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你好好說話》|Ep.2 這次談談我們內在的需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說完感受後,下一步是理解需要。

你感到滿腹委屈,是因為想要被尊重嗎?
你覺得生悶氣,是因為想被另一半關心嗎?
你很難過,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不被需要嗎?
你咆哮怒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重視嗎?

負面能量的提高,伴隨著我們對內在其實有個空間沒被填滿的提醒。
對外抱怨、生氣,都是因為你有未被滿足的需求。
所以我們必須找出「需要」,發現內心的渴望,找到滿足點。

上一篇,我們可以說得出真實的感受,已經是大有進步,提到需要,必須更了解自己。

你有沒有去挖掘自己「我現在有什麼需要?」。
當沒有人問你,你怎麼了,需要什麼嗎?
你可以為自己找出答案嗎?

我們總是一股腦地將自己準備好的想法表達出來,就覺得,「嗯,你應該有懂我意思吧?」 很少機會去反思,「我剛剛說得夠清楚嗎?」、「你有了解我的需求嗎?」

|了解自己,才能釐清需求|

剛當社會新鮮人的時候,常常聽主管說:「你做什麼都可以,重要是了解你要的是什麼?」,打開電視偶像劇也在演「找自己的青少男女」,看的書依然是「尋找內在自我」,似乎找自己成為我的顯學,但當時,我似乎一點也不了解自己,反而都在模仿別人。

說也奇怪,為什麼我那麼不了解自己呢,自己就是你現在照鏡子的你,你覺得你有夠認識自己嗎?你說的出來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跟別人對你的理解是一樣的嗎?

工作兩年多後,我也用了「找自己」來作為離職藉口,去了一趟澳洲,沒想到還是沒找到呢!反倒是流浪一輪歐洲,並且回台灣後,透過欣賞畫作、閱讀書籍帶給我不少的幫助,透過寫作的方式去了解自己。

我發現不是要找自己,而是要釐清自己,釐清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可以折衷什麼、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開心

了解自己,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樣子的我們,其實不用向外尋找,也無關乎外在環境,而是應該向內探索。

了解了自己,就比較能了解自己的需求。

在溝通上,如果能清楚表示自己對這個衝突,最終期待得到的需要是什麼,這就是煩惱的解藥。那些衝突產生的煩惱,因為自己的釐清,在說出來的當下,你已經得到救贖。你懂你要什麼,如果你已經清楚表達,就剩下對方,能與不能做到。所以後來就不再是你的問題了。
在這邊提到的需要,都是比較偏向敘述感受後,提出自己的需要,並非物質生活的實際需求。可能有點抽象,以下我舉出幾個書中有提到內容。

以下引用《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比如說:
一早醒來,下床走動;渴了,吃東西;吃飽了,這些都在滿足我對「健康」上的需要;跟孩子通電話,滿足我「歸屬感」的需求,開始工作,滿足我對「挑戰」的需求,八點,上網授課,滿足我「分享」的需要......
一個常常抱怨先生早出晚歸的妻子,很可能心中非常需要「分享」;一個對妻子怨嘆「你就是看我不順眼」的先生,很可能需要「溫暖」,老在批評主管的員工也許需要「溝通」。

很多人會用批判或是負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現況的不滿。
我很喜歡這段話:

道理不難理解,當透過批判別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往往換來對方的反擊與辯解。
盧森堡建議我們,應該避免用批判的方式表達自己想法,因為這麼做只會招來反擊;相反的當我們釐清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需要,並坦承告訴對方,對方也比較有可能做出正面回應。

下次你生氣,或是你批判了別人。
想一下,你是為什麼生氣,是哪個部分沒有獲得滿足?
你該怎麼讓對方知道你需要什麼呢?

