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簡評:《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

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本書《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是Herfried Münkler,作者為德國人,嘗試去分析、解構一些現今對帝國的理論,找出其中的關連性與無關之處,試圖定義出一個帝國的概念,意即作者打算作的,不是一本如何成為帝國(how?),也不是為何是一個帝國(why?),作者要問的是「什麼是帝國(what?)」。

導讀

這本書的概念極其簡單,作者只是想要問,什麼才算是帝國,什麼才是名副其實的帝國,古往今來那麼多的帝國來來去去,哪些算是帝國,哪一些又不算是帝國。這又可以用什麼樣的理論,什麼樣的邏輯去「一以貫之」?德國人的嚴謹在此處就可以看出,作者對每一個概念的檢視雖然「看似簡單」,其實涉及相當多的因素,絕不是單純的比較政治學,更非是跨領域的學科,以往其他作者打算要試圖描繪帝國這個概念的同時,往往都是見樹不見林,甚至是刻意迎合理論。作者不打算找一個理論去套用,作者打算從現實面去找出其共同處,這類書籍都是看完後覺得很簡單,但實際上要去寫出來,功力需要非常之高,泛泛之輩絕無能為之。
本書寫作方式為三段論,第一段是舉出歷史中的各個帝國,並加以探討其中帝國的共通性與無關性,並以此為基礎。第二段是列舉出一些解釋帝國的理論,並探討這些理論的合理性與否。第三二段是以第二段的小結出發,探討一個帝國的行為,用行為來反向解釋與證明其帝國的正確性。最後是作者對現今世界的一些看法,包括了美國與歐洲等的未來。
筆者建議讀者,需要有相當厚的歷史知識,不然會被作者的跳躍式結論給唬住,因為作者舉出的許多例子,並沒有深入解釋,作者是當看這本書的人應該都是有一定程度以上,不然不可能這樣寫。所以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看大概念,對作者所提的草原、海洋帝國的比較,邊陲與中心的概念略加審閱即可,若無一定功力就強迫去看,很容易被作者的說法牽著走,變成沒有主見,不然就是完全混沌不清,根本看不懂。
在第一章裡面,作者對帝國的特徵作了簡單的說明。第一,帝國與一般的主權國家概念不同,主權國家當然是有對內最高的指導性質,但一個帝國有對外的強大影響力。第二,帝國的邊界是單向的,進入帝國與離開帝國的條件完全不同,與一般主權國家的疆界概念並不一致。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帝國與他的鄰國關係並不平等,一般的主權國家總是會宣稱與鄰國是平等互惠的,但帝國就算嘴巴上是這樣說,實際上大家都心知肚明並非如此。帝國與霸權的差異也要加以說明,簡單說霸權就是一群國家中具有主導地位的優勢國家,但至少形式上各國是平等的,帝國則是連形式上的平等都沒有。作者以前蘇聯與衛星國家集團,以及北約組織中的美國為例子說明,也補充到,這種霸權與帝國的界線很模糊。
作者在這章中最重要的說明,大概是那一句「沒有一個帝國是有一套大戰略作為基礎」,換言之帝國的產生常常都是「莫名其妙」的就出現了。當然這種莫名其妙的時間常常是幾十年,回頭一看才赫然發現某帝國一開始根本就沒成為帝國的打算。這引出的概念在後面會提到,亦即帝國形成的形式。
在第二章中,作者將帝國、帝國主義與霸權做了必要的解釋與區分,因為太多人都錯認了這其中的差異,並加以混淆與誤用。作者提到,傳統上的帝國主義理論,是一個國家的菁英階層為了利益不斷向外擴張,以致於在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政治上的滲透乃至於併吞。但這套理論用在19世紀以降的歐洲國家,顯然沒有太多說服力,作者指出若以經濟學帝國主億的角度去看,這種殖民主義根本就沒有帶來歐洲人期待的東西,簡單說就以經濟學的角度來說,要說19世紀以降的歐洲諸國的帝國主義,真的是菁英階層刻意為之以謀求利潤,似乎有點牽強。作者在之後舉出了諸如霍布森與列寧的說法,從經濟角度來說的各種可能性,並從中導出了中心與邊陲的概念,並以沙皇的俄國為例子,說明了經濟學帝國主義根本不能解釋其沙俄的擴張,反倒是統治理論可以,但這又根本不合於傳統上的帝國主義理論。這裡的說法,作者其實是要強調一個光譜的概念,也就是說邊陲與中心不僅僅在帝國本身,以地緣政治角度來說兩強權國家也是有靠近中心與接近邊陲的差異。所以這些是否可以用政治學帝國主義,為了追求威望而生?作者用了邊陲的概念,並以機會成本冒險的說法解釋,但這到頭來又回到老問題,這種政治學帝國主義理論,到底可不可以定義帝國?還是這連霸權國家也定義進去?
