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是們奇怪的學問,隨著經驗的增加,我對很多事情反而沒那麼確定了。
像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成功的諮商? 以前我會說出那些從書本得到的答案,像是症狀的解除、活得更快樂、人格的成長等等...然而現在我的答案是,當心理治療中的兩個人都沒有去想療效時,就代表這是非常成功的治療,因為那一定是融洽且彼此信任的關係。
坦白說,治療師無法保證藥到病除,更無法控制案主的身心狀況,唯一可以掌握的,只有當下彼此的關係。還好,所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都表明,治療關係與療效息息相關。
另一個我時常想到的問題是,如果來談的人所說的,不是關乎自己的重要議題,而是暢所欲言說任何自己想說的話,例如對政治宗教天文學的見解,那這還算是心理治療嗎?
以前當這樣的情境發生時,我會感到焦慮,好像有個聲音提醒我「嘿! 要認真工作了! 把話題導回正軌吧!」。而結果是什麼呢? 個案反而會看我的臉色,試著配合我說些我想聽的話,但結果往往讓說話變得費力困難。
所以,現在我的答案是,如果雙方都很投入且享受當下的談話,那無論內容為何,這仍是個成功的治療。
如同老練的治療師所知道的,「歷程」往往比「內容」來得重要。我時常想,或許最理想的會談歷程,就是案主能像孩子對母親般訴說一天的大小事,無論是快樂、新奇或悲傷,甚至是無關緊要的也沒關係,因為孩子知道,無論自己說什麼,媽媽都會覺得很想聽,因為很想知道自己一天之中發生了什麼事。
這聽來簡單,但其實很難,因為這無關技巧,關乎愛。
心理諮商這個行業近來在台灣蓬勃發展,人們時常太強調分析與方法,忘了這份工作的本質。愛能讓治療師超越自己的需求,不去擔心自己的表現,或者經濟上的焦慮,真正去看到與陪伴眼前的人,特別是在問題膠著難解的時候。
如同Yalom所說的,試著有耐心面對每一件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及那些提出問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