立10、20、30、40週年時,皆舉辦頗具意義的紀念活動。本次介紹的《櫟社第一集》,正是櫟社20週年時集結32位社友的作品集,更錄有創社成員,與歷來重要社員之照片,展現了櫟社活躍期的活動成果,為詩社留下了具里程碑價值的紀錄,也對於我們今日理解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社提供了重要資訊。

一身所學,已昨是今非。  
  櫟社是日治時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詩社之一,1901年由臺中霧峰林家林癡仙、林幼春、賴紹堯發起,取難以為人所用的櫟木為社名,比喻政權轉移後的臺灣傳統文人,一身所學已昨是今非。
櫟社取難以為人所用的櫟木為名,比喻政權轉移後的臺灣傳統文人,一身所學已昨是今非。
(藏品/陳雲程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若僅僅用莊子於〈人間世〉篇中,對櫟樹乃不材之木的理解,去認識這個與臺北瀛社、臺南南社三足鼎立的重要詩社,似乎只能看見在日本政權來臺後,創社者對自身學識再難施展的灰心與自我挖苦。但實際上,成員們的活力與彼此砥礪的心情,正在一次次活動中透露出來,包括舉行定期詩會、制定社則、選拔社長,甚至由社員往外與其他文友成立詩會、文會,再帶著這些組織回頭與櫟社互動等等。
  大約自1920年起,櫟社成員組織漸趨穩定,多次在林子瑾的瑾園(今臺中市東區大智路104號)討論成立20週年的紀念活動,1921年發行社員紀念章、1922年鐫刻二十周年紀念題名碑立於霧峰萊園,1924年編成社友詩選,印行為《櫟社第一集》。
  《櫟社第一集》由傅錫祺蒐集、林幼春編輯、陳懷澄題字,收錄了包括林癡仙、賴紹堯、林幼春、蔡啟運、呂敦禮、傅錫祺、陳滄玉、陳懷澄、林仲衡、莊太岳、莊雲從、張棟梁、王學潛、黃炎盛、鄭汝南、蔡惠如、林載釗、張麗俊、袁炳修、陳錫金、連橫、林獻堂、呂蘊白、林少英、蔡子昭、施肖峰、丁式周、林作敬、林耀亭、張玉書等32位故、存社友的作品,共617首。若單獨看待這樣一本臺灣傳統文人古典詩選集,或許會以為它不過就是一群過氣文人的取暖之作,但若將這本詩集放回1920年代的臺灣,它所存在的意義則完全不同。
若單獨看待這樣一本臺灣傳統文人古典詩選集,或許會以為它不過就是一群過氣文人的取暖之作,但若將這本詩集放回1920年代的臺灣,它所存在的意義則完全不同。
(藏品/陳雲程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1920年代的臺灣,正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自決風潮,也正在新文學、新文化、新風俗的革新與波動中,摸索自己的定位與可以發聲方式與空間。大力投入臺灣文化協會的林獻堂,正是櫟社創社者林癡仙的堂弟、林幼春的堂叔,自己也是櫟社的成員。
  《櫟社第一集》的刊印,不僅是櫟社成員內部的紀念之舉,更是櫟社作為一個具有號召性的文化戰隊,在這麼多年的組織運作中,再一次華麗登台。此次刊印300冊,印有創社20年間的社友照片與社友的創作成果。透過將這些詩集分送全臺詩社與圖書館,櫟社使用在帝國控管的空間之中可以操作的手法,向文學與文化圈宣告成立20週年的臺中櫟社所具備的文學動能和團隊運作能力。他們早在當今各種偶像團體產生之前,就已經有成立「文青」團體的意圖。
  當然,這支華麗的「文青」團體,其實組成人員難以「青年」稱之。出生於1870年代至1880年代的他們,活到了1920年代,多已40、50歲,但也是這樣的年歲,使他們親身經歷改隸的動盪。在攜帶家人逃難遷徙、重建家園的過程裡,他們逐漸長成各自家族的中流砥柱。他們處於多重壓力的夾縫之中,殖民政權的監控管束,家族維繫,支持新文學、新知識份子,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臺灣文化啟蒙等政治活動。但他們仍堅持文學創作,維持多年古典詩社運作,轉出一條古典文學與文化傳承的道路。
(藏品/陳雲程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但這條道路終究艱險難行,日本帝國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宣告臺灣進入戰時體制,所有與官方意志不符的創作在黑霧籠罩下灰飛煙滅,古典文學在官方「前進大陸」的口號下被迫成為了戰爭中溝通、宣傳的工具,有些人轉化各種典故潛伏於創作中,有些人則降低發表,然戰爭的嚴峻到1940年愈趨轉烈,對於古典文學創作題材影響加劇,詩人們的處境愈見困難。
