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從小天資聰穎、數理能力過人,沒考過前三名的次數,10隻手指頭都數的出來,他也一路從數理資優班進入了頂大就讀。畢業後頂著優異畢業成績和名校光環,進入了科技業屬一屬二的本土大公司的業務部門。進入公司快三個月,他卻總是覺得在職場有種施展不開的感覺,特別是跟主管的溝通上,好像隔了層氣密窗一樣。他講的東西主管聽不懂,主管也覺得他的思考邏輯和辦事能力有問題,交待的事情不但處理過程都一波三折,很多時候都是勉強完成,也因為他過於直率的溝通方式,讓他不小心得罪了公司的一些人。
有次,主管要大智去詢問公司採購某筆訂單的交期,因為客戶有急單,希望能夠加快處理速度,盡快交貨給客戶。大智也就照著主管要求去問,採購見他是新人、對於採購流程也不甚熟悉,問的盡是狀況外的問題,直接就回他:「不行哦,規定就是這樣。」大智碰了釘子回來就照實稟報主管:「採購說這樣不行哦!」主管又急又氣,問了大智:「是哪裡不行?是哪些規定說不行?你有跟採購溝通是哪個大客戶需要提前交貨跟為什麼需要提前交貨嗎?你有跟他討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嗎?」被主管唸了一頓的大智,臉色慘白,心裡也不禁嘟囔:「採購都說不行了,為什麼還要問這麼多?」
這樣的場景你也覺得熟悉嗎?
許多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特別是從小享盡老師、大人關愛的考試能手,通常進入職場最不習慣的第一件事就是—這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一樣的問題,一個菜鳥去問,跟一個主管去問,通常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樣的結果,往往對於習慣考試制度對於標準答案跟人人公平給予獎勵的資優生非常不習慣。職場之所以是職場,就是因為有各種商業目標、各種背景的專業人士的排列組合,每個情境跟其中的利害關係人的搭配都是獨一無二的,就算在學校多會算排列組合,可能也很難一次就理清其中的複雜關係。
正因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菜鳥若沒能摸清楚主管給予任務背後的目的、公司內各個部門的合縱連橫,每每都想要用直球對決的結果,不是一直被三振,就是等著被冷凍、坐板凳,看人打球乾瞪眼。以下提供三個職場菜鳥可以減少在職場磕磕碰碰、溝通不良的建議:
一、問出主管表面問題背後的目的:跟學校的考試不同,主管給的任務通常不但是複選題,很多時候是申論題,更有可能是沒有考古題的題目。拿到任務後,首先必需要跟主管釐清「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過程中有哪些利害關係人(客戶、廠商、平行部門)的利益需要去協調?」、「部門有什麼籌碼去談判?」、「談判如果不盡人意,我們的底線是什麼?」把問題的目的了解的越清楚,就可以降低因為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的額外溝通成本,更可以藉由問對問題,跟主管建立教學相長的互信關係。
二、盡快建立自己的職場人脈圈:職場菜鳥可能會發現,自己拿著問題去面對資深的同事時,可能不見得每個人都會熱情相待、傾囊相授。因為職場不是學校,同事的任務不是在教會你,而是達成自己的KPI。有更多人面對新人的態度是冷眼旁觀,心理默默地想著不知道這個新人能夠撐多久。準備好深思熟慮過的問題和盤點過的手邊資源,再去請教資深同事,甚至有時候利用更資深同事跟主管的影響力,往往可以得到其他部門同事更直接而準確的協助。在菜鳥時期,也建議盡快建立自己的人脈圈,透過不同的公司活動場合、部門合作機會和午餐時間,多多認識自己跟其他部門的人,建立一定的情誼也了解公司的資源配置,到時候有事情需要其他部門幫忙時,也往往可以少繞很多路,直接聯繫到可以幫得上忙的人。
三、把握學習機會,讓自己盡快成為公司資產而非負債:新鮮人對於公司來說,因為通常無法馬上上戰場發揮即戰力,至少入職的幾個月到半年內,都可以視為公司的負債而非資產,主管通常也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去指導新人。對於新人來說,入職後除了盡快熟悉公司的組織架構、合作部門、業務內容跟溝通文化外,更需要強迫自己有意識地從工作中的專案和犯過的錯誤中學習。從減少犯錯開始,一直到可以實際以自己的能力幫上忙,替資深同事和主管分憂解勞,進而能承擔規模更大的任務、更大的責任。不變成豬隊友就是職場菜鳥能給公司最好的祝福,而在擺脫可能的豬隊友身份後,新人也才真的能夠從公司的負債成為可以穩定累積、成長的資產。
Photo by Sebastian Herrman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