作者在第三章中,舉出了草原帝國與海洋帝國的差異,在經過比較之後作者提出了一個「奧古斯都」門檻,亦即一個帝國經過一連串的改革,從擴張期進入了穩定期,也唯有跨過這到門檻,才能說一個帝國正式成立。以羅馬帝國為例,奧古斯都保證了「羅馬治下和平」,賦予了羅馬的正當性,同時也讓大眾瞭解到,和平與羅馬治裡是有關的。在這一章中的重要概念,是帝國邊界的概念,也就是說當同一時期內,羅馬帝國與東方的中國,都是在他們眼中的「世界」裡的唯一霸主。
第四章是對帝國進一步解釋的重要部分,換句話說一個帝國的統治有一個特色,截然不同於霸權國家,那就是教化邊境蠻夷與維持帝國統治秩序。一個帝國幅員遼闊,若是一個城邦還有自然疆域的概念,但對帝國來說要維繫帝國的存續就不能單單的只靠統治力量,必須有一種正當性的產生,讓帝國中心到邊陲地區都有同樣的價值觀,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帝國產生鐵板一塊的力量。簡單說,帝國具有一定的神聖性與使命感,不然不可能成為帝國。
接著在第五章中,作者提到了帝國如何的逐漸敗於弱者之下,也就是一個形式,要來說明帝國的衰敗原因何在。大體來說,就是一個消耗的概念,帝國在其邊境上為了維持其秩序與統治,不斷的對向其挑戰的勢力進行打擊,但這種打擊往往是不成比例的,帝國的實力就在此不斷的被消耗殆盡。這又牽涉到帝國的承諾與擴張上,若是帝國過度的承諾其能力外的保證,則往往產生超乎想像的損失,那還不如一開始就權衡得失,早點收手來的好。作者在最後提到恐怖主義,向來是對抗帝國有效的手段,但現今的狀況不同與往,恐怖主義的希望就是將損失帶給帝國,以拖待帝國有變,但今天美國的力量太過強大,恐怖份子要用什麼手段才能迫使美國進入這種「歷史的軌跡」?答案是直接到帝國中心大肆破壞,不過這種作法的本益比究竟多高,現在還沒有答案。
最後則是第六章,作者對於現今美國以及歐洲的前途給了一些看法,這裡涉及到現今世界的趨勢,樂趣就留給有興趣的讀者了。
附註:筆者還是建議,沒一定程度的人最好不要看,不然真的會被耍的團團轉,或是自己根本就看不懂,還以為是作者亂寫。

分析與簡評

筆者對這本書的評價很高,並不是因為這本書給了很清晰的答案,而是因為作者的思維清楚,分析與判斷能力很強,並釐清了很多觀念,而且這本帝國算是用宏觀角度探討問題,避免了一般坊間書籍的泛泛之論,舉作者書中之例,作者提到如果要看美國的行為,若要從傳統帝國主義理論看,就等於是瞭解布希與他的幕僚想法,就可以瞭解美國的行為,但這種菁英模式真的適用?簡單說,作者認為這種很「陰謀論」的理論,不足以作為宏觀觀察一個「大歷史」架構的證據,反倒可以說明帝國的成因、維持與沒落,恰恰與個人無關。這也是筆者強調,這本書沒有一定程度的人會看不懂的理由,因為這涉及到一種方法論,當一個原作者寫的東西相當的簡單且跳躍式思考,那我們應該怎麼去看這篇文?這就跟富勒的戰爭指導一書相同,程度不夠的人看完後很容易得到富勒將軍是用技術史的觀點在看戰略,但事實上這與富勒的想法差的可遠。要理解這種看似簡單難度非常高的書籍,重點要放在思路上,意即作者是用什麼樣的思考邏輯去寫書,這樣在一個大脈絡下,就可以很簡單的把作者跳躍式解釋的地方連起來,也可以對作者簡略說明的部分有深入的理解,更可以加以分析、討論乃至於運用作者的概念。
