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到田園裡時,從竹山交流道下交流道,總會經過一家名叫「古早味」的餐廳。名為「古早味」,當然他的料理偏向鄉土料理,其中他的招牌菜就是「老菜脯雞湯」,幾乎每桌都會點,每次品嘗都覺得有「阿嬤的味道」,回味無窮。
記起了結婚時母親給我的一甕的「老菜脯」,在家中也嘗試製作了老菜脯雞湯,煮雞湯時加一點點「老菜脯」,就能讓雞湯變香醇,讓湯頭多了沉穩香氣,豐富迷人的滋味很難言喻。
所謂的「老菜脯」,就是陳年的「蘿蔔乾」。而ㄧ般人所稱的蘿蔔是指白蘿蔔,是東亞最常見的蘿蔔,也是體積較大的一種。在童年的記憶裡,每到了農曆過年前,家裡總會買了一大堆蘿蔔,除了煮蘿蔔湯之外,就是做「菜頭粿(蘿蔔糕)」和「蘿蔔乾」了,這兩者是我們小孩子必須幫忙的。
做「菜頭粿」時,我們幫忙把蘿蔔剉成絲,大人們配上做料與米漿之後,就開始蒸了,我們最期待的就是剛蒸熟的菜頭粿,沾上蔥薑蒜醬油,大快朵頤。這部分記事暫時擱下。
做「蘿蔔乾」的工作,對小孩子而言,不是那麼出於樂趣,因為沒有立即口惠的期望值。我們幫忙將白蘿蔔外皮整條洗淨擦乾,大蘿蔔切成粗長塊,小蘿蔔整條下去醃粗鹽,一層蘿蔔一層鹽,然後我們小孩的工作就是上去又踩又跳,這是唯一好玩的地方…。然後大人們將醃漬的蘿蔔,上面壓以重石,讓水分流出,接著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幫忙把水分瀝乾,重新壓乾至沒有水分,然後放在大太陽下晒,至少一周。菜脯的製作方式不難,工序卻十分繁複,從去菁、醃漬、曝晒,就算天天大晴天,最少也得花上兩、三周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每次把水瀝乾的時候,大人們要試試看鹹度,不夠時要添加食鹽;而在晒菜脯的時候,要常常幫蘿蔔翻面,讓他們晒得均勻,然後封缸貯存。
「蘿蔔乾」經過長期的發酵產生豐富的營養素,如多酚類、膳食纖維、蔬菜酵素、維生素A、鈣與鐵,而這些營養素有幫助身體代謝及抗氧化,促進日常保健的功效,此時才有資格稱為「菜脯」。
「菜脯」封罐後繼續封存,靜置3年後變成褐色,15年成深褐色,待20年後就會變成黑色,一般至少要封存5年才能稱為「老菜脯」,具有特殊風味及香氣,這是因「耐鹽性菌株」長期進行發酵反應所產生的變化。「老菜脯」搭配雞湯、鮮魚、蔬菜等食材一起均衡吃,能夠讓食慾不佳的人胃口大開;此外,本草綱目也有記載,其具有清熱、止咳的效果。特別是老菜脯放置數十年的更被視為傳家之寶。
當時並不覺得珍貴,等到了解黑色的「老菜脯」是「黑金」時,已經吃到甕底快朝天了,心想,此時不做新的「菜脯」來補充,以後「老菜脯」在家中將成為絕響。
做菜脯當然要材料,市面上隨處都可以買到白蘿蔔,而且農藥含量都在標準之下,但是做菜脯時,蘿蔔體積被縮成原先的十分之一,換而言之,殘留農藥含量會被提升了十倍,此時農藥含量是否在標準之下,已經很難說了,於是決定自己栽種無農藥蘿蔔。
春天時,跑到種子行買了一合的蘿蔔種子撒到整理好的田圃上,一星期後已經密密麻麻的長出小苗出來,隨著時間經過田圃上擠滿了蘿蔔,葉子擁擠重疊必須拔除一些,空出間隙利於塊根成長。拔除的蘿蔔苗經過浸漬後,有雪裡紅的味道,嫩葉炒或煮湯還不難吃。
蘿蔔為十字花科蘿蔔屬草本植物,是植物中最繁盛的科之一,蜜腺生於花萼上,常與萼片對生。十字花科植物是紋白蝶幼蟲的主要糧食,所以紋白蝶是族群密度非常高的農業害蟲,紋白蝶拉丁學名的種名「rapae」,源自古希臘語「ραπάνι」(rapáni),所指的就是蘿蔔(radish),由此可見蘿蔔葉是紋白蝶最喜歡的食物。因為如此,我園裡的蘿蔔葉被啃得只剩枝幹,心想心血要泡湯了,還好到的夏天,蘿蔔又長出了新葉,可能是過了紋白蝶的繁殖期,沒有觀察到蘿蔔葉被啃的痕跡,到了秋後竟然可以收成到蘿蔔。
晒乾的「蘿蔔乾」,可放入冰箱或冷凍庫保存,保持很久。想到要製成「老菜脯」,需要將菜脯放入甕中至少要存放5年,讓菜脯長出「耐鹽性菌株」,然後長期進行發酵產生變化而成,心都涼了一半。既然產生「老菜脯」的關鍵是長出「耐鹽性菌株」,何不在陳放的初期就加入菌株,於是在新菜脯中加入幾條「老菜脯」,再封甕起來。實驗的結果,發現竟然能促進菜脯「老化」速度,所以我做的菜脯中,可以看到老、中、青三代菜脯。這樣的菜脯,雖然不夠格稱為真正「老菜脯」,但是可以世代的傳承下去。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實用,請幫我們按愛心、追蹤這個專題,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覺得需要的朋友吧!謝謝!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是有相關經驗,都歡迎你在下方的留言區發表意見,格編一定會認真回覆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