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眷戀〈記承天夜遊〉,在蘇軾的《東坡志林》中,還有更多思辨性及智慧能量更勝於它的文章;與其被動地等出版社選進課本才去讀,不如主動出擊,自行發掘。以下試選3篇文章介紹給各位。
其三,〈劉凝之、沈麟士〉。蘇軾比較兩個人面對同一件事的不同反應,闡述一個比雅量更有智慧的力量--幽默。
說起〈雅量〉這一篇國文課文,像我們這樣的六、七年級生絕對不陌生,就算不記得文章內容,但「棋盤」、「綠豆糕」、「大食客」……等關鍵字,實在很難從腦海中抹去。
作者宋晶宜透過〈雅量〉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除了每一個人的觀點不同、對美的感受有異;而且,人與人之間難免發生衝突,學會尊重與包容,營造和諧的氣氛是必要的。後面的這個道理雖然說得不錯,可惜不夠簡潔,蘇軾的〈劉凝之、沈麟士〉一文,只用了短短一百字就講完了,還為讀者闡釋「幽默」的真諦。
劉凝之、沈麟士
劉凝之為人認所著履,即與之,此人後得所失履,送還,不肯復取。又沈麟士亦為鄰人認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與之。鄰人得所失履,送還,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雖小事,然處事當如麟士,不當如凝之也。
語譯:
劉凝之穿的鞋子被人認錯,凝之就把鞋子給他。這個人後來發現自己遺失的鞋子,就把鞋子送還給凝之,凝之卻賭氣不肯接受。沈麟士也被鄰居認錯鞋子,麟士笑著說:「是你的鞋子嗎?」就把鞋子給他。鄰居後來找到遺失的鞋子,於是把麟士的鞋送還,麟士說:「不是你的鞋子嗎?」就笑著收下鞋子。這雖然是件小事,但為人處事,應該像沈麟士,不該像劉凝之。
發現自己穿到別人的鞋子已經很難為情了,拎著鞋子送還給失主也需要很大的道德勇氣(如果是我,可能會假裝沒這回事);結果,把鞋子送回去之後,對方卻不肯接受。那麼,是要繼續提著鞋子陪笑臉,等對方回心轉意?還是放下鞋子轉身離開?或是摸摸鼻子把鞋子帶回家?--不管怎麼做好像都不對,實在有夠難堪的!
站在失主的角度,既然人家都誠心誠意的道歉了,何不大發慈悲原諒他呢?(對方有香港腳的話,另當別論)沈麟士比較懂得做人,一笑置之,給鄰居一個台階下,日後好相見;劉凝之卻嚥不下這口氣,不給那人好臉色看。可以想見,兩人以後肯定是做不成朋友了。
蘇軾藉由兩個人對於被誤認鞋子後的反應,比較二人的肚量。不用鋪陳難笑的哏,不用講多餘的大道理,讓讀者在故事情境中自然而然了解「原來這就是雅量!」以及「懂得運用幽默的人,是多麼有魅力啊!」
所謂「幽默」,並不是單純的搞笑,講完後也不一定會讓人哈哈大笑,但卻能打破僵局,化解糾紛,四字記之曰--謔而不虐。這四個字是出自於《詩經》的〈衛風.淇奧〉,它是一篇讚美君子美德的詩歌,最後一句正是「善戲謔兮,不為虐兮」。第一個「謔」字,指的是開玩笑;第二個「虐」字,則有過度或傷害的意思。整句是說:君子談吐風趣,愛開玩笑,但懂得拿捏分寸,不至於太過分而傷了別人。沈麟士的表現,正好展現了謔而不虐的氣度,以及化解衝突的智慧。
在過去必須時常面對面打交道的年代,如果不多運用一點幽默來化解糾紛或尷尬,可能當場就要撕破臉了。然而,在現今的網路世界裡,由於匿名的保障,讓我們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內心的小惡魔會悄悄現身,躲在螢幕後操作鍵盤發動攻擊,不把對手打到遍體麟傷、身敗名裂不肯罷手--這早已不是戲謔,而是凌虐。多少人不堪網路霸凌而走上絕路,應該不用我再舉例了。
總之,〈雅量〉只告訴學生要減少摩擦,增進和諧。但如何一邊享受言論自由、暢所欲言,一邊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表達意見,甚至以幽默弭平爭端?就必須認真讀讀〈劉凝之、沈麟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