筆者對這本書的評論,其實是褒貶各有之,作者嘗試要說明一個難解問題,但最後留下的是更多的問號,這並不難理解,在探討一個問題的時候多半可以分成兩種方法討論。第一種是化約的方式,東方尤其是中國思想特別容易走這條路,也就是「簡化」流程,試圖用一種觀念去解釋一切,最後得到一個具有導向性的結論。另一種是如本書德國作者的分析法,列出相關可能的答案與解釋,然後用實際發生的狀況去一個各類比,也就是「簡化並整理」,找出最適合的流程,最後得到一個歸納性的結論。其實前者就是愛因斯坦說的「理論決定你看到什麼」,也就是預設立場的討論,後者就是一般科學性的歸納法,但筆者還是要強調,比較分析、歸納法與邏輯概念,其實常常嚴重違反人類的直覺,除非是天才型人物,不然這必須經過訓練才可能做的到。總之,這本書的缺點就是作者列舉了許多的解釋法,並找出其共同點後,得到一個答案,但是這個答案能不能幫助我們去理解未來?這大有疑問,因為這答案只能告訴我們,成為一個帝國實在不是想要就可以做的到的。
好了,筆者對這本書的思想問題作了點釐清,那麼接下去是對本書的一些觀念評論。
基本上,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以下稱本書)就是一本在探討什麼是帝國的專書,這必然會有比較性質的討論,作者就對帝國與霸權作了比較,簡單的說就是霸權是一群國家中具有領導地位的國家,帝國則是指導其他國家辦事,並以前蘇聯與北約組織作為類比,但作者真的要說的是在後面,也就是雅典的帝國究竟是因為他們存心故意,還是一連串的事件不得不為之?在帕羅奔尼薩戰爭中,米洛斯想要維持中立,但雅典的艦隊與大軍就在城外,米洛斯的中立理由雖然充分且正當,雅典也知道毀滅米諾斯並不划算,但為何還是幹了?因為雅典的威望與信用,等於全部都壓在米洛斯上,提洛同盟從一開始到了雅典稱霸的時期,雅典的權力不斷的上升,也就對外提供了更多的承諾與威脅保證,今天米諾斯若不能接受雅典的條件,那麼雅典放過米諾斯就形同自殺,這會導致同盟的崩潰與戰爭的失敗。
這個比喻相當鮮明,而且似乎在表示,一個帝國的產生往往是不得已的,但這是否意味著,帝國其實並不是一種當事者主觀上的認知,而是客觀上的他人的看法?對於米諾斯來說,希臘的城邦傳統與其價值觀完全相符,雅典的行為根本就是逾越了這條線,但對雅典來說,從對波斯的勝利開始,直到斯巴達開始挑戰雅典的權威,這都是對雅典利益的損害,所以這一切舉動只是一種被動的作為,根本就沒有錯。簡單說,米諾斯認為雅典是帝國,但雅典自認是在履行同盟協議;對斯巴達來說,雅典這種不是敵人就是朋友的政策,就是帝國的象徵,與波斯沒有兩樣,但對雅典來說,這只是維持雅典的生存與利益的必要手段。哪那麼,我們會說,雅典並不需要做到如此啊?但事實上是已經發生了。筆者必須說明,雅典的擴張真的是其必然的選擇?還是因為在對波斯的戰爭中,必然產生的結果?而戰爭結束後,權力與威望已經產生,雅典自然沒有理由覺得需要放手,其他相對弱小的鄰邦也可能覺得雅典的強大有利與己,所以也支持雅典的對外政策?結果產生一個正向的回饋,雅典的權力就在有意與無意中,不斷的擴大到其他人難以忍受的程度。
