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貼標籤|我們快思,卻深陷自己的溝通陷阱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網路世代貼標籤成了一種習性

在跟朋友聊天時,我發現一件事情,雖然我們嘴裡偶爾提醒著對方「你幹嘛亂貼標籤」。你有沒有發現事實是,其實我們都在用貼標籤來定義別人與自己。
我回憶了貼標籤這個詞彙怎麼來的,我的直覺來自Instagram推出Hashtag後,我們快速的為事件分類,讓他人容易理解,照片中的狀態以及你想表達的想法。標籤快速地幫你傳達出你想表達的分類、氛圍。這就跟過去我們提過,請不要隨便幫一個人戴帽子,是相同的含義,只不過我們現在似乎更濫用了這個功能。

不經思考地貼別人標籤=勢利眼

英國知名作家艾倫狄波頓曾說,「Snob」勢利,就是你把一個人切很多塊,再把這個的其中一塊拿出來,代表這一個人,你拿了你最容易取得的一小部分來描述一個人。用簡單的方式貼上個體的標籤的方式就是勢利眼,因為我們總不會不帶偏見的貼標籤,基本上幫人分類就已經自帶偏見(我們應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而我們又會利用這個偏見不斷的能力,做出認知偏誤的思維。
於是我們讓自己身陷不義。
奧古斯丁說:用身份地位評價一個人是種罪惡。
艾倫狄波論說:放在現代,應該就是用公司名片來判斷一個人也是罪。

為什麼我會下這個判斷呢?

對於不確定事件的信念我們總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示,「我認為...」、「它不太可能」、「機率很小...」,但在這個不確定底下我們試用了什麼方式來判斷,讓我們決定這樣的信念?
這些小碎紙都來自我們各方碎片化的資訊,當你看了某些資訊並深刻記著,你就會產生資訊的主動連結性,用主觀意識去判斷眼前的是非對錯。
快速思考(思考捷徑)是很有用的,它會幫助我們進行更快更直覺的交流,但是有時候它會導致嚴重且系統化的錯誤。《捷徑與偏見, Daniel Kahneman.》

被貼標所苦,大腦給的資訊不可靠,但又無法控制

我其實有點被「貼標籤」所苦,觀察自己總是在最快的反應先貼人標籤,以便與我後續的判斷,甚至是幽默感的詮釋,常常也仰賴直覺式的反應,偶爾會發現自己畫虎不成反類犬。
貼標籤,讓我們快速跟上話題,也快速產生與更多人的距離。像是社群媒體一樣的運用模式。
在看了「快思慢想」的前半部就已經能理解,我陷入了快思的思維,但我卻沒有大量的經驗能幫助我在這個快思的能力中獲得最「可靠」的判斷。
我們被迫無意識的(為了社交反應、迎合社會期待等)快速下“判斷”,然後常常不是故意的說出具有主觀意識的偏見,這時候具有意識的人可能會發現,說出某些話時是不是有冒犯對方,常常需要再去解釋自己的無心。沒有意識的人更是麻煩,久而久之你已經幫自己定位成一個對某些立場或是形象有偏見的人。

除了社交與社會期待,貼標籤也具備了提供自己安全感的功能

但這是對於個體而言能獲取安全感的捷徑,我認為是不好的方向。貼標籤或是二元價值的對立,都能讓我們快速找到「同類」,把自己劃分成你與我,你們與我們。因此當需要討論的事情需要進入「慢想」的思維,我們為保護自己或是礙於慢想的懶散,我們抓到了貼標籤的優點,去分類跟我一樣或不一樣的價值觀,獲得最快速的安全浮木。

