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經由朋友的介紹,很高興有機會返鄉服務,回到南投帶親子教養的團體。南投是我的娘家,孕育我土生土長的故鄉,帶著許多與家庭的回憶,對我來說這樣的教養團體更顯得有意義。
這次的文章內容,是第二次團體時會與成員討論與分享的部分,提供給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此次課程地圖如下:
- 分享親子故事:親子心靈對話的三要二不的原則。
- 分析行為功能:獲取注意、尋求/逃避事物、感官滿足
- 促進正向行為:肯定的言語、替代性行為
分享親子故事
在團體初期,訂定團體成員之間的分享原則後,分享自己在親子關係中遭遇的挑戰,並且透過分享過程中覺察自己的需求,藉此提醒在孩子進行心靈對話時,孩子也有類似的需求存在,我整理了這〈三要二不〉的原則!
- 要保密:除了可能會危害孩子的事情之外,你可以為孩子保密,不要隨便告訴其他親朋好友,除非經過孩子的同意。
- 要傾聽:先別急著說話,你可以讓孩子把話說完,並且專注傾聽。
- 要好奇:你可以帶著好奇心去提問,表達了解孩子的意願,與孩子產生連結。
- 不評價:你可以試著不給予評價、判斷與批評,除非孩子需要你的評價。
- 不建議:你可以試著不給予建議或解決問題的方法,除非孩子需要你的幫助。
分析行為功能: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他並不是故意搗蛋或干擾你,而是期望能夠獲得什麼或者逃避什麼,你可以試著觀察孩子的行為脈絡,理解他內心的渴望。
一、獲取注意
有一次,先生一回到家就滑著手機,並且拿著紙筆在抄錄一些文字,女兒屢次調皮地抽走先生手上的紙,引來先生的憤怒,但先生越是憤怒,女兒就越是故意抽走先生的紙。事後,我詢問他是否知道女兒干擾行為的原因呢?
先生回答:「該不會她是想吸引我的注意力?」賓果!沒錯,因為先生一回家之後,就沒有和女兒有任何的互動,女兒藉由抽走父親手上的紙,來吸引父親的注意力。
通常,孩子干擾父母親正在做的事情時,很大一部分是希望能夠重新獲得父母親的關注。因此,當父母能夠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度時,孩子自然沒有需要打斷父母親正在做的事情。
二、尋求事物
有次,我們帶女兒去夜市裡坐火車,一次只要五十元,愛坐多久就坐多久,我猜想女兒是那天坐最久的孩子了!返家後,女兒一直惦記著還要再去玩,我就跟她說:「如果你想要再去玩,那你要乖乖聽媽媽的話哦!」這句話說出口後,那陣子她都特別的乖巧聽話。
有時候,做父母的會提供給孩子一些「正增強」,如果孩子做了甚麼事情,我們就會給他喜歡的事物,孩子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就會選擇聽話。
三、逃避事物
有次,其他親戚帶著幼童來家裡玩,那位幼童經常沒有經過女兒的同意,就拿走女兒的玩具,導致每次女兒見狀,就會出現失控的行為,例如打人、推人或直接把玩具搶回來。
其實,女兒不壞,她只是壓力大,通常七歲之前的孩子還沒發展到具有「分享」的概念,當有人拿走自己的玩具時,孩子會感到抗拒或不喜歡,因此會想辦法把玩具搶回來,此刻我們就要教導孩子如何適切地拿回自己的玩具,而非用打人或推人的方式。
同時,也要記得教導另外一位拿走玩具的孩子尊重他人的意願,例如教導孩子說:「請問你的玩具可以借我玩嗎?」當對方同意時才能取走玩具。
四、感官滿足
女兒在兩歲左右,特別喜歡原地自轉,去體驗與享受那種暈頭轉向的感覺,她也經常拿食物來把玩,除了用味覺去享受它之外,也嘗試著用觸覺去揉捏(結果後來,食物都變得很噁心,她還是吃得很開心)。
孩子對這個世界是充滿無知與好奇的,因此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經常出現各種又氣又好笑的行為,其實正是她探索世界、享受感官的時刻,你可以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可能滿足哪個感官,包含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和視覺,都是很有可能的哦!
因此,如果孩子正在透過危險的行為進行感官滿足時,請記得阻止他,並且教他用其他比較適當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感官哦!
促進正向行為
如何讓孩子發展出正向的行為,有賴於父母親的回應方式,當孩子出現正向的行為時,我們要多給予肯定的言語;當孩子出現負向行為時,我們要教導孩子替代性的行為。
肯定的言語
當孩子出現正向的行為時,千萬不要認為這是「應該」或是表現出理所當然的樣子,我們可以試著給予肯定的言語,如鼓勵、感謝和稱讚,這能讓孩子的正向行為持續發生哦!
替代性行為
當孩子出現負向行為時,請別先急著糾正孩子的行為,或者怒罵孩子,請先試著理解孩子的壓力源,我們才能陪伴孩子,有什麼替代性因應壓力的行為哦!
父母通常是最好的示範者,假若當孩子不斷哭鬧時,父母用很生氣的態度,對孩子吼說:「你給我安靜!!!」那孩子怎能學會安靜呢?最先需要安靜的是父母親。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做個示範說:「我現在很生氣,我需要深呼吸,好讓自己冷靜一下。」久而久之,孩子就能逐漸學習到當自己情緒到了極點時,可以試著深呼吸來讓心情平靜。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希望您會喜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