這種說法,也意味著之後產生的帝國,幾乎都是在這種有意無意間出現。羅馬是因為與迦太基的戰爭,才使得了羅馬跨出義大利半島,漢尼拔的父親也是因為西西里島的失敗,才轉而經營西班牙,所以導致了日後的漢尼拔侵入義大利,導致更之後西比阿登陸北非,終至迦太基被毀滅,羅馬成為地中海的主人?一旦成為地中海之主後,任何新興勢力對羅馬來說都是「入侵者」了。換一個例子,如果不是龐培的功績太高,不然凱薩也不會要出兵高盧來彰顯自己的功業?克拉蘇敗亡於東面帕提亞,是否也是一種「帝國的不得已」?作者僅僅帶到一點點這種「內生性」與「外生性」因素,而內生性的因素絕對不是因為帝國本身有侵略的本能,想要宰制世界,純粹是出自於內部政治問題,才讓帝國本身有向外的動力。外生性則是另一個強大勢力的威脅,一旦外敵去除後,用我們現在的說法叫做填補權力真空,帝國是否就會被拉入這塊區域,並且欲罷不能?這個答案,筆者認為是肯定的,作者提出蒙古帝國作為草原帝國的例子,英國做為海洋帝國的範例,就可以說明作者確有此認知。
筆者很可以確定,作者在定義帝國的時候,遇到了每一個嘗試這麼做的人碰到的問題,也就是究竟要以帝國的哪一種性質作為貫穿主軸?傳統上的經濟學帝國主義,很偏向用帝國的少數菁英與外層份子,利用對外擴張的機會獲利,就好比說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剝削當地產業,為了維持英國統治,大英帝國其實在印度的投資取不回該有的利潤,但對於東印度公司來說,獲利當然是相當可觀,這直到印度本土開始反抗,東印度公司旋即被政府接手。這種理論可以解釋海洋帝國的擴張,畢竟海洋帝國的國力與財富依靠的是貿易而非獲取土地,所以這種少數商人牽著政府鼻子走的理論言之成理。但是草原帝國就完全不是,蒙古之所以對外征戰,是因為游牧民族的特性,別忘了匈奴是亡於風雪而國力驟降,不然漢朝真否可以取得決定性優勢還未可知,那麼蒙古是因為有明確的戰略指導嗎?一開始成吉思汗只是要對花剌子模報復,但是這種行為的結果就是另一個不斷的正向回饋,直到他孫子蒙哥死後,蒙古才算正式的分裂成各汗國。那麼以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角度去看也不符合蒙古的發展,蒙古的狂潮並非是成吉思汗與他兒子的個人行為,而是整個蒙古每個人都是這種生活態度,成吉思汗不過是將之組織起來。在提到金帳汗國之後的俄國,經過百年的努力後,沙皇的俄國成為歐洲東方的大帝國,但是俄國的擴張真的符合經濟性的說法?作者提出的數據說明了這種說法說不通,因為俄國的貴族在當時有相當多人在出售資產,如果真的這對領導階層獲益匪淺,那麼俄國越強大則貴族越窮困就一點都沒道理可言。
那麼政治學帝國主義是否可以解釋?這看起來是比較符合草原與海洋帝國的一致性,英國女王在印度加冕為印度女皇並不能讓印度更為平定,也不會因此就多了大筆收入,反倒讓英國更加的需要投入資源到印度上,而這又回收不了什麼,所以這只有用威望才能加以解釋,同樣的沙俄也是類似的道理。這似乎表示了作者認為政治學的帝國理論可以用?作者認為這只是方向正確,實際上問題更加複雜,作者提出的是很傳統的概念,邊陲與中心的帝國主義論。簡單說,帝國的中心是和平、安定的,需要教化的是邊陲,需要平定的也是邊陲,所以對英國來說,印度是邊陲,對沙俄來說,從黑海、高加索到亞洲整個東面都是邊陲。不過作者也提出一個問題,那麼為什麼英國是全球性的帝國,沙俄始終都只處在歐洲一隅?傳統的說法是海洋帝國具有許多優點,大陸帝國則沒有,這可以用馬漢的海權論幾近完美的解釋。作者並沒有到此為止感到滿意,他認為真正的邊陲問題不僅僅是個別國家,還要用整個「世界」來看,就以當時來說,沙俄處在歐洲文明圈的邊陲上,所以就以歐洲來看雖然是遠離了中心的鬥爭,但也失去了一個真正帝國的條件,完全不若英國,連同是歐陸上法國與德國都比不上,作者在此用文化的觀點切入,其實是一種源自羅馬帝國的觀念,也就是一個帝國的中心究竟在哪?一個世界下可能會有兩個以上的帝國嗎?這些答案顯而易見。
