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原本劍拔弩張,加上疫情火上加油,以美國為首的數個國家紛紛祭出壓抑中國大陸科技發展業的策略:晶片禁令、高階軍事科技限制、貿易大戰等,無不使中國大陸政府開始思考:若高端科技基礎總在國外,奶水說斷就斷,再進階的發展豈不容易戛然而止,由人擺布?
大陸的策略有二。其一,凡奠基於美國的國內科技業,必須打壓。阿里巴巴市值短時蒸發了75%,縮水到2,000億美元;微信的母公司騰訊在接受新規範後,市值累計萎縮5,000億美元;「滴滴出行」從紐約證交所下市,市值蒸發約215億美元。
其二,中國大陸扶植國內半導體廠與基礎核心技術發展,提出「中國大陸製造2025」的規畫,希望2025年大陸半導體的自製率達70%。這是誇下海口還是可預見的未來?究竟未來大陸的數位經濟會往哪裡走?
有兩個指標是值得觀察的。首先是華為的鴻蒙系統,華為可說是中美關係惡化後第一個殞落的大陸科技業。2019年,美國封殺華為,限制美國晶片出口,讓華為高階手機供應鏈卡關,全球市占率遂從2018年的17.6%,到2021年第四季僅剩1.7%。華為儘管手中握有許多專利技術,仍然無法力挽狂瀾。但也在2019年,華為推出了自家的鴻蒙系統。確實,擁有系統才有世界的話語權。
全球目前兩大系統是蘋果的iOS和Google的安卓,兩者各霸一方,要上架的App必須符合其系統格式;除了格式的限制,上架內容也須經過平台審核。這重重的阻滯,便是華為意欲超越之處。
華為能否成功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封閉作業系統,可作為觀察中國大陸科技業發展的一項指標。一個成功的封閉作業系統意謂包含夠多的應用程式和商業模式,有朝一日華為成功了,那會是大陸數位經濟獨立於美國的起點。
其次,另一指標是「中國移動」近期推出的「雲手機」。這是什麼概念呢?目前的智慧型手機需要「下載」才能使用各種應用程式,隨著新一代手機或系統的推出,我們需要更新系統才能順暢的使用手機,而新推出的App若只搭建在新系統版本,舊的用戶端又沒有更新,便無法享用該應用程式。
雲手機的概念跳脫了「版本」跟「新機」的框架,所有的應用程式與運算,都透過網路在雲端完成,我們的終端裝置僅剩一個功能:顯示內容。
舉例來說,若想玩一個新推出的遊戲,在終端裝置點擊後,指令就下達到公有雲端,而公有雲端便直接將內容下載到個人雲,個人雲再把資訊傳遞到我們手上的終端裝置,這無疑顛覆了現有的智慧型手機硬軟體與應用程式的架構,如此一來,不論是蘋果還是小米,其功能只剩下「顯示」,硬體規格再也不會大幅度的影響運行的順暢與否。
以目前大陸的科技發展來看,鴻蒙系統的成功跟雲手機的普及,都是相當困難的;不過,若中國大陸決定傾全國之力而與美國科技業一戰高下,屆時全球的科技業可能又將面臨新的難題:現有的數位經濟硬體、軟體、應用程式被解構重塑,市場板塊該如何推移?我們現在就該開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