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可能是禮物,也可能是詛咒,這取決於個人的觀點和生活狀況。若是面臨身體虛弱、疾病纏身、老年痴呆、醫療費用耗盡家產等問題,長壽會是一種詛咒。長壽若要成為一種禮物,它必須是人生幸福時。本書談的人生戰略不只是去思考如何健康活完100歲,也希望讀者能夠意識到100歲可能是最不長壽的估計。
自1840年起,人類的平均餘命每年增加3個月,也就是每10年增加2~3歲。2007年出生的日本孩子,有50%的機會活到107歲。( 頁047 )而通往百歲之道有3座橋梁。第1座是遵守最理想的醫療建議,讓自己活得到享受第2座橋梁的好處,也就是生物科技帶來的醫療革命。第3座則是,隨著奈米技術不斷進步,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將有辦法以分子的大小,重新修補老化的身體。 ( 頁052 )
百年壽命對財務的影響,將顛覆以往工業革命以來的三階段人生。過去主流人生的觀念就是接受教育、進入職場、然後退休,這樣的預期壽命大約是70歲左右。
作者在書中舉例3個世代的個別的3個假設人生,簡要說明為何每個人都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訂定自己的財務規劃,例如 : 我以後會賺多少錢 ? 收入成長多快 ? 儲蓄率有多少 ? 投資報酬率有多少 ? 工作薪資與被動收入來源的組合是甚麼 ? 會生幾個孩子 ? 需要賺多少錢才會快樂 ? 要留下多少遺產 ?
另外,全世界先進國家在討論高齡化社會的議題時,最常被提到的也是財務問題,例如 : 國家的年金制度可能隨著出生率下降,必須改革,調整後當然是延長工作年限、實施國家年金打折,並且將部分年金提撥的責任轉嫁給企業。當企業提撥退休年金變得稀罕,國家年金也不再慷慨,很明顯的結論就是個人儲蓄將是未來退休金的主要來源,因此如何延長人生第二階段的職場工作生涯將會是100歲人生戰略的主軸。
根據《2030未來世界報告書》,未來工作的發展趨勢可能會在三大領域:AI人工智慧、能源發展和生物科技。這些領域可能會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機會。例如,AI人工智慧可以診斷病情,可以寫詩、寫劇本作曲。能源發展方面,例如不用石油的世界,利用DAC技術直接從空氣中汲取碳元素。生物科技方面,例如客製化嬰兒和人造肉時代的來臨。這些都是未來可能的工作領域。( 資料來源 : 網路 )
有工作就代表會有收入,有收入就有機會多存一些錢。然而,光是想靠多存錢來解決百年壽命帶來的挑戰,需要擁有理財能力和主動性 ( 或說是自我控制 )。
不過,經濟學家喜歡探討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解釋了有錢人的確比較快樂,然而「幸福程度」與「平均收入」之間並無直接關聯。換句話說,當我們富裕時,幸福感似乎並未增加,顯然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 頁111~112 )
因此,兩位作者就分別提出 : 努力獲得無形資產 ( 知識技能、身心健康、人脈運用 )、活出不同自我、打造新型態的工作組合並創造可能性、培養理財能力與自我主動性,善用時間以及人際關中個人角色定位等,來闡述在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為何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技能,並且保持開放的心態來面對確定會長壽的未來。
以下是作者談論掌握財務能力時提出的簡要觀念與測試,或許有能提供我們作為培養知識技能的目標。
( 頁 219~220 ) 從財務的角度來看,增加自身的理財知識是長壽生活相當重要的一環。一份調查投資者的研究發現,即便計入風險,擁有理財知識者每年的報酬率高出1.3%。利用以下5個問題來測試一下自己的理財知識 :
1. 假設戶頭裡有100元,年利率2%。放著不去動,讓錢自然增加。5年後會有多少錢 ?
2. 如果儲蓄利率為1%,年通膨率為2%,一年後,你能買的東西比今天多 ?、一樣 ?、還是少 ?
3. 以下為是非題 : 購買單一公司的股票,通常比買股票型共同基金安全 ?
4. 以下為是非題 : 15年的貸款,每月要還的前高過30年的貸款,單要角的總繳利息較少。
5. 利率如果上揚,債券價格會發生甚麼事 ?
( 以上答案在本書頁232 )
100歲的人生戰略,應該將吃喝玩樂融入知識生活,用理性的規劃來過感性的一生,這至少是值得玩味且能夠實踐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