作者在這些比較後得到一個結論,也就是一個帝國必須要跨越「奧古斯都」門檻,奧古斯都結束了羅馬長年內戰,關閉了戰爭之門,並且宣布了羅馬治下的和平,羅馬共和國於是結束,帝國的官僚制度逐漸建立,這些的轉變非常之大,也讓羅馬帝國維持了數百年的和平。這些原因深究起來,就是羅馬的擴張已經抵達了一個臨界點,如果讀者有對羅馬當時的狀況有所瞭解,可以看出在北面羅馬抵達了不列顛,但是要維持不列顛到日耳曼的防線,羅馬的總合力量是不足的,畢竟這條防線太長,當瓦盧斯被日耳曼人擊敗後,奧古斯都就沒有多餘的軍團可以擴張了,一旦他要決定攻下日耳曼,或許羅馬可以做到,但是羅馬其他的邊境區域可能就有問題。最大的危機在東面,帕提亞擊敗過羅馬大軍,羅馬也始終未能徹底擊敗帕提亞,在東面上羅馬的壓力始終存在,不可能不加以設防。至於在南面的非洲,別忘記除了北非以外,撒哈拉沙漠可以說是地獄般的天險,換言之對於當時的羅馬來說,不是沒有可以擴張的地區,就是沒辦法加以擴張,奧古斯都可以認知到這事實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連串的改革,使得羅馬對外擴張的動力,轉為內政安定的希望。逐漸擴大公民權,使得擁有羅馬公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進一步削弱了中心以外地區的反抗力量,也等於擴張了帝國的中心區域。
作者要說的是,以當時羅馬的世界來說,帝國是一個唯一且必須的存在,一如東方的中國,不斷的統一與分裂,只是為了證明安定的必要性,所以才逐漸創造出帝國所擁有的使命感與神聖性,這點相信在華人圈成長的讀者們都可以體會這種價值觀的威力。作者提出的奧古斯都門檻,亦即只有真正進行過這種變革的帝國,才能真的成為一個帝國,不然都很短命。作者在第四章反覆強調的帝國使命與神聖性,就是在說明一個幾乎是大一統的帝國,為了維持其統治的正當性所必須創造出的價值觀,對於帝國治下的人們,維持帝國治理下的和平對與自己也更為有利,反倒會促使帝國內部的人有向心力,避免帝國的崩潰,危及所有人的生存。
筆者對作者的想法深表認同,一個帝國的產生不大可能靠武力強行創造,必須要有一種共有秩序感,不然這個帝國不過就是一個土霸主,沒有對外吸引力的帝國根本就不能算是帝國。所以羅馬是一個帝國,羅馬治下的非公民竭盡所能要獲取公民權,一旦獲得羅馬公民的身份,則立即享有許多法律上的平等與權利,就連皇帝都不能隨意剝奪。沙俄只能算是特殊定義下的帝國,因為對沙俄的東面與南面來說,俄國無疑是有更大的吸引力,哥薩克騎兵遠近馳名就是例證,但對於歐洲來說,俄國就不具有相對的吸引力,所以在歐洲東面來說,沙皇無疑是帝國皇帝,但對歐洲來說,沙皇不過就是各王公貴族中比較大的一個。那麼美國算不算是一個帝國?以作者的定義來說,這相當的曖昧,因為我們還無法蓋棺論定,畢竟一個奧古斯都門檻並沒有在美國出現,美國的價值觀基本上奠基於兩百年前,這兩百年來幾乎沒有什麼變動,要是讀者認為憲法第一修正案這一些算是,那麼筆者只能說您太小看屋大維當年做這些改革花了多大力氣了。真正的問題或許在,美國一直都沒有帝國意識,承認自己是帝國還是一種禁忌,但美國在各方面與行為上確確實實符合一個帝國的樣子,那我們該如何看待?
