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你好好說話》|Ep.2 這次談談我們內在的需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說完感受後,下一步是理解需要。

你感到滿腹委屈,是因為想要被尊重嗎?
你覺得生悶氣,是因為想被另一半關心嗎?
你很難過,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不被需要嗎?
你咆哮怒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重視嗎?

負面能量的提高,伴隨著我們對內在其實有個空間沒被填滿的提醒。
對外抱怨、生氣,都是因為你有未被滿足的需求。
所以我們必須找出「需要」,發現內心的渴望,找到滿足點。

上一篇,我們可以說得出真實的感受,已經是大有進步,提到需要,必須更了解自己。

你有沒有去挖掘自己「我現在有什麼需要?」。
當沒有人問你,你怎麼了,需要什麼嗎?
你可以為自己找出答案嗎?

我們總是一股腦地將自己準備好的想法表達出來,就覺得,「嗯,你應該有懂我意思吧?」 很少機會去反思,「我剛剛說得夠清楚嗎?」、「你有了解我的需求嗎?」

raw-image

|了解自己,才能釐清需求|

剛當社會新鮮人的時候,常常聽主管說:「你做什麼都可以,重要是了解你要的是什麼?」,打開電視偶像劇也在演「找自己的青少男女」,看的書依然是「尋找內在自我」,似乎找自己成為我的顯學,但當時,我似乎一點也不了解自己,反而都在模仿別人。

說也奇怪,為什麼我那麼不了解自己呢,自己就是你現在照鏡子的你,你覺得你有夠認識自己嗎?你說的出來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跟別人對你的理解是一樣的嗎?

工作兩年多後,我也用了「找自己」來作為離職藉口,去了一趟澳洲,沒想到還是沒找到呢!反倒是流浪一輪歐洲,並且回台灣後,透過欣賞畫作、閱讀書籍帶給我不少的幫助,透過寫作的方式去了解自己。

我發現不是要找自己,而是要釐清自己,釐清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可以折衷什麼、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開心

了解自己,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樣子的我們,其實不用向外尋找,也無關乎外在環境,而是應該向內探索。

了解了自己,就比較能了解自己的需求。

在溝通上,如果能清楚表示自己對這個衝突,最終期待得到的需要是什麼,這就是煩惱的解藥。那些衝突產生的煩惱,因為自己的釐清,在說出來的當下,你已經得到救贖。你懂你要什麼,如果你已經清楚表達,就剩下對方,能與不能做到。所以後來就不再是你的問題了。

在這邊提到的需要,都是比較偏向敘述感受後,提出自己的需要,並非物質生活的實際需求。可能有點抽象,以下我舉出幾個書中有提到內容。

以下引用《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比如說:
一早醒來,下床走動;渴了,吃東西;吃飽了,這些都在滿足我對「健康」上的需要;跟孩子通電話,滿足我「歸屬感」的需求,開始工作,滿足我對「挑戰」的需求,八點,上網授課,滿足我「分享」的需要......

一個常常抱怨先生早出晚歸的妻子,很可能心中非常需要「分享」;一個對妻子怨嘆「你就是看我不順眼」的先生,很可能需要「溫暖」,老在批評主管的員工也許需要「溝通」。

很多人會用批判或是負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現況的不滿。
我很喜歡這段話:


道理不難理解,當透過批判別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往往換來對方的反擊與辯解。

盧森堡建議我們,應該避免用批判的方式表達自己想法,因為這麼做只會招來反擊;相反的當我們釐清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需要,並坦承告訴對方,對方也比較有可能做出正面回應。

下次你生氣,或是你批判了別人。
想一下,你是為什麼生氣,是哪個部分沒有獲得滿足?
你該怎麼讓對方知道你需要什麼呢?

----
|溝通,是了解自己的練習題|

我想溝通是一種,我們有意識以來,隨時隨地都能練習的功夫吧。
但人們總是以為發出聲音懂得語言就是表達,表達就是溝通,難以意識到兩者的差距。也因此從來沒有思考過,原來這事情需要練習。不過,改變永遠不嫌晚,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記得「去意識」就是一種練習。

對了,也不必害怕說出自己消化過後,提出的需求,那是真實的,不必掩蓋,也不必包裝。在說出口時,甚至是你會覺得很害羞赤裸的,那就是你的內在的需要。

其實去釐清這些事情,是沒什麼好害羞的,反而我們的坦誠以對,對自己、對他人,也不會有什麼虧欠或是後悔,最後,我認為,提出需求就是最好的解開每一個不具名小心結的方法,對彼此都是。

我認為,要像撥洋蔥一樣撥開自己並不容易,會需要挖掘每一個曾經「有感受」的回憶,而且總是會首先處理,受壓抑、想逃避或是難以面對的事情,通常我們只選擇讓時間去沖淡他們。我只能說,我會鼓勵你這麼做,我相信這樣的行為會幫助我們更好,也希望這個分享,讓你記得有人跟你一樣,你不是孤獨的。