快思是直覺,慢想總是後知後覺

該怎麼跟他們這樣的思維共處,讓他們和諧,是我們要不斷努力的功課。
外界大量的資訊削弱了我們的思考力、注意力,提醒自己不要在混亂的時候快思,不要立刻下評論。

依舊在尋找認同感的一代

我反而覺得,用身份地位判斷一個人已經不是現代唯一問題了,因為資訊碎片化的時代,成了漸漸沒有那麼多集體交集的我們。但人類本質上人性依然是部落主義,我們在很小的地方尋找共識,避免寂寞,因此快速樹立敵人區分彼此,我們在找「我們」,但我們早就把自己能附屬的群體越限縮小。
其實我們剛開始跟上這個科技體制下的甜頭,快速的連結、大量的資訊、免費的力量,同時我們在被迫在切割自己,事實上,也許我們根本還沒有跟上這個科技巨變,帶給我們人類的影響,需要持續慢想,我們卻早就習慣快思了。

貼標籤,讓我們陷入溝通的困境

本來貼標籤的目的應該是快速交流,但往往失去思考的動作,顯得判斷過於倉促或是言不及義,反而失去了交流本身的價值。當別人因為你誇獎一位穿著姣好的辣妹時,有人可能會開你玩笑,說你是物化女性。或你曾經對原住民就是有一個既定印象,開了這個玩笑?其實你往往沒有那個歧視的動機,但太快速的反應讓你與對方引起誤會。(當然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調整?
詮釋自己的見解是怎麼來的,讓前情提要接上認知

試著去詮釋。對我來說,解法是去詮釋每一件事情,不要懶惰、不要以為別人會懂、不要以為這個判斷理所當然。當你學會自己去解釋一個結論,你會知道自己是不是做了快速的分類,是否偏頗?相對的,當你願意去詮釋每一個判斷的源頭,對方也會比較能理解你的出發點,雙方才有理解對方機會。(這時候我們已經進入慢想的思維。)
不要把A到B的連連看作為理所當然,我們解釋,我們讓人知道這個橋樑怎麼搭起的,你我希望別人理解你的同時都需要學習表達出這個橋樑,讓別人能搭著你的思維前進。

參考讀物:

快思慢想 Think fast and slow
評價:5顆星
作者:Daniel Kahneman
購買連結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The Coddling of American Mind
評價:5顆星
作者:Jonathan Haidt, Greg Lukianoff
購買連結