筆者認為,以作者的說法,美國並不能算是定義明確的帝國,美國雖然「無敵」於世界上,但美國顯然沒有那種想要「統一世界」的企圖,也沒有宣布只有美國才能保障世界和平,事實上這些都是我們這些非美國人才會這樣認為。以小國來說,遭遇強大鄰國侵入,最快的方法是打電話到華盛頓,然後找CNN到被攻擊的城市,哭訴遭遇鄰國的不人道殘酷待遇,然後等看看美國會不會召開記者會或是總統發表強烈譴責的聲明,如果美國強力調停那更好。別認為這種方法很糟糕,波士尼亞跟塞爾維亞大打出手,波士尼亞就是用這種拖字訣,拖到美國受不了輿論壓力,開始介入後才得到獨立地位,不然以當時歐洲各國嘴巴說說身體卻很老實的什麼都不做,早就被滅族到底了。美國很開心的介入嗎?一點也不,巴爾幹半島局勢向來錯綜複雜,歐洲因為一次大戰的歷史,至今對該地區仍餘悸尤存,更別提巴爾幹在前蘇聯時代幾乎就是被視作其勢力範圍,介入難免會招致俄羅斯的抗議,美國何必在這時候淌渾水?這時候作者的定義就符合了,因為美國的價值觀標榜的就是人權,人權幾乎是被當作神聖的存在被美國人所認知,波士尼亞就是利用這種價值觀的問題,賭美國終究會因為使命感問題產生國內壓力,最終對巴爾幹地區進行干涉,也唯有美國的干涉,才可能讓俄羅斯的勢力在此區獲得平衡,波士尼亞才有機會獲取獨立地位。
簡單說,作者的定義可以適用於過去,要適用於現今的世界,有很多地方需要更加明確。羅馬帝國幾乎是當時羅馬認知世界中的唯一強權,根本就沒有人可以與之抗衡,同時期的中國亦然。那麼美國呢?嚴格說,目前世界上美國雖然無敵,但還沒有橫行無阻到羅馬當年的地步。有人會質疑,羅馬有帕提亞在東面,美國在世界上也有中國與俄羅斯等強權做為對手,難道這不能反證作者的理論正確?這恰恰相反,因為邊陲與中心的劃分,與其說是疆域性的,不如說是文化上的,是一種文明對抗野蠻的界線,換句話說就是帕提亞的文化程度遠遜於羅馬,其吸引力也差的多。但今天中國跟俄羅斯的文明程度有落差到這種地步?再者,邊陲與中心的定義,幾乎就是一種「教化與被教化」的差異,美國可以到處宣揚其人權價值,中國也只能說那是美國以人權作理由企圖干預內政,也不敢大剌剌的說人權是美國價值,中國根本就不吃這套,當年帕提亞人可是用弓箭回應羅馬的教化。除非讀者要認為,資本主義這一套就是教化與被教化的差別,但這又回到老問題,帝國的使命感與神聖性,難道就是資本主義這一套?
換言之,筆者認為美國是一個帝國,但不是帝國。美國是一個行為上完全帝國化,實力也如同帝國般強大的國家,但是美國在定義上根本就不能算是帝國。
但筆者必須說,這完全是因為作者定義不清楚的關係,確實以奧古斯都門檻做為帝國長治久安的條件,是一個充分且必要的因素,一個外向性強烈的國家,若沒有將其精力轉到內部發展,遲早會產生擴張超過國力上限的問題,用武俠小說來比喻,就是武功招是千變萬化很厲害,但還是要有內力支持,不然還是會打輸。以作者在本書中的例子,帖木兒大軍壓境到土耳其,奧圖曼帝國完全不能抵抗,但戰爭一拖久,經濟因素就會慢慢浮上台面,到頭來留下來的還是奧圖曼。作者另一個沒提到的,就是一個長期的帝國,究竟要多長才算是帝國?短命的帝國能算的上是嗎?拿破崙橫掃歐洲,最後死在大西洋的小島上,德意志統一席捲中歐,到頭來皇帝仍然要流亡海外。要比時間的話,沙皇的俄國顯然更有資格稱為帝國,但沙俄始終都沒有跨出東歐一步,在文化上也遠遠不及西歐,這能算是帝國?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國,但大英帝國的國力足以稱霸世界嗎,與其說是軍力強大與經濟繁榮,不如說是掌握到技術的優勢,控制了世界的海洋,並因此得到舉世的財富,這樣相對弱小的英國稱的上帝國嗎?要是如此說,能稱的上帝國的還真的只有羅馬帝國一個,就算是更早的亞歷山大,也不過是十來年的光景,人一死就分崩離析,東方的中國還比較像是帝國,但分分合合數千年,到底是文化上一個中國,還是根本就是一堆不同的國家?還是根本就沒有一個中國存在過?定義問題的痛苦在於,一旦下定定義範圍,馬上一翻兩瞪眼,作者比較了各種帝國理論,讓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帝國其實並不單純,但問號留下的更多,到底什麼是帝國?
