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陳建州籌組全新的職業籃球聯盟「P.LEAGUE+」,無疑是近日來國內體壇的重磅頭條,對許多國內籃球迷來說,這也是久違又久違的好消息!
畢竟超級籃球聯賽(SBL)已經半死不活好久了。
但從SBL到職業籃球聯盟「P.LEAGUE+」,有哪些事改變了?有哪些事還需要改變?又有哪些事無法改變?
最關鍵的是…P.LEAGUE+會成功嗎?
大家應該能夠從新聞中發現,最先改變的事有兩項,「宣傳行銷」和「比賽制度」,而這也是不得不改變的兩件事。
先來談談宣傳行銷,從擔任執行長的陳建州,第一時間就發布聯盟及各球團的行銷公司這點來看,就知道他有多重視這個環節,陳建州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懂得創造話題的人,過去在台啤的野獸年代,也曾藉此成功帶起一波籃球熱潮,毫無疑問,台灣籃球需要更多包裝!而體育賽事的宣傳行銷在台灣向來都很弱,除了了無新意的平面和電視廣告外,幾乎變不出任何新花樣,當主流媒體從過去的電視台逐漸變成FB、IG及各大直播平台時,體育賽事的行銷必須針對這些區塊加重力道,才能收到更好的宣傳效益!看看SBL吧,FB只有3萬5千人追蹤,IG追蹤人數也落在5千人左右,隨便一個知名網紅的追蹤人數,恐怕都是這數字的十倍以上,對一個台灣主要且唯一的籃球聯賽來說,這絕對是不及格中的不及格,新聯盟必須引以為戒。
當然,行銷公司能把火燒得多旺,取決於球團願意丟多少薪柴,如果陳建州所言屬實,球團每年至少要投入6000萬元才能加盟,那行銷預算的數字應該可以期待。
行銷的最大關鍵是錢,但商品本身的品質也不能忽略,如何提升比賽內容,將會是新聯盟最大也最難的課題,引進雙洋將制度這帖猛藥,短期內絕對能提升比賽的可看性,但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覷,如果最終和CBA(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一樣,球場成為洋將刷數據的舞台,對本土球員和台灣籃球長遠發展恐怕都相當不利,另外像是球星西進、裁判水準等,也都會影響比賽的可看性,要解決不是不能,但恐怕沒這麼容易,這些我們留待後面再來討論。
新成立的籃球聯盟就如同新興商業品牌,帶給消費者怎樣的初印象和觀感至為關鍵,尤其在網路資訊無所不在的現代,一旦在球迷心目中黑掉,要再洗白就非常困難了,前面提過,陳建州非常擅於製造話題,但從他個人過往的毀譽參半來看,他必須非常謹言慎行,別因為個人無謂的言行,毀了新聯盟的觀感和他對籃球的熱情投入。
接下來談談賽制,陳建州初步的規畫中,已發布包括賽程安排、比賽長度、洋將薪資及上場時間等規範,有開頭絕對是好事,過去台灣許多體育賽事及組織,都曾因為相關規章的不完備吃過大虧,甚至危及選手生命或賽事存廢!新聯盟絕對不能怕麻煩,也不能嫌麻煩,包括球團加入與退出、球團責任與義務、球員名單增減、營利分配、行銷分工、選秀制度及參加選秀資格等遊戲規則,都要預先規劃且明文登載,以防可預見的衝擊。
無論什麼生物都一樣,初生時必然最為脆弱,沒人想見到新聯盟在草創時期就被老問題一拳擊垮吧!
另外,台灣職業運動一直想依循國外模式,藉由主客場制度來厚植球迷,關於這點,筆者始終要打上一個問號,主因在於台灣幅員較小,各城市間距離相對近,人們對地域的區隔意識並不強,且有為數不少的人住家在台北、公司在新北,或者住家在桃園、公司在新竹,根本沒有自己屬於特定地區之意識,又何來對地方球隊的認同?台灣過去最熱的運動,莫過於中華職籃和創立初期的中華職棒,當時同樣沒有屬地制的存在,正是最好的例證!主客場制當然可以做為行銷的基礎,但要藉此擴大認同,恐怕需要思考出有別於其他職業聯盟的經營模式,才能獲得較佳之效益。
雖然一直以來,台灣對內對外都宣稱棒球為「國球」,但走一趟街上的商場、運動用品店就會發現,除了極少數的店家外,你根本買不到棒球手套,反而幾乎每間店都有販售籃球及其相關用品,商人是對顧客需求最為敏感的專家,如果沒有市場,絕對不會浪費寸土寸金的店面去擺設籃球用品,換言之,台灣從事或關注籃球的人口並不在少數,甚至很可能還超過棒球人口!其實撇除近年來快速興起的單車、健身和慢跑,籃球一直都是最受台灣人喜愛、且最多人從事的體育項目之一,如果願意投注心思和資源,筆者樂觀相信台灣的籃球人口數,必能支撐起新職業籃球聯盟的經營。
SBL可以衰敗到觀賽人數要破百都有困難,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看看他們的經營歷程,這結果彷彿又是如此合理,但願新聯盟有了前車之鑑,能夠順利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談完已經改變的事,下一篇再來談談需要改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