  1943年秋天,櫟社為紀念創社40週年出版《櫟社第二集》,卻遭沒收銷毀、禁止發行。根據鍾美芳口訪莊幼岳的紀錄,以及時任社長的傅錫祺收於《鶴亭詩集》中的創作可知,此集延續《櫟社第一集》習慣,選錄已故、生存社員共32人,合計531首詩。陳逢源曾留有一本,但如今也不知輾轉何方。在戰爭的高壓下,櫟社只能低調行事;戰後的櫟社成員雖有意重振,但終究因傅錫祺於1946年逝世,林獻堂1949年以治病之名遠渡日本,復歸沈寂。
  從櫟社與它的奮鬥夥伴漫漫40多年來,一點不顯灰心,反而積極經營、投入各項活動的歷程,也許我們可以重新回頭思考林癡仙當年以「櫟」為社名,回推《莊子・人間世》的原文去探究他的深意。或許癡仙期待的,正是透過櫟樹難以成材的外表,追求平穩生長至枝繁葉茂,以此轉換自己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成為有神靈意義的社樹。縱使因時代、因政治、因種種文學走向的變遷,這棵櫟樹最後還是被視為一棵無用之樹,凐沒在歷史之中,但「其有樂從吾遊者,志吾幟」。它所象徵的民間詩社活動,迄今,從北到南,仍然在保留在我們身邊,為推廣古典文學的認識與創作持續貢獻心力,勃發熱情。

★作家小傳
林幼春(1880-1939),名資修,字幼春,號南強,晚號老秋,臺中霧峰人,原籍福建平和。自幼聰穎好學,博覽群書,喜讀雜誌,其學識新舊兼具而長於詩文。目睹臺胞遭日人欺壓情形,激起高度民族思想,多作詩詠嘆,於是文名漸起,與丘逢甲、連雅堂並稱為臺灣三大詩人。1921年櫟社廿週年社慶,林幼春負責撰寫櫟社二十年題名碑碑文,主編《櫟社第一集》。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徐淑賢 花蓮人,國立清華大學臺文所博士生。曾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 1930–1940 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2013)。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象徵日治的前奏旋律響起,一位將這些視為瑰寶的前驅者,踏上名為「臺灣」的南國島嶼,他以自身的母語文字,將聽聞的歌謠與民間故事一一採集並收錄下來,編輯整理後,出版了一本像是精選專輯的歌謠專書,要是沒有「他」的貢獻付出,或許我們都還無法忠實地重現當時臺灣的地景與風土。
    臺語是粗俗、沒有文化、無法用來講述高深學問的語言嗎?如果有人這麼講,就拿《內外科看護學》打他的臉(最好不要,這本書很珍貴)。距今已經超過一百年前的1917年,英國人戴仁壽醫師編寫了這本書,全書分40章、657頁、503張圖,內容包括解剖、生理、護理等學問,最驚人的是——整本書是用臺語寫的……
    「莎秧的鐘」原本只是一篇1938年的報導,敘述一名原住民少女幫忙日人教師搬行李的過程中失足墜溪而失蹤。這簡短的報導在軍國主義的時代中快速傳播,被改編成各式文學作品,且不斷傳奇化與美化的改寫,吳漫沙《莎秧的鐘》即是其中之一,但到了戰後,「莎秧的鐘」的故事又被認為是軍國主義的產物,而被醜化、淡化處理……
    坐在籐椅上寫作的作家似乎變少了,籐椅漸漸只出現在我們對老前輩作家的回憶裡。但臺靜農坐籐椅、林海音坐籐椅、鍾理和坐籐椅,都比不上葉石濤坐籐椅來得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的籐椅老舊、脫線、看起來不值錢(但彷彿很實用耐用),簡直和他重出文壇後的形象互為因果。於是它也成為後人回憶葉石濤的時候,不能忘記的一部份。
    小說家的本職可能是醫生、公務員、或認真煉製樟腦。但剛剛說的那位「斜槓先生」,我們對他最熟悉的作品,卻是台灣神怪大亂鬥的幻想小說。這位以幻想小說知名的文人,將三十年警察經歷撰寫成的《實話偵探秘帖》一書,難道不足以引發我們興趣嗎?透過本書,我們得以一窺這位文人豐富多元的斜槓人生。
    當象徵日治的前奏旋律響起,一位將這些視為瑰寶的前驅者,踏上名為「臺灣」的南國島嶼,他以自身的母語文字,將聽聞的歌謠與民間故事一一採集並收錄下來,編輯整理後,出版了一本像是精選專輯的歌謠專書,要是沒有「他」的貢獻付出,或許我們都還無法忠實地重現當時臺灣的地景與風土。
