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跟焦慮感打過交道,尤其是我最近在找工作,因為靠近年底,而且又是社會新鮮人的關係,很多時候履歷連投都沒辦法,因為都會要求要有工作或實務操作經驗,這對我來說不是件特別容易的事,因此焦慮感變得特別強烈,後來剛好看到這本書,覺得有一篇內容挺不錯的,推薦給大家。
適合讀者:
- 本身容易產生焦慮感的人
- 高敏感族群
- 想要幫助高敏感的人推薦指南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圍繞在高敏感族群的人身上,作者本身是丹麥知名心裡諮商師,也是個高敏感族群,他在本書透過真實案例傳授高敏感族群運用「鏡映」、「同理」、「暫停」、「空椅」等情境練習幫助他人,也幫助自己安撫內心脆弱與不安。
對於經歷強烈焦慮感的人來說,有時候他們最畏懼不是別的,而是焦慮感本身。這就是為什麼要和你的焦慮感變成朋友,你對他認識越深,他就越不可怕。
其實人天生就有一套「焦慮模式」,在古時候,要是我們感受到危險逼近,身體就會產生「逃」或「打」來作為因應之道,而當我們採取行動時,身體會感到胸悶、暈眩或其他不適症狀,而血液也會湧向大肌肉,增強雙手及雙腳的力量,讓逃跑及打鬥變得更順利,這也意味著血液快速離開大腦讓我們難以集中注意力,同時血液也快速離開腸胃,導致我們胃痛、作噁、拉肚子甚至噁吐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正常反應,對古時候的人們面臨危險狀態時,都很有效。然而在現代時代,可能就會產生問題,但你如果知道這是焦慮的正常反應,過幾分鐘就會自動好了,你並不會因此而病倒,其實會對你很有幫助。
如果你身旁的人在處於焦慮感,告訴他這是正常反應,很快就好了,也可以協助對方清楚感受身體情緒或深呼吸,這樣都有效能夠降低焦慮感,但如果你的焦慮感還是無法停止的話,下列三種方式,可以更加有效的幫助你減緩或消除焦慮感。
1.量化焦慮感,並問問自己焦慮感來源為何
透過問自己「如果從一分到十分來評估,你現在的焦慮感是多少?」之類的問題,你可以協助自己或他人,跳脫被焦慮籠罩的感覺,讓他們以客觀角度來看待,另外提問也是很好開啟與焦慮感對話的機會,找張白紙,寫下來比如:「焦慮感,你到底要我怎麼樣?」等提問,說不定他是要帶來一份訊息。
比如說:我是否長期以來對自我的要求太高了?或者,我是否有些面向之前一直在沈睡,現在才剛剛甦醒等等?如果你先前較少探索心靈層面的成長,那麼你所經歷的焦慮感,其實意味著你的心靈正在覺醒,越深入地問自己問題,也就越好的能夠找出答案。
2.協助對象,把最深的恐懼演練一遍
每當我們想起某件令人害怕的事情,我們很容易就把思緒轉移到其他較為愉快的事情上,殊不知這樣一來,很容易讓我們正在經歷的焦慮感,瞬間凝結在這個畫面上,深潛入在我們的意識深處,在某個時刻可能會瞬間爆發出來,而產生嚴重的後果。
但是如果你選擇把你的災難情境在想像中(或紙上)完整模擬一遍,其實可以帶來如釋重負的感覺,而不會在心中一直有塊大石頭壓著你,無處釋放。類似你現在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
協助當事人,擁抱焦慮感,一但朝焦慮感貼得夠近,他便會自行瓦解,以我為例:
皮爾:我最近一直找不到工作,覺得心情很煩躁,同時也還不清楚未來具體想要走的方向。
助人者:要是你一直找不到工作及方向,最慘的情況會是什麼?
皮爾:我家人一直讓我去考公務員,所以最慘的情況應該是明後年考消防員或是警察,然後要團體培訓18個月,我真的是不太喜歡團體生活以及太過routime般工作
助人者:要是真的發生了,那會怎麼樣?
皮爾:如果真的發生了,也只能面對現實,好好準備考公務員,然後盡快脫離團體培訓,展開新生活。
助人者:那如果連警察、消防員都沒有考上呢?
皮爾:那我可能會跟著我爸去工作,雖然那個工作非常辛苦(早上6點左右就要出門),而且環境特別差,但是起碼薪水比一般人來得高很多。
助人者:所以你認為最壞的情況發生會是什麼?
皮爾:跟著我爸去工作,過著勞工般的生活。
- 當協助某人做最壞打算時,通常可以提問這五個問題
- 你能想像到最糟情形是什麼?
- 那種情形會維持多久?
- 你要怎麼辦?
- 你熬得過去嗎?
- 要是最糟的情況發生了,你覺得能從中獲得什麼好處嗎?
相信我,通常還沒有全部問完,你可能就已經從情緒中脫離了。
3.隨時準備B計畫
請檢視你所協助對象是否除了原本A計劃外,另外有準備了B計畫。上了船之後知道哪裡有救生艇,可讓人更有安全感,另外準備B計畫,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萬一計劃失敗了,你還有說法可以告訴自己,因為有時候你對自己指責所產生的恐懼,有時會遠遠超乎自己的想像。
因此事先準備好一套緩頰或肯定自己的說法,你將更有勇氣展開新計劃,比如你可以說:
- 我從這次所獲取的失敗經驗,有天一定會派上用場
- 沒有人在這一生中,不經歷過任何失敗
- 每個人一生中都曾經在嘗試中失敗了,你無法每次運氣都很好
- 你已用盡了全力,那就足夠了等等
再次祝大家再陷入壓力或焦慮感時,可以回顧這篇文章。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打賞我一杯飲料錢(街口支付)
新創的粉絲專頁生活顧問,分享書籍、職場等生活所學,期待帶給你不一樣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