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要隨便看專業射程範圍的書,會有滿滿的吐槽感,也可能白眼翻到外太空又翻不回來。作為一個社會化的人,不得罪人的方法就是對前輩寫的書先持一種自謙的想法,大概是太沒耐心了,內心話以下用一種禮貌體來敘述,如果有辦法的話。
政策文本之無聊,可能不會因為用QA的方式呈現就有什麼根本性的改變。老實說,政策文本不直面問題,自說自話是一直以來令人詬病的部分。一方面是可能不知道毛病在哪,孤芳自賞以為曲高和寡,另一面可能真的需要把良心收藏在一個比較隱密的地方,避免他痛痛得之後跑來大聲嚷嚷,最好跟肝一樣,無聲的存在或者壞死也別叫太大聲。
作為一個長期跑教育線的記者,信手拈來的歷屆部長的政策以及口號,簡直部史縮影,耕耘教育線這麼長一段時間,還是師範系列校院的畢業校友,當然對教育的認同感跟學大傳或其他領域的記者有所不同,對教育政策的掌握程度,想必也是好多了。也就是對教育部的長官而言,作者算是對頻的受眾,大概很快的可以進行增幅(之類)。
對整體政策的質疑偏少,並且站在說明的立場,綜整了諸多政策文本就已經說過的內容,有種在看教育部說帖的錯覺,少了新的說法、甚至沒有新的整理/呈現方式,有些創意不足,換個封面,也許就會出現教育部常用的Q版人偶也說不定,政府機關美學,冷笑呵呵呵。
針對各校的訪談,其實也是差不多的調性,校長好棒棒,老師們的反彈、消極抵抗新政策等,在書中都找不到,或者輕描淡寫到需要電子顯微鏡或者敏感體質比較容易可以察覺之類,總之和諧的很。當然當作認識前段班學校絕對是個好的管道,有種招生宣傳番外篇的感覺,更多校長的理念、宣傳,以及各種治校願景堆疊。
後面補一段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長訪談,也是真的化妝師來著,簡直公關教科書來著。或者可以當作是置入性行銷於無形的表率,對整體政策的照單全收,幾乎沒有質疑批評,歌舞昇平大概就是這麼回事,萬國來朝簡直典範的樣子,沒得教育行政木頭獎真的是太抹煞惹。呵呵呵。看得懂就看得懂,看不懂就當作打錯字吧!
對於這本書,個人評價不甚高,如果覺得政策文本本人會引起不必要的反感,影響閱讀體驗的話,換個方法可以看看這本,改編的幅度不是太大,相似度挺高的。也看不到太多的批評,不會對政策反感得太厲害,當然前提是對這本書敘述的內容也照單全收。
朋友們如果對政策文本的另一種形式有興趣,也許可以參考參考這本書,訓練吐槽能力的話,這本應該也不錯。至於其他的部分就不好說了。在下救救自己的白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