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lightoftruth.in/gods-own-words/virgins-womb-empty-tomb/
對「認知」這個字,搭配上生老病死,我覺得有下面的意涵:
- 生:零認知
- 老:覺得認知迭代
- 病:覺得認知缺乏
- 死:不再需要認知
這樣一想,老與病,好像是活著的過程中不斷交替。他們並沒有順序,並不是先老後病,而是老與病交替交替,直到死讓我們停止認知。
思考#1:伊甸園,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就算無憂無慮很好,好像我也回不到那個時候了。
伊甸園,給人的感覺是沒有煩惱。煩惱的來源,在於有認知的能力。有認知的能力,代表我們可以「刻意」往某個方向改變,卻也因為還沒到那個改變,而覺得缺失。
所以逃出伊甸園,以為自己真的能活著,於是進入了「生」。
然而,「大家都是人」這句話,其實並不正確。
我們能看到他人的成就,以為自己也是人,然後也能做得到,但自己卻沒做到,一定是自己不夠努力。這句話最根本的錯誤,就在於把自己與成功的人歸為同種,以為有同樣的資源際遇,以為有同樣的機會。但其實並不是這樣。
當看破這一層,其實最有用的是身邊的人,與身邊的人建立關係,找到自己。
思考#2:老病交替,變得成熟,卻也變得不成熟
我想「知識焦慮」的來源,就是隨著我們成熟,又發現了自己在另一個維度不成熟,然後問題愈來愈多。
當你不去處理問題,問題只有一個。當你去試著處理問題,會發現問題就會多出好幾個。當你再去處理這好幾個問題,問題就又變得更多。
變老:其實就是又掌握了某種事情,覺得有進展
有病:其實就是覺得「自己並不是在正常的狀態」,而需要某種治療,回到「無痛」的境界。但那個境界是伊甸園嗎?
老病交替,逐漸上手知道如何處理,可能就是大人的娛樂。
思考#3:如何不再好奇?是當你不再對這個問題有興趣開始。
總覺得學東西是好的,我年輕的時候一直覺得好奇心是一種優點。
現在終於體會到,好奇心其實是一種詛咒。好奇心讓我想要拆開任何東西背後的思維,然而一但碰了這個思維盒子,盒子裡面的各種系統,各種知識席捲而來,像是瘟疫一樣,讓人感覺到全身不舒服,想要想通背後的東西。
寫作,在這個語境下像是療程吧,找自己缺失的地方寫,在寫的過程讓思考過來過去。其實最後也沒了解更多。
練習漠不關心,練習死,那才是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