(這次文長,內容也不太好簡短表達,看到結束的人,我想謝謝你的耐心)

書籍:《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作者: 賴佩霞
推薦閱讀:五顆星

如果你喜歡我的推薦,也喜歡這本書,可以點擊博客來推薦連結購買唷! 我將收到你的2%回饋金,作為我寫作的小小鼓勵 :) 博客來購買連結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是凱莉的沙龍
60會員
81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我是凱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2
這是篇自言自語的閱讀心得。 作者:Micheal Singer 英文書名:The untethered soul  這本應該是我2020年覺得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 在這個時間點遇到書,是我的榮幸,我覺得他可能就是一直在那裡等我長大到,我應該可以看懂的年紀,直到我似乎能跟這本書對話。
Thumbnail
2020/12/12
這是篇自言自語的閱讀心得。 作者:Micheal Singer 英文書名:The untethered soul  這本應該是我2020年覺得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 在這個時間點遇到書,是我的榮幸,我覺得他可能就是一直在那裡等我長大到,我應該可以看懂的年紀,直到我似乎能跟這本書對話。
Thumbnail
2020/10/26
網路世代貼標籤成了一種習性 在跟朋友聊天時,我發現一件事情,雖然我們嘴裡偶爾提醒著對方「你幹嘛亂貼標籤」。你有沒有發現事實是,其實我們都在用這貼標籤來定義別人與自己。 我回憶了貼標籤這個詞彙怎麼來的,我的直覺來自Instagram推出Hushtag後,我們快速的為事件分類,讓他人容易理解,照片中的狀
Thumbnail
2020/10/26
網路世代貼標籤成了一種習性 在跟朋友聊天時,我發現一件事情,雖然我們嘴裡偶爾提醒著對方「你幹嘛亂貼標籤」。你有沒有發現事實是,其實我們都在用這貼標籤來定義別人與自己。 我回憶了貼標籤這個詞彙怎麼來的,我的直覺來自Instagram推出Hushtag後,我們快速的為事件分類,讓他人容易理解,照片中的狀
Thumbnail
2020/09/20
最近剛又長了一歲,來到30+1歲,依然不斷思索“成長”這個詞彙的年紀。就來記錄一下自己持續“長大”秘訣。 記錄自己的轉折與成長是很有趣的。成長的成果不會立刻顯化,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有意識的感受,選擇去記錄每天的狀態會是很好的方式。 大概就是知道植物天天都會長大那麼一點點,但每天跟大腦相處的你,
Thumbnail
2020/09/20
最近剛又長了一歲,來到30+1歲,依然不斷思索“成長”這個詞彙的年紀。就來記錄一下自己持續“長大”秘訣。 記錄自己的轉折與成長是很有趣的。成長的成果不會立刻顯化,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有意識的感受,選擇去記錄每天的狀態會是很好的方式。 大概就是知道植物天天都會長大那麼一點點,但每天跟大腦相處的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童年時期的感受和需要,常被忽視,甚至否定,因此造成自我同理的障礙。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也不妨問問自己:#有什麼需要沒有獲得滿足呢?然後將這個需要,用不帶評判的方式客觀的陳述出來。
Thumbnail
童年時期的感受和需要,常被忽視,甚至否定,因此造成自我同理的障礙。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也不妨問問自己:#有什麼需要沒有獲得滿足呢?然後將這個需要,用不帶評判的方式客觀的陳述出來。
Thumbnail
★獻給被生活淹沒,再説一個「YES」就會徹底累垮的人。
Thumbnail
★獻給被生活淹沒,再説一個「YES」就會徹底累垮的人。
Thumbnail
為什麼你都不了解我?為什麼你不懂我?這些問句在情侶之間非常常見。即使是初嚐愛情滋味的人也經常這樣跟伴侶吵架。然而,對於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我們往往只能靠直覺作出反應,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真正了解自己。 隨著社交媒體的流行,人們開始透過分享生活體驗進行比較,如比較浪漫、財力、物質等等。這些比較往往成為了情侶
Thumbnail
為什麼你都不了解我?為什麼你不懂我?這些問句在情侶之間非常常見。即使是初嚐愛情滋味的人也經常這樣跟伴侶吵架。然而,對於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我們往往只能靠直覺作出反應,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真正了解自己。 隨著社交媒體的流行,人們開始透過分享生活體驗進行比較,如比較浪漫、財力、物質等等。這些比較往往成為了情侶