本書的副標題:從古羅馬到美國,似乎就表示了作者認為這兩個「帝國」貫穿了歷史,但筆者認為,這兩者的對比只能說是輪廓上相同,實際上天差地遠。但是作者舉出其他幾個例子,倒是可以提供另一方面的思考。
羅馬對外侵略,也常常屠城奴役並奴役居民,就算如此羅馬在其治下的範圍內,還算的上是施行仁政,西班牙在剝削拉丁美洲的「努力」上,殘暴可以比下羅馬,宗教審判的可怕更是殘酷,西班牙成功了嗎?不過黃粱一夢。德意志的統一來的快去的也快,兩次大戰將德國拆解殆盡,這個帝國如今安在?法國的拿破崙大夢更是短暫,直至今日法國幾乎還沒有再打過一次勝仗。蘇聯的共產世界更是笑話,崩潰後的實況讓西方評論家大感訝異,連中國都實行「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一水之隔的日本,大東亞共榮圈今天止在歷史課本中看的到。
以上這些國家,哪一個可以做到「世界內治下和平」?有誰可以對世界提出保證?顯然嚴格說,羅馬之後也只有美國有這能力,就算當年大英帝國縱橫四海,也不過是「四海」,歐洲大陸上的爭鬥也只能起到關鍵性影響,要左右大局根本是無能為力。
帝國究竟是一個不得不的存在,還是一個刻意為之的存在?作者一直都沒有提到的,似乎就直指這個核心問題,如果一個統一的大局面對於多數人都好,那麼美國的稱「帝」似乎勢所難免,但連美國人自己都討厭帝國夢,難不成要我們這些外國人去幫美國築帝國?現在的世界繁榮,幾乎可以說是建築在美國身上。美國倒下,除了賓拉登一干人等外,實在對世界其他國家沒好處,就算賓拉登也不見得真的希望美國倒下,萬一真的倒了,他可是要去「建設」他說的伊斯蘭世界,建設可是比破壞難的多。作者對歐洲有一定的期望,但也承認歐洲的準備實在不足,一旦歐洲的邊陲開始產生漩渦,是否會是另一次大戰的開端?誰也不敢保證。
而這些又可以扯回到一個邊陲與中心的爭論,究竟定義邊陲與中心,是否要用野蠻與否這條線劃下去?結果作者解析了一切,得到了一個答案,但這個答案與其說是一個回答,不如說是一連串的問題。顯然,要定義帝國比想像中要難的多,要說明什麼是帝國更加的困難。
筆者個人的認為,作者有一種傾向,似乎想說明,一個國家想要成為一個帝國,那麼最終成不了一個帝國,一個國家越是不想要成為一個帝國,那麼其最終變成一個帝國的可能還比較大。作者會如此想,可能性是出在於非物質性的,大抵人都希望和平穩定,不希望戰爭與動盪,這股力量會促使一個具有穩定性的力量產生,也就是一個霸權國家的出現,與其說是當事者刻意為之,不如說是其他人不願意出頭,推能力強的那個人出去。這種正向的回饋終究會造成一個帝國的存在,進而和平與穩定會讓帝國治下的民眾產生向心力,這必須要有一個使命感存在,使命還必須是神聖的,一個中心價值的存在是必要的,所以一個只是想要追求強大的國家,之所以成為不了一個帝國,實在不是因為其給人的威脅,而是因為給不了其他人希望。
再講下去就過頭了,也許作者根本就沒有如筆者所想的,有太多的非理性因素存在,但就以本書來說,作者有太多沒有明講的地方,這些部分才是真正最有趣的。例如對於權力的定義、和平的定義等等,一本書有趣,是有趣在提供很大的思考空間。(可不是幻想空間)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3.1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好奇過印尼的30天落地簽證可以第30天才離開嗎?這是一個許多計畫前往印尼/峇里島旅遊的人常問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印尼30天落地簽證的各方面資訊,解答你的疑問,並提供一些實用的旅遊建議。
Thumbnail
滿喜歡「守住角落的人」這個書名,書中的角色們,除了主流社會可能比較聽過的導演蔡明亮之外,大概都只是短暫佔據媒體版面幾天的「爆紅」素人;但不論聚光燈是否照到他們,這些「角落生物」們,依舊在他們各自的領域踽踽獨行。
Thumbnail
《半夢半醒的世界 》以真實歷史事件為基石,半虛構半紀錄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人小野田寬郎的戰爭,他的戰爭在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並未結束,而是持續了29年。
Thumbnail
本片原文:謝謝老師的啟蒙與一路的指導、讓我有效地打開了一扇日本與世界之窗。N1滿分+交流協會獎學金生+東京大學+日文組特 https://vocus.cc/article/655574adfd8978000105da0c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界出了很多這種大眾史學取向的書,希望歷史走出象牙塔,落置到平民大眾的生活之中。而這本《島嶼浮世繪》就是由作者整理出的,關於這片土地上,近一百年前的臺灣人的生活。
