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性思考在我們前面幾篇文章中都有提到,最重要的是伴讀的家人不要”預設答案及題目”,根據孩子的回答繼續延伸提問。
現在我們最缺少的是「開放性思考」與「系統性提出自身觀點」。
🌰這邊分享幾個小技巧:
① 用聊天方式持續提問,家人可以"扮演"另一方的角色 (融入情境)
②讓孩子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前,想一想,別人可能會怎麼質疑這個想法?(反向/批判性思考)
③讓孩子變成提問者 (從回答問題→找出問題)
④最後提問:如果xxx做得不好,那可以怎麼做 (解決問題)
/ /
舉例來說:我們曾與小朋友提及霸凌,幾乎所有小朋友在面對提問時都會回答:這是不對的。
而通常大人就會將問題停在這裡,因為覺得小朋友已經完成了"我們想要的答案"與品格教育。
但事實上是,有的孩子只知道”霸凌”這個詞是不對的,卻沒有真正了解各個情境的不同,最基本的我們可以繼續反問:哪裡做得不對?
上課時我們使用了《可以讓我加入嗎?》這本書,當中的小鳥群接受了書呆子小鳥,卻因為覺得禿鷹長得可怕而不願讓她加入。
小朋友自然的將這群小鳥劃分為「霸凌者」,這時我們再反問:但如果我是這群小鳥,我真的會害怕,那我一定要接受所有人都當我朋友,才是"對”的嗎?
小朋友又會給出否定的答案。
這時候他們就會發現:好像哪裡怪怪的?
「小鳥們不讓禿鷹加入」、「不一定要接納所有人」,兩個觀點顯然有了矛盾,於是就能夠讓他們開啟多角度思考。
後者當然不是鼓勵小朋友去排擠他人或為霸凌者辯護,而是我們常常忘記了反向思考,就像課程中經過討論後,小朋友自己得出的結論就是:小鳥們有錯,但錯在「行動」,因為他們嘲笑禿鷹、以貌取人……等等。而不是”我應該無條件接受所有人才是好的美德”。
這就是開放性/批判性思考最好的一次例子。
/ /
我們很開心在經過一次次的討論會後,小朋友從原先閱讀時只是吸收故事、知識,到現在可以習慣從很多觀點來分析一個問題,然後培養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爸爸媽媽也跟我們說,小朋友在生活中也更多嘗試將腦中想法表達出來,甚至還會變成提問者,去"採訪”家人跟朋友,真的太可愛了!
尤其是他們告訴我們,每周小朋友都很期待思辨時間,讓我們覺得達到了當初的小夢想:我們不希望哲學思辨變成”上課”,希望小朋友能從有趣的環境去吸收這種思考模式,並且保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不需要每堂課都"學習"一個公式、記住某個理論……。
而是將最重要的思考模式帶給小朋友,不讓他們被限制在框架中,我想這是可以終身受益,且運用在日常思考、學習上的能力。
也許現在我們的力量很小,但還是想努力分享兒童哲學的重要性,接下來
#壁爐旁的思辨課 的兩期主題【探索科學哲學】與【國際公民議題】,很期待和小朋友們激盪出思辨的火花,快來和我們一起在壁爐旁聊哲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