參考影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9會員
74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凱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剛又長了一歲,來到30+1歲,依然不斷思索“成長”這個詞彙的年紀。就來記錄一下自己持續“長大”秘訣。 記錄自己的轉折與成長是很有趣的。成長的成果不會立刻顯化,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有意識的感受,選擇去記錄每天的狀態會是很好的方式。 大概就是知道植物天天都會長大那麼一點點,但每天跟大腦相處的你,
這是這本書的第三篇心得,我卻想回過頭討論開始我覺得最不需要交代的,因為我認為討論感受與需求是我當下最有感的話題。 在我練習「說出感受」、「提出需求」的過程中,我發現原來到頭來的源頭最為重要。 複習四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具體的表達客觀事實。 客觀,是做得到的嗎? 可以。觀察就是,
說完感受後,下一步是理解需要。 你感到滿腹委屈,是因為想要被尊重嗎? 你覺得生悶氣,是因為想被另一半關心嗎? 你很難過,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不被需要嗎? 你咆哮怒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重視嗎? 負面能量的提高,伴隨著我們對內在其實有個空間沒被填滿的提醒。
說出心裡話,對你來說,是困難的嗎? 仔細回想,我好像也不常表達出自己的純粹感性的那面,在面對人際最需要的感性交流,往往我們選擇了純理性分析,導致雙方有了分界,如果沒人讓步,就會導致我們的裂痕。 說出感受,是要請你對當下的客觀事實,表達出你的感覺,不帶著批評、責備,純粹說出你可能有點失落、受傷、感
看見一個人進入心流的感覺 就像看見早晨的第一束光 溫暖潔淨明亮 能看得好久 也會嚮往自己擁有那道光 迷戀那種專注到忘記時間的心流感 不會被外物給吸引打擾 從複雜性中得到成就感 這種成就感不來自把事情做完的成就 而是在執行的過程 人是追求複雜性的靈長類 我們喜新厭舊,我們追求刺激,我們性喜挑戰 因為追
最近出版社很流行,斜槓的話題,我覺得斜槓除了延伸自己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創造額外收入以外,這類型書籍這麼紅,很有可能有另一個原因,對現在的不滿。想要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對於追求適合自己的,想要的,我們是多麼的飢渴。 但我發現有一群進入”心流”的人,並不會一直思考,這件事情。
最近剛又長了一歲,來到30+1歲,依然不斷思索“成長”這個詞彙的年紀。就來記錄一下自己持續“長大”秘訣。 記錄自己的轉折與成長是很有趣的。成長的成果不會立刻顯化,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有意識的感受,選擇去記錄每天的狀態會是很好的方式。 大概就是知道植物天天都會長大那麼一點點,但每天跟大腦相處的你,
這是這本書的第三篇心得,我卻想回過頭討論開始我覺得最不需要交代的,因為我認為討論感受與需求是我當下最有感的話題。 在我練習「說出感受」、「提出需求」的過程中,我發現原來到頭來的源頭最為重要。 複習四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具體的表達客觀事實。 客觀,是做得到的嗎? 可以。觀察就是,
說完感受後,下一步是理解需要。 你感到滿腹委屈,是因為想要被尊重嗎? 你覺得生悶氣,是因為想被另一半關心嗎? 你很難過,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不被需要嗎? 你咆哮怒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重視嗎? 負面能量的提高,伴隨著我們對內在其實有個空間沒被填滿的提醒。
說出心裡話,對你來說,是困難的嗎? 仔細回想,我好像也不常表達出自己的純粹感性的那面,在面對人際最需要的感性交流,往往我們選擇了純理性分析,導致雙方有了分界,如果沒人讓步,就會導致我們的裂痕。 說出感受,是要請你對當下的客觀事實,表達出你的感覺,不帶著批評、責備,純粹說出你可能有點失落、受傷、感
看見一個人進入心流的感覺 就像看見早晨的第一束光 溫暖潔淨明亮 能看得好久 也會嚮往自己擁有那道光 迷戀那種專注到忘記時間的心流感 不會被外物給吸引打擾 從複雜性中得到成就感 這種成就感不來自把事情做完的成就 而是在執行的過程 人是追求複雜性的靈長類 我們喜新厭舊,我們追求刺激,我們性喜挑戰 因為追