----

|溝通,是了解自己的練習題|

我想溝通是一種,我們有意識以來,隨時隨地都能練習的功夫吧。
但人們總是以為發出聲音懂得語言就是表達,表達就是溝通,難以意識到兩者的差距。也因此從來沒有思考過,原來這事情需要練習。不過,改變永遠不嫌晚,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記得「去意識」就是一種練習。

對了,也不必害怕說出自己消化過後,提出的需求,那是真實的,不必掩蓋,也不必包裝。在說出口時,甚至是你會覺得很害羞赤裸的,那就是你的內在的需要。

其實去釐清這些事情,是沒什麼好害羞的,反而我們的坦誠以對,對自己、對他人,也不會有什麼虧欠或是後悔,最後,我認為,提出需求就是最好的解開每一個不具名小心結的方法,對彼此都是。

我認為,要像撥洋蔥一樣撥開自己並不容易,會需要挖掘每一個曾經「有感受」的回憶,而且總是會首先處理,受壓抑、想逃避或是難以面對的事情,通常我們只選擇讓時間去沖淡他們。我只能說,我會鼓勵你這麼做,我相信這樣的行為會幫助我們更好,也希望這個分享,讓你記得有人跟你一樣,你不是孤獨的。
(這次文長,內容也不太好簡短表達,看到結束的人,我想謝謝你的耐心)