    臺語是粗俗、沒有文化、無法用來講述高深學問的語言嗎?如果有人這麼講,就拿《內外科看護學》打他的臉(最好不要,這本書很珍貴)。距今已經超過一百年前的1917年,英國人戴仁壽醫師編寫了這本書,全書分40章、657頁、503張圖,內容包括解剖、生理、護理等學問,最驚人的是——整本書是用臺語寫的……
    「莎秧的鐘」原本只是一篇1938年的報導,敘述一名原住民少女幫忙日人教師搬行李的過程中失足墜溪而失蹤。這簡短的報導在軍國主義的時代中快速傳播,被改編成各式文學作品,且不斷傳奇化與美化的改寫,吳漫沙《莎秧的鐘》即是其中之一,但到了戰後,「莎秧的鐘」的故事又被認為是軍國主義的產物,而被醜化、淡化處理……
    坐在籐椅上寫作的作家似乎變少了,籐椅漸漸只出現在我們對老前輩作家的回憶裡。但臺靜農坐籐椅、林海音坐籐椅、鍾理和坐籐椅,都比不上葉石濤坐籐椅來得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的籐椅老舊、脫線、看起來不值錢(但彷彿很實用耐用),簡直和他重出文壇後的形象互為因果。於是它也成為後人回憶葉石濤的時候,不能忘記的一部份。
    小說家的本職可能是醫生、公務員、或認真煉製樟腦。但剛剛說的那位「斜槓先生」,我們對他最熟悉的作品,卻是台灣神怪大亂鬥的幻想小說。這位以幻想小說知名的文人,將三十年警察經歷撰寫成的《實話偵探秘帖》一書,難道不足以引發我們興趣嗎?透過本書,我們得以一窺這位文人豐富多元的斜槓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這是阿跨面專輯《心》第六首歌曲,內有歌詞台文(漢字+羅馬字)、詞彙整理。
    Thumbnail
    雖然都是文學相關研究所,但北藝大文跨所的型態和傳統「學院印象」的文學研究所有滿大的差異,主要原因在於文跨所不是以研究論文畢業,而是以「文學創作作品集」畢業,而且授予的學位是Master of Fine Art(MFA),也因此在選擇目標、考前準備上,最好要有明確的認知。
    等袂著的向望 成做一段一段的數念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香瓜仔鬚 (Hiunn-kue-á-tshiu) = 龍鬚菜 今仔日煮飯,我leh炒菜个時陣,問阮大家(Ta-ke, 婆婆) 龍鬚菜台語欲按怎講? Ta-ke講:「香瓜仔鬚。」 閣學著一个新的字,感覺歡喜。 想起,細漢的時,逐擺食飯,桌頂攏有喝(Huah)袂出名的菜、佮魚仔。我會問阿媽:「這菜/魚
    Thumbnail
    前言 無論是一般性的台文寫作,或是在寫作的技藝上已經可以稱之為「台(語)文文學」的作品,都要牢記一件事:沒有台語,就沒有台文。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如果一篇文章不具有台語該有的特色,該篇文章即使可以被以「台語」讀出來,它仍然不是台文(或者,不是好的台文)。 何謂台文? 曾有個有名的「台文作家」在自己的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這是阿跨面專輯《心》第六首歌曲,內有歌詞台文(漢字+羅馬字)、詞彙整理。
    Thumbnail
    雖然都是文學相關研究所,但北藝大文跨所的型態和傳統「學院印象」的文學研究所有滿大的差異,主要原因在於文跨所不是以研究論文畢業,而是以「文學創作作品集」畢業,而且授予的學位是Master of Fine Art(MFA),也因此在選擇目標、考前準備上,最好要有明確的認知。
    等袂著的向望 成做一段一段的數念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香瓜仔鬚 (Hiunn-kue-á-tshiu) = 龍鬚菜 今仔日煮飯,我leh炒菜个時陣,問阮大家(Ta-ke, 婆婆) 龍鬚菜台語欲按怎講? Ta-ke講:「香瓜仔鬚。」 閣學著一个新的字,感覺歡喜。 想起,細漢的時,逐擺食飯,桌頂攏有喝(Huah)袂出名的菜、佮魚仔。我會問阿媽:「這菜/魚
    Thumbnail
    前言 無論是一般性的台文寫作,或是在寫作的技藝上已經可以稱之為「台(語)文文學」的作品,都要牢記一件事:沒有台語,就沒有台文。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如果一篇文章不具有台語該有的特色,該篇文章即使可以被以「台語」讀出來,它仍然不是台文(或者,不是好的台文)。 何謂台文? 曾有個有名的「台文作家」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