Thumbnail
會想進行心理諮商的人,大多是對探索自己的內在有興趣,或是想藉由探索自己一內在,形成定向,解決問題。 可說到底一個人的內在是指什麼呢?意識、潛意識?或是更深而隱晦不可得的層面嗎? 探索內在,有個重要的目的要達成,在於讓自己的想法趨於一致。趨於一致的意思是,有時人會有多樣的需求,而在這些需求之間是矛盾衝
Thumbnail
會想進行心理諮商的人,大多是對探索自己的內在有興趣,或是想藉由探索自己一內在,形成定向,解決問題。 可說到底一個人的內在是指什麼呢?意識、潛意識?或是更深而隱晦不可得的層面嗎? 探索內在,有個重要的目的要達成,在於讓自己的想法趨於一致。趨於一致的意思是,有時人會有多樣的需求,而在這些需求之間是矛盾衝
Thumbnail
在這世上,偶爾出現誤解你的人, 說你做了什麼不對或不應該的事。 還沒從對方的怒氣中醒過來的你, 已被萬箭穿心的指責刺傷和嚇壞。 在這世上,也會有要你負責的人, 說你講話太尖銳犀利,讓人受傷。 還沒從對方的失落中醒過來的你, 已被沉重的罪惡感審判自己有錯。 在這世上,不缺不願理解你的人。 你很努力壓抑
Thumbnail
在這世上,偶爾出現誤解你的人, 說你做了什麼不對或不應該的事。 還沒從對方的怒氣中醒過來的你, 已被萬箭穿心的指責刺傷和嚇壞。 在這世上,也會有要你負責的人, 說你講話太尖銳犀利,讓人受傷。 還沒從對方的失落中醒過來的你, 已被沉重的罪惡感審判自己有錯。 在這世上,不缺不願理解你的人。 你很努力壓抑
Thumbnail
以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和所發生的事件拉出一個空間, 讓溝通的門有機會敞開, 進而有機會達成共識而非開啟另一個爭執的戰場
Thumbnail
以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和所發生的事件拉出一個空間, 讓溝通的門有機會敞開, 進而有機會達成共識而非開啟另一個爭執的戰場
Thumbnail
2021照亮心靈講座【線上講座】 時間:110年8月4日(三)下午2:30~4:30 講題:好好說話,溝通好幸福 講師:賴佩霞 非暴力溝通: 1. 如何整理好自己 2. 告訴他人我需要的 先不要壓抑自己,說話的步驟和方法。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方法: 1. 觀察 2. 感受 3. 需要 4.
Thumbnail
2021照亮心靈講座【線上講座】 時間:110年8月4日(三)下午2:30~4:30 講題:好好說話,溝通好幸福 講師:賴佩霞 非暴力溝通: 1. 如何整理好自己 2. 告訴他人我需要的 先不要壓抑自己,說話的步驟和方法。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方法: 1. 觀察 2. 感受 3. 需要 4.
Thumbnail
說完感受後,下一步是理解需要。 你感到滿腹委屈,是因為想要被尊重嗎? 你覺得生悶氣,是因為想被另一半關心嗎? 你很難過,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不被需要嗎? 你咆哮怒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重視嗎? 負面能量的提高,伴隨著我們對內在其實有個空間沒被填滿的提醒。
Thumbnail
說完感受後,下一步是理解需要。 你感到滿腹委屈,是因為想要被尊重嗎? 你覺得生悶氣,是因為想被另一半關心嗎? 你很難過,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不被需要嗎? 你咆哮怒吼,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重視嗎? 負面能量的提高,伴隨著我們對內在其實有個空間沒被填滿的提醒。
Thumbnail
說出心裡話,對你來說,是困難的嗎? 仔細回想,我好像也不常表達出自己的純粹感性的那面,在面對人際最需要的感性交流,往往我們選擇了純理性分析,導致雙方有了分界,如果沒人讓步,就會導致我們的裂痕。 說出感受,是要請你對當下的客觀事實,表達出你的感覺,不帶著批評、責備,純粹說出你可能有點失落、受傷、感
Thumbnail
說出心裡話,對你來說,是困難的嗎? 仔細回想,我好像也不常表達出自己的純粹感性的那面,在面對人際最需要的感性交流,往往我們選擇了純理性分析,導致雙方有了分界,如果沒人讓步,就會導致我們的裂痕。 說出感受,是要請你對當下的客觀事實,表達出你的感覺,不帶著批評、責備,純粹說出你可能有點失落、受傷、感
Thumbnail
我們經常不懂善待別人和自己。面對社會問題,我們更束手無策。非暴力溝通可能是一個方法。四個原則,就是無論別人說甚麼,怎樣表達自己,都要聆聽他們觀察到甚麼、有何感受、有何需要及有何請求。這在實踐上是難的,所以作者也舉出不少生活上的例子,例如在別人發怒時,不要說「可是......」,同理他的感受較好。 非
Thumbnail
我們經常不懂善待別人和自己。面對社會問題,我們更束手無策。非暴力溝通可能是一個方法。四個原則,就是無論別人說甚麼,怎樣表達自己,都要聆聽他們觀察到甚麼、有何感受、有何需要及有何請求。這在實踐上是難的,所以作者也舉出不少生活上的例子,例如在別人發怒時,不要說「可是......」,同理他的感受較好。 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