書籍:《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作者: 賴佩霞
推薦閱讀:五顆星
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也喜歡這本書,可以點擊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唷! 我將收到你的2%回饋金,作為我寫作的小小鼓勵 :) 博客來購買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78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凱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說出心裡話,對你來說,是困難的嗎? 仔細回想,我好像也不常表達出自己的純粹感性的那面,在面對人際最需要的感性交流,往往我們選擇了純理性分析,導致雙方有了分界,如果沒人讓步,就會導致我們的裂痕。 說出感受,是要請你對當下的客觀事實,表達出你的感覺,不帶著批評、責備,純粹說出你可能有點失落、受傷、感
看見一個人進入心流的感覺 就像看見早晨的第一束光 溫暖潔淨明亮 能看得好久 也會嚮往自己擁有那道光 迷戀那種專注到忘記時間的心流感 不會被外物給吸引打擾 從複雜性中得到成就感 這種成就感不來自把事情做完的成就 而是在執行的過程 人是追求複雜性的靈長類 我們喜新厭舊,我們追求刺激,我們性喜挑戰 因為追
最近出版社很流行,斜槓的話題,我覺得斜槓除了延伸自己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創造額外收入以外,這類型書籍這麼紅,很有可能有另一個原因,對現在的不滿。想要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對於追求適合自己的,想要的,我們是多麼的飢渴。 但我發現有一群進入”心流”的人,並不會一直思考,這件事情。
此書推薦給所有現在或過去罹患憂鬱症或擁有憂鬱症朋友家人的人。 作者是曾罹患憂鬱症的大學生,大約從高二確診憂鬱症,因為生在病中的泥沼,在許多因緣下大二時轉系進入心理學系,用心理學的知識來認識憂鬱症,並且緩緩地與之相處,把心理狀況、自己的私密日記、家人的無知或無法同理等真實情況完整公開,讓更多人能“進入
時候一到,根本不必怕被火燙傷,因為你就是火本身,你就是個發光體。人生苦長,為什麼不在志同道合的人短暫的相聚一刻,讓自己發光發熱? 在奧美常常會有中高階主管的職場分享,每月一次,這是我每個月最期待的會議,也是人生經驗心法的吸取時間。這次大主管分享了一系列的書,其中一本是《孫大偉的菜尾與初衷》。 孫大
資方被迫改變,勞方主動轉變,從中適應並挖掘好處。 漸漸地出現一人多職、一人多角的社會,記得幾年前曾經在TED上看過一段演講,他說有些人就是沒辦法選擇興趣,他的興趣太多元了,但常常也做一陣子就放棄,覺得自己沒有天賦,再換下一個,這樣的循環無止境,但演講者是相信就是有些人有多重天賦,應該要持續下去,當時
說出心裡話,對你來說,是困難的嗎? 仔細回想,我好像也不常表達出自己的純粹感性的那面,在面對人際最需要的感性交流,往往我們選擇了純理性分析,導致雙方有了分界,如果沒人讓步,就會導致我們的裂痕。 說出感受,是要請你對當下的客觀事實,表達出你的感覺,不帶著批評、責備,純粹說出你可能有點失落、受傷、感
看見一個人進入心流的感覺 就像看見早晨的第一束光 溫暖潔淨明亮 能看得好久 也會嚮往自己擁有那道光 迷戀那種專注到忘記時間的心流感 不會被外物給吸引打擾 從複雜性中得到成就感 這種成就感不來自把事情做完的成就 而是在執行的過程 人是追求複雜性的靈長類 我們喜新厭舊,我們追求刺激,我們性喜挑戰 因為追
最近出版社很流行,斜槓的話題,我覺得斜槓除了延伸自己不同的可能性以及創造額外收入以外,這類型書籍這麼紅,很有可能有另一個原因,對現在的不滿。想要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對於追求適合自己的,想要的,我們是多麼的飢渴。 但我發現有一群進入”心流”的人,並不會一直思考,這件事情。
此書推薦給所有現在或過去罹患憂鬱症或擁有憂鬱症朋友家人的人。 作者是曾罹患憂鬱症的大學生,大約從高二確診憂鬱症,因為生在病中的泥沼,在許多因緣下大二時轉系進入心理學系,用心理學的知識來認識憂鬱症,並且緩緩地與之相處,把心理狀況、自己的私密日記、家人的無知或無法同理等真實情況完整公開,讓更多人能“進入
時候一到,根本不必怕被火燙傷,因為你就是火本身,你就是個發光體。人生苦長,為什麼不在志同道合的人短暫的相聚一刻,讓自己發光發熱? 在奧美常常會有中高階主管的職場分享,每月一次,這是我每個月最期待的會議,也是人生經驗心法的吸取時間。這次大主管分享了一系列的書,其中一本是《孫大偉的菜尾與初衷》。 孫大
資方被迫改變,勞方主動轉變,從中適應並挖掘好處。 漸漸地出現一人多職、一人多角的社會,記得幾年前曾經在TED上看過一段演講,他說有些人就是沒辦法選擇興趣,他的興趣太多元了,但常常也做一陣子就放棄,覺得自己沒有天賦,再換下一個,這樣的循環無止境,但演講者是相信就是有些人有多重天賦,應該要持續下去,當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提出需要是一種愛的邀請,但關鍵在於技巧,需要誠實且溫柔。在溝通中,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目的、期待與渴望是必不可少的。避免產生誤解,釐清感受並重複關鍵訊息,確保對話真正出自善意。這篇文章提供瞭如何以溫和與善意的方式提出期待的建議。
分辨對方說話時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是判斷內心渴望的最基礎,但人的感情太多樣,經常很難分辨,原則都是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即便話沒有直接說出口,也可以從日常的行為觀察。 對方是抱持著什麼心情對你說這些?是想說說而已還是對你有什麼期望,還是有期望但不知道怎滿足。 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看見他們內心的需求和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很多人會問,走上身心靈這條路上,是不是因為自己有問題,其實不是問題,而是你透過問題「去看見你可以超越的東西」。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提出需要是一種愛的邀請,但關鍵在於技巧,需要誠實且溫柔。在溝通中,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目的、期待與渴望是必不可少的。避免產生誤解,釐清感受並重複關鍵訊息,確保對話真正出自善意。這篇文章提供瞭如何以溫和與善意的方式提出期待的建議。
分辨對方說話時是開心還是不開心,是判斷內心渴望的最基礎,但人的感情太多樣,經常很難分辨,原則都是希望別人了解自己,即便話沒有直接說出口,也可以從日常的行為觀察。 對方是抱持著什麼心情對你說這些?是想說說而已還是對你有什麼期望,還是有期望但不知道怎滿足。 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看見他們內心的需求和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很多人會問,走上身心靈這條路上,是不是因為自己有問題,其實不是問題,而是你透過問題「去看見你可以超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