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可以視為<
糖質戒斷法>的延伸,戒斷法一書著重在吃甚麼,咀嚼則著重在怎麼吃。
書中有幾個觀點值得記錄:
1.舌頭的結構有新的解釋,以前是味蕾的位置分布概念。現在則認為舌尖2/3是味覺特別發達的神經。舌後端是運動、知覺、味覺混合神經。舌根則是吞嚥神經。
2.在書中有提到七個步驟做美味冥想練習,找安靜的地方、坐著吃、禁止大口吃、以原型食物為主、溫度保持在40-50之間、卷舌喝飲料、不要喝酒等七個步驟。味覺冥想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用舌尖觸碰食物。二、用胃感受溫度與重量。
3.人必然會有喜好,也會有某些食物令你動搖。當你說喜歡,親友們為了投你所好,往往會送你這些東西。如果因為覺得浪費而抱著變胖的覺悟吃東西有甚麼意義呢?這樣就有如往你身上丟食物一般,吃與不吃都十分痛苦。
感想:
舌頭結構的部分我覺得是相當新穎的觀念,也是閱讀日本翻譯書籍的好處,看起來有點厚度的書,但是很容易從中汲取重要的觀念。至於味覺冥想這件事,說穿了,帶有 “冥想”用語的時候,其實就是帶有某種自我的幻想在其中。您有嚐試舔過自己咀嚼之後食物泥的經驗嗎?我個人的感覺是大多數的東西都會變得難吃。 美味這件事,除了味覺的酸甜苦鹹之外,很多時候是香氛的感知與內心的幻想;吃了蛋黃酥配著一杯烏龍茶就是絕配!這樣的想法中,如果要分解蛋黃酥的鹹甜滋味、胃的重量、烏龍茶中的甘醇澀味與蛋黃酥的平衡…其實這些東西就會變得沒那麼好吃。
換言之,味覺是針對味道的感受,氣味是大腦的刺激,綜合起來變成我們對於美食的眷戀。很多時後我們其實是用觸感、喉嚨在品嘗食物;咀嚼過程中的層次感、釋放味道的先後、食物擺盤的美好畫面,組合成我們對於美食的印象。如果用這樣的方式去看待食物,舔一舔你的食物泥、再去感受位的溫度與重量,相信應該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有不錯的抑制食慾的效果(笑)。
但是
不要喝酒、
溫度保持在40-50之間。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觀念。酒精會影響大腦的抑制機制似乎是海內外皆然,所以說食慾的重點在於心理,而非完全基於肚子的飽足感與否。再者,溫度的影響是我第二次看到。之前是廣播中聽到,過低或過高的溫度,其實會阻礙我們對於味道的認識。所以熱茶跟冰茶的感受會不同,一則是因為熱茶的香氣可以隨蒸氣進入我們的感官,二則是冰茶會阻斷我們對於某些敏感刺激的味道感受。
再回過頭來思考很多研究者想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找出 “美味”的關鍵要素,去平反美味究竟是個人還是專家的定義。其實是一個非常困難且失敗機率相當大的研究方向,因為美味終究還是要回到個人的心理感受,當然受訪的時候有沒有誠實回答、心情是否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有沒有採取咀嚼的使用方式還是以喉嚨吞嚥為主的品飲,都會使得客觀數據的建立變成一種難以確定且可能變成出題者引導的模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變成設計問卷的人設計出自己要的答案卻不自知啊。
<深思快想>這本書很容易聯想到<快思慢想>,應該是取名的時候有意為之的。
不過作者稻垣公夫確實是知名的管理者(我怎麼把他跟稻盛和夫搞混了…冏)。這本書的重點在於思考力,也提出幾個有趣的問題讓讀者思考大腦的運作。例如:醫療的雷射光單點太弱,無法破壞腫瘤,如果開太強又會傷害到其他器官組織,該如何解決?有些問題看似彼此沒有關聯,但是卻可能有一些跳脫的思考模式可以互相參考。
這本書在前段解說何謂深入思考的時候頗有新意,但是後半落實到具體實例的時候就有點薄弱。因為採取傳統的SWOT方式分析某些業者強大的原因。這就會有點像先射箭再畫靶,成功這件事很多人都會分析原因,實際上不論產業或是政府高官或是一般人,每天都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很多時候是因為這些不斷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讓產業、社會、家庭得以順暢運作,卻可能歸因於制度、英雄式官僚。
處處留心皆學問,您有想過為什麼不同地方的排隊模式不一樣嗎?
書裡面提到一個滿有趣的問題,為什麼銀行跟大賣場採取不同的排隊模式?他的答案是銀行的處理時間不一樣,排成一列的方式不會讓人覺得後來的先處理而不公平,但在大賣場如果排成一列會太佔空間,讓人覺得賣場過於狹窄壅擠。這個問題當然也沒有標準答案,但我認為:
銀行的情況確實沒有人知道處理時間的長短,所以照號碼輪流是公平的。大賣場的情況可以看到前面的人採購的數量多寡推算等待的時間,所以採取開放式排隊的方法反而可以節約顧客等待的時間。 從這個例子來看,
一件事情的解讀其實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就如同歷史上的地動說與天動說,怎樣才是最合理、貼近事實的解釋,往往需要多人智慧的累積,或者各種對於合理性的質疑。我們總是要談教改、談下一代如何獲得思考力,大量閱讀固然是一種厚積薄發的開竅模式,但確實也有些人在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
不龜手之藥” 的其他用途上有先天的優勢。如果要大家都走一樣的路,會不會又是另一種狹隘的表現?
我個人認為,
學習思考說難也不難,除了閱讀,應該最好還是有人可以互動提問,更可以借助他人的視角看清自己沒想到的盲點。更重要的是要保持開放的心,願意傾聽他人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