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窮」為什麼容易發生在年輕人身上?
回顧我初入職場時,我認為自己也有一點「精緻窮」的傾向,開始會想要去百貨公司買化妝品,想要一個不再是帆布包的工作包。吃飯的時候不再覺得加套餐需要三思而後行,在公司時下午一定要有飲料。
但是這樣的狀態,大概維持了兩年吧。最初,是因為自己「真的有了一筆可以支配的錢」,簡單來說,就像是解開束縛一樣,被突如其來的金錢自由沖昏了頭,就像剛發現自己可以咬東西的小嬰兒,拿到什麼東西,都想要「咬看看」。當時的我,心態就像是一位嬰兒,會努力地去嘗試所謂的「消費極限」在那邊。
另一個想要花錢的原因,反而是來自於兩個限制性思維。第一個是:「工作都是很辛苦的。」第二個則是來自於過往父母所說的「等你自己賺錢了,再去買自己想買的。」
第一個思維很容易理解,因為既然工作很辛苦,當然要犒勞自己啊!我都這麼辛苦地工作了,買點東西不為過吧。不光是年輕人,很多中年世代也會有這樣的思維,無論薪資高低,或是買的東西價格貴廉。
第二個思維,比較像是童年制約。在比較多數朋友的家庭中,我的父母相對來說是開明的,但是在經濟與金錢觀念上,他們意外地滿不願意開誠布公的。在我經濟沒有獨立之前,遭遇到「想買但父母不想買給我」的情況時,很容易就得出上面那句:
「等你自己賺錢了,再去買自己想買的。」
其實這句話就字義上而言,沒有什麼不對。但通常,這句話出現的語境,都會伴隨著經濟能力不對等、想要得不到的情況。以我自己為例,就會下定決定說:「好!我以後賺了錢要大買特買!」
認真說來,「精緻窮」的情況,我認為是滿常發生在剛出社會的人身上。但是,這個情況卻不會是「永遠」、「持續」下去的。隨著我們年紀漸長,要負擔的責任越來越多,面對金錢的心態也越來越平和時,也會瞭解到自己真的所需要的物品是什麼,以及這些東西所帶來的價值是否可以撐起它的價格。
現在精緻窮,等於永遠精緻窮嗎?
有些保守世代的人,會認為:「年輕人這樣花錢,以後就等著窮吧。」雖然我自認也是保守世代,但我卻不一定可以這麼鐵口直斷。我進入電商工作後,最衝擊我的思考之一是:「一間好的公司一定有負債」。我對這件事情依舊充滿問號,但據畢業於商管科系的老公所言,這代表一間公司有野心衝,而且也有能力可以償還。同理,持有信用卡但按按時還款的人,會比完全不使用信用卡的人,更容易獲得銀行的信任。
一個人為了物質的慾望而揹債,究竟值不值得?這個問題真的是非常難以回答。因為無論是大徹大悟、絕處逢生的例子;或是真的山窮水盡、債留子孫的例子,都有許多,而且也不限於「年輕人」的「精緻窮」。如何正確地面對自己物質需求,讓其與金錢收入相平衡,是一個需要時間去研究與實踐的課題。每個人得到的解答,都不盡相同,但希望最終,我們都能獲得與自己生活符合的最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