Thumbnail
培養輔導孩子自立與獨立的精神,也等於是讓孩子在脫離了父母的養育和保護之後,自己能夠獨自生存、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且是從個人的行為一直延伸到思想和觀念…
Thumbnail
前些日子帶著台北班的學生討論一本帶著淡淡哀傷的繪本 雖然要升四年級的他們愈來愈需要練習閱讀長文 不過,我們平常就交錯著各種說明文字與新聞 繪本裡依然可以訓練推理與討論,特別是有些繪本的文字量也不少。 畢竟在喘息的暑假中,放低練習的頻率,偶爾推進討論強度,也是一件交錯訓練大腦肌肉的方式 #閱讀理解
Thumbnail
羅智成詩集《個人之島》由三十六首無命題詩句開篇,如無名星系運行混沌與宇宙,在看似無目的的詩行之中,有一種秩序正在生成。我們都是板塊大陸的碎屑,在詩句囈語之際,悄悄形成個人之島。文字之間的引力,不僅使詩篇運行,也吸引所有流離失所的我們。
Thumbnail
每個D2C新創品牌的養成之路都不同,但有模式可循。藉由寢具產業的兩個新創品牌- Purple以及 Casper的個案分析,輔以數據觀察,來檢視「營銷力」、「產品力」及「品牌力」在品牌養成之路的階段角色。
Thumbnail
在教學現場談到「刻板印象」卻很難舉例的時候,我會請同學閉上雙眼,講出他們第一個想到的事物。請你閉上雙眼,當我提示「家庭」,你眼前的風景會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好奇過印尼的30天落地簽證可以第30天才離開嗎?這是一個許多計畫前往印尼/峇里島旅遊的人常問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印尼30天落地簽證的各方面資訊,解答你的疑問,並提供一些實用的旅遊建議。
Thumbnail
滿喜歡「守住角落的人」這個書名,書中的角色們,除了主流社會可能比較聽過的導演蔡明亮之外,大概都只是短暫佔據媒體版面幾天的「爆紅」素人;但不論聚光燈是否照到他們,這些「角落生物」們,依舊在他們各自的領域踽踽獨行。
Thumbnail
《半夢半醒的世界 》以真實歷史事件為基石,半虛構半紀錄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人小野田寬郎的戰爭,他的戰爭在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並未結束,而是持續了29年。
Thumbnail
本片原文:謝謝老師的啟蒙與一路的指導、讓我有效地打開了一扇日本與世界之窗。N1滿分+交流協會獎學金生+東京大學+日文組特 https://vocus.cc/article/655574adfd8978000105da0c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界出了很多這種大眾史學取向的書,希望歷史走出象牙塔,落置到平民大眾的生活之中。而這本《島嶼浮世繪》就是由作者整理出的,關於這片土地上,近一百年前的臺灣人的生活。
Thumbnail
培養輔導孩子自立與獨立的精神,也等於是讓孩子在脫離了父母的養育和保護之後,自己能夠獨自生存、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且是從個人的行為一直延伸到思想和觀念…
Thumbnail
前些日子帶著台北班的學生討論一本帶著淡淡哀傷的繪本 雖然要升四年級的他們愈來愈需要練習閱讀長文 不過,我們平常就交錯著各種說明文字與新聞 繪本裡依然可以訓練推理與討論,特別是有些繪本的文字量也不少。 畢竟在喘息的暑假中,放低練習的頻率,偶爾推進討論強度,也是一件交錯訓練大腦肌肉的方式 #閱讀理解
Thumbnail
羅智成詩集《個人之島》由三十六首無命題詩句開篇,如無名星系運行混沌與宇宙,在看似無目的的詩行之中,有一種秩序正在生成。我們都是板塊大陸的碎屑,在詩句囈語之際,悄悄形成個人之島。文字之間的引力,不僅使詩篇運行,也吸引所有流離失所的我們。
Thumbnail
每個D2C新創品牌的養成之路都不同,但有模式可循。藉由寢具產業的兩個新創品牌- Purple以及 Casper的個案分析,輔以數據觀察,來檢視「營銷力」、「產品力」及「品牌力」在品牌養成之路的階段角色。
Thumbnail
在教學現場談到「刻板印象」卻很難舉例的時候,我會請同學閉上雙眼,講出他們第一個想到的事物。請你閉上雙眼,當我提示「家庭」,你眼前的風景會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