最近出版社很流行,斜槓的話題,我覺得斜槓除了延伸自己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創造額外收入以外,這類型書籍這麼紅,很有可能有另一個原因,對現在的不滿。想要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對於追求適合自己的,想要的,我們是多麼的飢渴。 但我發現有一群進入”心流”的人,並不會一直思考,這件事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做自己、專注做好眼前的事,跟細心體貼是衝突的嗎?我常在思考這件事,發現經常會有衝突。 辦公室有位同事,不管她在忙什麼,只要你到她位置,大到需要耗費很多時間的討論事情,小到只是幾秒的交文件,她都會放下手邊的事情,站起來跟你講話,常常讓人感覺受到尊重跟貼心,我發現會這麼做,而且每次都能這麼做的人,全辦公
Thumbnail
改編自經典文學作品《傲慢與偏見》,即使故事時空背景與現代思維相去甚遠,但我們仍非常認同其中原著作者及電影編導所傳達的概念意義。經過多次製作,這本小說有不同的電影和劇集的版本,每一次改編都能喚起舊時代的共鳴及新一輩的參與,或許這就是每隔幾年便有改版的存在必要,經典不死,世代間的對話就不會停滯。
Thumbnail
前陣子在Podcast裡聽到「貼標籤」這三個字,就特別感興趣,後來直接打電話給我的朋友,問他對於「人為什麼會習慣貼標籤?」有什麼想法,他有點沒準備好這個問題,所以當下有些支支吾吾的,不過依然真誠給予他的回答。她說:「有時候我也會在別人身上貼標籤,可能是…快速建立一個連結,告訴我對方是適合接近的,還是
01 「現在我們等著誰的認可。」 他們說我們是文青。他們說我們是憤青。他們說我們是覺青。他們最後說我們是廢青。 上面每個他們都是同樣的,每個我們都是不同的人群。 :「你喜歡聽什麼音樂?」 :「我喜歡誰誰誰、什麼什麼團...」 :「不是,我是問你喜歡什麼樣的曲風、什麼類型的音樂?」 我答不出來。 喜歡
Thumbnail
我看《把無聊說到感動》:換位思考,洞察目標閱聽眾的興趣與需求 無論是過往在媒體服務,抑或現在以顧問、講師或專欄作家等多元的身份行走江湖,平時除了撰寫文章,我時常有機會對外發表演說。雖然自己的個性有些內向,但因為工作的關係,不知不覺中練就了可以隨時即席演講或發表論述的本領。 原以為這並不困難,卻讓我意
Thumbnail
        美國的大學生除了基本的校園生活,可能想著是創業、投資.....等,而台灣的大學生可能想著是打工或是找工作,其實這也沒有不好,因為我也是那些打工與找實習的一份子,但是我們學校的教授講過的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他在美國的學校念碩士和博士的時候,每一次拿到a或a+的學生都不是白皮膚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做自己、專注做好眼前的事,跟細心體貼是衝突的嗎?我常在思考這件事,發現經常會有衝突。 辦公室有位同事,不管她在忙什麼,只要你到她位置,大到需要耗費很多時間的討論事情,小到只是幾秒的交文件,她都會放下手邊的事情,站起來跟你講話,常常讓人感覺受到尊重跟貼心,我發現會這麼做,而且每次都能這麼做的人,全辦公
Thumbnail
改編自經典文學作品《傲慢與偏見》,即使故事時空背景與現代思維相去甚遠,但我們仍非常認同其中原著作者及電影編導所傳達的概念意義。經過多次製作,這本小說有不同的電影和劇集的版本,每一次改編都能喚起舊時代的共鳴及新一輩的參與,或許這就是每隔幾年便有改版的存在必要,經典不死,世代間的對話就不會停滯。
Thumbnail
前陣子在Podcast裡聽到「貼標籤」這三個字,就特別感興趣,後來直接打電話給我的朋友,問他對於「人為什麼會習慣貼標籤?」有什麼想法,他有點沒準備好這個問題,所以當下有些支支吾吾的,不過依然真誠給予他的回答。她說:「有時候我也會在別人身上貼標籤,可能是…快速建立一個連結,告訴我對方是適合接近的,還是
01 「現在我們等著誰的認可。」 他們說我們是文青。他們說我們是憤青。他們說我們是覺青。他們最後說我們是廢青。 上面每個他們都是同樣的,每個我們都是不同的人群。 :「你喜歡聽什麼音樂?」 :「我喜歡誰誰誰、什麼什麼團...」 :「不是,我是問你喜歡什麼樣的曲風、什麼類型的音樂?」 我答不出來。 喜歡
Thumbnail
我看《把無聊說到感動》:換位思考,洞察目標閱聽眾的興趣與需求 無論是過往在媒體服務,抑或現在以顧問、講師或專欄作家等多元的身份行走江湖,平時除了撰寫文章,我時常有機會對外發表演說。雖然自己的個性有些內向,但因為工作的關係,不知不覺中練就了可以隨時即席演講或發表論述的本領。 原以為這並不困難,卻讓我意
Thumbnail
        美國的大學生除了基本的校園生活,可能想著是創業、投資.....等,而台灣的大學生可能想著是打工或是找工作,其實這也沒有不好,因為我也是那些打工與找實習的一份子,但是我們學校的教授講過的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他在美國的學校念碩士和博士的時候,每一次拿到a或a+的學生都不是白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