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用什麼方式做筆記?老實說,我只畫線,有感覺就畫。有心得,就回去看這些標記,然後寫成文章。但這樣的方式,要寫成文章是很痛苦的。因為筆記都是書中的文字,沒有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換句話說,我只是把書中的內容,透過我的嘴巴或文字表達,卻少了我對於這些內容的感受。
那大家去看書就好啦,幹嘛看你?
但如果換一個方式,讓你所說的有原創也有想法,那是不是能解決這個問題?卡片盒筆記,就是一個這樣的原理。
我與卡片盒筆記
從以前到現在我都是一個很喜歡學習的人,但後來發現自己的學習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很少輸出」。很少輸出意味著我會輸入很多很多的知識,但是我不太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轉換我所知道的方式輸出。
一直到去年,我所追蹤的知識型KOL-瓦基分享了幫助他很大的卡片盒筆記,我也買了書回來看。但不得不說,我的頁數一直停留在前100頁沒有往後,大概是裡面的內容讓我不知道如何運用,只好持續卡住,用最徒法煉鋼的方式寫下我的筆記,一直到今年有機會參與了朱騏舉辦的卡片盒筆記法,果然一解我的卡點,可以順了!
關於這場讀書會
這場卡片盒筆記法線上讀書會實際的教學與練習大約兩個小時,後面的時間讓參與的學員能直接提問,對於有用卡片盒筆記但卻搞不懂的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就整個流程來看,讀書會將卡片最看不懂或無法理解的地方,運用簡報與說明,讓人一目瞭然。簡單的部分朱騏也不會隨意帶過,而是透過手把手的教學,讓卡片盒筆記這件事變得很好理解,也讓我有動力重新再回去翻這本書。
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如何做筆記
整場讀書會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其實是寫卡片的方法。
以往我自己做筆記,最多就是停留在畫線。心裡很有感觸,但感觸是什麼?我其實沒有多加琢磨。
藉由卡片盒筆記法,我們可以把畫線的部分做更多延伸。所謂的卡片盒筆記,其實是以卡片為一個單位。卡片的第一層分成三個基本要件:分別是標題、內容、資料來源。第二層在內容的部分可以再分成三個步驟:標題、案例、總結,第三層,就是運用卡片做筆記得到一個完整的內容。
讀書會提到,我們使用卡片做筆記的三步驟分別是:
使用HQ&A 筆記
- H:5W1H的架構
- Q:問問題,運用上面的問句幫自己開啟問題
- A:回答問題。
舉例來說,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是「越平靜越有生產力」。內容提到了「貪多心態」,可以藉這個部分再做延伸來問自己:「我可以問為什麽會有貪多心態?」、「什麼是貪多心態?」、「何時會有貪多心態?」...等等,在自問自答回覆這題的答案。
通常對一件事有感,大部分是因為我們正面臨著相同的狀況,希望可以解決它,而HQ&A就是一個很好檢視自己思考的方法。
使用萬能寫作法做筆記
而透過萬能筆技法,則是加強我們對一件事的完整敘述。
舉例來說,在「越平靜越有生產力」這本書裡,其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說的:
我在2022年寫了這本書,過去這兩年我們所有人都承受無比沉重的壓力。如果焦慮也悄悄地纏上你,你要知道,你並不孤單,也不該為此懲罰自己。有些焦慮(或壓力)來源很容易被辨識,例如全球疫情、戰爭新聞,或是要求特別苛刻的工作。但是,還有更多來源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或是顯而易見,包括我們將在這本書裡探討的許多焦慮來源,例如:我們被驅使著達成更多成就;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有太多隱形壓力來源被隱藏;我們經常沉溺於「超正常刺激」(superstimuli);我們在六大「過勞因素」的表現如何;我們個人的「刺激程度」(stimulation height)有多高;我們在數位與類比世界花費的時間有多大落差;甚至是包括我們吃了什麼、喝了什麼。這些焦慮來源都是我在尋求平靜的過程中,終將要面對的內心猛獸。
針對上述的內容,運用萬能寫作法將內容拆解成三大部分:分別是觀點、案例、總結。
- 觀點:我們的焦慮來自容易辨識的壓力與隱形壓力
- 案例:容易辨識的焦慮例如全球疫情、戰爭新聞、要求特別嚴苛的工作。但許多焦慮來源則是包含著數位世界,包含我們吃了什麼、喝了什麼。
- 總結:上述的焦慮來源,都是我們想要追求平靜需要面對的內心猛獸。
以上的方式,就是一個萬能寫作法的架構,透過乾點、案例與總結,完成一段完整的文字敘述。
寫出標題和參考來源:
我為上述的內容下了一個標題,叫做「生活在數位世代人類的焦慮來源」,參考來源則是從「越平靜越有生產力」這本書而來。
透過HQ&A的筆記方式或是萬能寫作法的練習,關於書中內容我們更可以深化到自己的資料庫中,也對於這樣的議題可以更近一步探討如何解決,找到適合自己平靜並且產生生產力的模式。
我會如何把他用到我的生活當中
從2023年開始,我給自己設的小目標就是日更文字計畫,當然這篇也是。從我的生活裡去挖掘那些我想要「輸出」的內容。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往我的寫作模式都是打開word, 然後面對一片空白的word檔,與他「空白對談」,實在不知道該如何下筆,每次都是到了晚上陪睡的時刻,才開始打著今天的日更文章,自然而然這樣的內容實在不怎麼樣。
在找尋調整方法的過程中,我先試了「紀錄」。今天有想法的地方就把他記在手機備忘錄。可能是看了電影的一段感動,或是跑步過程中突然有的想法,也有可能就是與家人對話留下的感受,這些都成為我紀錄裡的一部分。
這個方法確實為我抓住靈感,也沒有這麼困難完成文章,然而想要言之有物,我想運用卡片盒筆記法應該能讓所說的更有根據與內容,而不是單純的只是「我覺得」、或是「我認為」。也可以因為在過程中找到案例,讓自己所說的更有說服力,也讓觀眾看了能有所獲得,而不是「我到底看了什麼」。
因此除了在我的文字日更計劃裡加入卡片盒筆記的運用之外,我也想要透過這個方法運用在我的讀書心得上,透過上述的步驟檢視並練習書本實際帶給我的影響與改變。
不再只是追求數字上今年累積了多少本,而是真正獲得書中裡寶貴的想法與實作,除了累積個人的知識資料庫之外,也能整合自己過去所看書,能否有效的橫向連結。
#2023日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