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帶著台北班的學生討論一本帶著淡淡哀傷的繪本
雖然要升四年級的他們愈來愈需要練習閱讀長文
不過,我們平常就交錯著各種說明文字與新聞
繪本裡依然可以訓練推理與討論,特別是有些繪本的文字量也不少。
畢竟在喘息的暑假中,放低練習的頻率,偶爾推進討論強度,也是一件交錯訓練大腦肌肉的方式
今天帶讀的繪本是《我在礦山的童年》
這類型繪本如果沒有採取同儕討論,很容易流於說教,也減低趣味。
從觀察圖、文著手,推測文本暗示的情境,仰賴小孩的閱讀理解。
可以一起想想許多問題,例如:
1. 為什麼「在放學路上看見認識的同學在撿煤渣,我們不會出聲叫喚,只會快步離開」呢?
2. 桂子為什麼上課了還沒有去買尺呢?文本中說「桂子的雙頰突然變紅了」是什麼原因呢?
3. 桂子為什麼好幾天沒有去學校?請問發生了什麼事?
前面兩個問題,可以包含桂子與作者的家境等背景認識,上過課的小孩幾乎在聆聽完故事後都能理解。不過第三個問題就有點卡關了。
這時,特別仰賴教師提問與同儕互為鷹架,一步步通過討論逼近核心。
小孩一開始擷取到的訊息是故事尾聲的「桂子搬家」,再追問「為什麼搬家呢?」小孩答不上來。必須再引導他們理解文字內容,「根據文章所說,只有桂子一個人離開嗎?」有小孩讀出了繪本上的段落,改口「因為煤礦出事。」
再追問,「煤礦場出了什麼事呢?怎麼看得出來呢?」
小孩跑出不同想法,有的說「失火了。」「怎麼知道失火了呢?」熟練的小孩已經能回答,因為「前面有說到煤礦有可能會著火。」(很好,能夠擷取訊息並且組織推論)
「所以呢?煤礦著火就必須搬家嗎?」我又追問。
小孩再度分岐,有的說「煤礦沒了,所以就必須搬家。」有的支支吾吾,還在思考。「但其他人有煤礦嗎?為什麼沒有全部人都搬家呢?」有小孩趕快補充,「應該是煤礦要變成工廠」,也有小孩開始冒出疑惑,補充同伴的話語,「為什麼變成工廠就要搬家?」冒出好多好多猜測。
突然有小孩說,「會不會是桂子的爸爸死掉了?」
「桂子的爸爸怎麼死掉的呢?」我抓住機會追問。
小孩說「前面有說工作太累,可能是因為這樣死掉的。」(「那跟失火有關係嗎?還記得你們一開始說失火嗎?」小孩拼湊出蛛絲馬跡,「礦場著火了,所以出現直升機,好多小朋友都被叫到名字,必須趕回去。桂子的爸爸應該也是死掉了。」
兜攏小孩討論的內容,協助他們整合資訊,我唸出封底的文字,原來這是一個礦場意外的故事。
又問他們,「還記得昨日的午餐嗎?」只有一個小孩記得。
「那麼還記得前天午餐嗎?」小孩面面相覷。
其中一個小孩雀躍的說,「我記得上周六的午餐,我跟好朋友一起玩,還吃了麥當勞與薯條!」
「對,這就是印象深刻。妳們的印象深刻是一起玩,作者的印象深刻是她小時候的見聞。這就是這本書創作的原因。」
下課前,大力的稱讚他們,通過彼此的觀察與對話,進一步深入了解了繪本要表達的意思。
這群帶了一年多的孩子,協助了彼此讀懂故事。
令人滿足的一刻~
備註:文中小孩為國小三升四年級。
#暑期語文共學
#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