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覺察到我正在往「老」的路上走,可以開始做些動作的準備了,如果到了很老,頻頻發生問題時再來改變,就很難改了,就像我的阿公、爸爸,甚至大哥一樣。
●在浴室跌倒
是老人家常發生的意外,也是第一個要防犯的,但還是常常聽到在浴室跌倒的消息。
在浴室跌倒,可能是
■肌肉的支撐力不夠—無法承受身體的重量,好好走或站的時候可以,某個角度不對,或姿勢、動作太快時不行。
■距離和方向、角度沒估準—「以為」可以,「以為」在那邊,「以為」大步一點就跨過去了,結果不對,撞到或撲空,失去重心而跌倒。
■慣性,以為—連看也沒看,就這麼「以為」下去,情況和他想的不一樣,又來不及反應。
■反應不夠快—除了腦袋的覺知較慢外,手腳的動作也慢,來不及反應,大腦和手、腳、眼睛的協調很重要啊!
■自己沒感覺,不知道(沒感覺)身體正在傾斜,沒有馬上調整。
舉個例子:前幾天在高雄捷運車廂上,我站在中間柱子的地方,有一站上來一位中老年先生,站在我的前面(我們都面向車頭),車子開動後,他的身體往後傾斜,他應該沒感覺到,所以身體繼續往後斜,我不得不用手撐住他的背部,這下他知道了,站直後回頭對我說:「這是我的問題。」看起來像他女兒的成年人剛好走過來,說:「車子開動,人會往後倒。」這時候有人讓位,他就坐下來。
哇!我親眼看到,這麼沒有感覺的人,不知道車子啟動後,人因為慣性會往後倒,也沒有自己使力(或拉住立柱)讓身子保持直立,就任憑它倒下去,如果車廂是空的,他的後面沒人的話,是不是就順勢跌倒了呢?
礁溪教練也說,有的老人家是跌坐在地上時,才知道自己跌倒了。
●當我在裝熱開水,拿熱菜時
會想到,會不會有一天,手拿不穩,掉了;或沒對準,熱水燙傷我;端那一碗或一鍋熱菜時,手突然沒力,掉到地上呢?
●我去健身房上課後,才知道,
■平常認為自己「有在」運動的那些運動,像:走路、游泳、走郊山、瑜珈、氣功、甩手功……都太輕了,要加重一點才行,而且使用的肌肉部位也不夠,還有像:走路、游泳、騎腳踏車等是有氧運動,缺少的是重力(阻力)訓練,重訓才會增加肌肉,增強肌力,肌力夠,才能支撐我們身體的重量,跟一般的活動。(註)
■年紀大了,要慢慢來,不要動太多—是錯誤的觀念,不動的話,肌肉會流失,吃什麼都沒用,像:吃鈣片,想增加骨質密度,也要運動、負重,才有效果。
■在浴室感覺到要跌倒時,第一個可以抓住旁邊可以抓的地方,那是反應、敏捷度,可以訓練的;
還有,我感覺到腳底有點滑時,我現在可以馬上反應,讓某部位的肌肉用力,止住滑的動作(而不是讓它繼續滑下去,直到跌倒),現在有這些反應都是健身時練習肌肉使用的結果。
■有點踉蹌時,可以馬上調整、平衡,是全身肌肉、骨頭、腦袋等平衡感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以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現在就要刻意練習、訓練。
■經過重訓之後,對於肌肉的使用感覺比較確實,回去做瑜珈、氣功時,就比較知道老師在說什麼,動作也比較正確,清楚了。
●我現在時時在練習,要養成習慣的是:
■要行動之前,確實看好要下腳的地方是OK的,再走上去,不能依照記憶或習慣,「很熟悉」、「應該」、「就這樣」、「大概」、「可能」之類的。
■浴室或屋內有溼的地方,馬上擦乾,可以在牆角放塊拖把布,用腳擦就可以了(不用彎腰,腳也可以用來擦地板),不過要確定一腳站穩了,再用另一腳擦。
■洗澡時,用肥皂洗腳底,抬起右腳,搓了右腳後,我會先將右腳板在地板上搓一搓,將泡泡用地板上的水洗去一些,變得不滑時,再抬左腳,免得站在地板的那隻腳滑倒,當然坐在椅子上最安全,但我還沒到那麼老的地步,趁著這個動作練習平衡也不錯。我昨天終於在浴室的地板上放了一塊止滑壂,踩起來真的不滑,安全多了,也讓自己比較安心。
■走路的時候也一樣,確定路在哪裏?有沒障礙物?有沒轉角?電梯或車輛停止,門開了時,先確認它停在正確的位置,再進去或出來。
■裝熱開水或拿熱菜時,先看清楚要拿的東西的樣子,要放的地方有沒準備好?再好好確認自己的動作沒問題,角度是對的,然後專心拿到目的地,沒分心想別的,看別的。
●健身要找專業的教練教
我自己健身後,才知道健身不是只有年輕人在做的(在練肌肉而已),任何年紀的人都可以,尤其老年人更需要,可以說,各種運動都要輪流做,才會平衡,對我們的身體有幫助。
還有,健身不是看著機器上的說明卡,或看影片自己做就好,要有教練指導,才會做正確,達到運動健身的效果,也才不會受傷,有問題要問,慢慢累積關於運動和身體的知識,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要自己好好感覺,再和教練討論,才能做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法。
註:學習力(四):人體適應的強大,《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