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讀了不少,但卻講不出多少料。
為什麼 ?
因為我們只是在「收集」書中的精華,這樣的學習只有儲存,沒有自己的思考。
如果你只往儲藏室丟東西,從來不整理、不分類、不丟掉用不到的,久了之後你也不記得儲藏室裡有什麼,有新東西也塞不進去了。
讀書可能有幾種目的 : 學習商業素養、取得最新資訊和知識、汲取作者的 know-how 或方法論。
《商業書10倍高效閱讀法》作者羽田康祐在書中提出另一個讀書的角度 : 增加自己的觀點與準則。
觀點,就是應該思考什麼 ;
準則,就是應該如何思考。
讀書的時候要去發現書中的觀點,汲取作者的經驗和準則,最重要的一步,是要得到個人獨特的結論。
作者提出了一個最有效率的閱讀方程式 :
S (Sight, 讀觀點) X R (Rule, 找準則) = A (Answer, 假說)
為什麼「觀點」重要
觀點是思考的起點。
我們必須透過觀點去思考事物。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沒有掌握某些觀點,就無法明確地告訴自己應該思考什麼,甚至無法站在思考事情的起始點上。
思考的過程是這樣子的 :
對事情先有一個觀點,以該觀點為起點,思考「如果那樣做,就會變成這樣吧」,最後提出結論。
也就是說如果人們沒有建立任何觀點就無法思考,如果沒有辦法開始思考就不可能得到結論。
結論也會被你用哪一種觀點在看待事物所支配。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事物存在,一定具有多樣性的樣貌,如果缺乏自由操控觀點的能力,就無法察覺事物的多樣性,陷入只看到單一層面就打算如此理解的情況。
而觀點的數量,取決於你對於學習是否有正確的認知。
有人的學習只重在「收集」作者的精華,這樣的學習只有儲存,沒有自己的思考。
你擁有多少觀點,也決定了你看問題的角度夠不夠多。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曾說過 :「在經營管理上犯下最嚴重的錯誤,並非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針對錯誤的問題作答。」
例如,電商銷售獲利公式為「營業額 = 流量 X 轉換率 X 平均客單價」。
這裡就有了三個思考的觀點,流量、轉換率、平均客單價,三個思考企業是否能獲利的角度。
總而言之,觀點,就是你在思考什麼,你思考的面向越多,就能產生更多的其他選項,產生更多的其他可能性。
有了觀點,接下來要去找一找有沒有「應該如何思考會比較好」這類的準則。
為什麼「準則」重要
準則,就是「如果那樣做,就容易變成這樣」的因果關係。
準則為什麼重要 ?
前面說過,有了「觀點」,才知道要思考什麼 ; 而有了 「準則」,才知道應該要如何思考。
有了觀點,就有了看事情的角度,但是如果沒有辦法知道「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結果」,就沒有辦法得到適當的結論。
觀點,就是你關心什麼 ; 準則,就是你如何看待關心的事情。
可以這麼說,有了觀點,才能開啟思考,找到準則,就能延伸思考,實際應用在生活上,並且驗證是否適用。
如何在書中讀出觀點,找出準則
作者舉了一本書中的片段內容作為例子 :
任何人遇到疑問或問題時,往往容易在情急之下想要立即尋求答案,然而即便學到答案後,如果沒有學會「應該採取怎樣的見解或思維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這種「尋找答案的方法」,恐怕一輩子也無法真正學到東西。
這段文章,有什麼觀點?
有,「答案」和「尋找答案的方法」兩個觀點。
接下來我們要將這個觀點抽象化。
抽象化,就是將個別具體事物替換成更廣泛通用的概念,抽象化之後的概念就能應用在更大的範圍。
上面這兩個觀點就能轉換為通用性更高的觀點 : 「獲得知識」和「思考流程」兩個觀點。
答案觀點 → 獲得知識
尋找答案的方法觀點 → 思考流程
接著,思考這篇文章有沒有什麼經驗法則,或是延伸出來的應用「準則」?
有。
→ 即使得到答案,也只是暫時性的學習。能夠學到尋找答案的方法,比較能夠學到受益一輩子的東西。
再把這個準則抽象化,轉換成可以更廣泛應用的概念。
從「獲得知識」和「思考流程」兩個觀點可以延伸出下面這樣的法則 :
→ 一次性的獲得知識就好像只是暫時性的消費,而思考流程卻能夠成為能夠運用於未來的投資。
打開思考大門,讀出書中的料
我們讀書常常犯一種錯誤,大腦不思考。
但是我們確實在閱讀的當下會有「學到了」的感覺,為什麼 ?
閱讀的時候,新的知識進入大腦,大腦會有感覺,對於大腦來說,它在協調新舊知識的融合,你以為這樣子就是在學習。
但實際上,你並沒有主動學習。
大腦雖然在做知識整合,但只在潛意識層面,你若沒有主動喚醒大腦更高級的系統去主導知識的融合,新知識很快就被遺忘了。
為什麼路上看板的廣告詞,有一些你回到家後還會記得 ?
能被記得的那些,都是你在看到廣告詞的當下,聯想到了什麼事情。而那些被忘記的,就只是眼睛層面的接觸,頂多是潛潛地進入大腦而已,沒有經過思考的事情,很快就忘記了。
這本《商業書10倍高效閱讀法》,教我們透過「找觀點」的方式,打開思考大門,讀出書中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