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應付職場上自以為是型的自戀者,你的不成文工作內容通常包括讓他免於難堪。你得經常替他犯的錯負起責任;有時你得忍受羞辱,好讓他保有美化的自我形象。別白費力量跟他講道理,他聽不進基於事實的主張,而且死也不會改。你可能認為他對待你的方式完全不公平,但別忘了,在自以為是型自戀者的世界觀裡,公平一點也不重要。
我們對極端自戀者想必都不陌生,只是展現的方式和情節輕重不同。看完整本書覺得頭很痛,自戀狂真的好逼人,對身邊的人危害甚鉅,但麻煩的是他們通常不會有病識感,不會主動尋求諮商和醫療資源。
前兩年讀過《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書中對於自戀、反社會、邊緣型、戲劇型四大類B型人格違常做了概略性的介紹,卻因篇幅較短而略顯粗淺。《你所不知道的自戀狂》作者是經驗豐富的臨床心理治療師,針對自戀型人格有較深入的剖析,對心理健康、教養和社會安寧的維護也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值得寫下長文推薦。
(順帶一提,探討反社會人格的《病態人格》一書,也非常有趣,值得一讀。)
曾看過一名憂鬱症患者分享,他的憂鬱來源是「從出生就覺得自己應該功成名就、不想當凡人,快樂源就是贏過別人」,當下覺得相當新奇。讀完這本書後,大概可推論他的根本問題其實是自戀人格。查了一下自戀者與憂鬱症的關係,發現確實有許多資料指出,自戀者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極端自戀者的性格和行為,體現了一股想逃離缺陷和自卑感的持續努力。
作者將苦於內在缺陷感或醜陋感的煎熬稱為「核心羞恥感」。之所以有自戀行為,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常覺得自己是輸家,因此仰賴各種心理防衛機制來否認或擺脫這種痛苦。例如將羞恥感轉嫁或投射到他人身上,透過霸凌他人來證明「我不是輸家,你才是」;或是不計代價地求勝、總是主導對話並讓自己顯得高人一等,一旦感覺自尊受到他人傷害,就會暴怒甚至做出挾恨報復的危險行為。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因此多少都需要他人的尊重,來支持自我價值感。當不被認同和受到批評時,就有可能受傷,動搖自我價值感。這些對一個人自尊心的打擊,就稱為「自戀性傷害」。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而做出防衛性舉動,包括推卸責任、抬出優越感並對自戀性傷害的來源表示輕蔑、生氣憤怒、使用攻擊來避開痛苦等等。
在某種程度上,人人都是自戀者。在大多數自尊心經得起打擊的情況下,冷靜之後就會感到懊悔或看到別人的觀點,並懂得道歉。然而在極端自戀者的世界中,只有「贏家」和「輸家」兩種人,他們永遠都陷在輸贏的戰爭中。
根據本書的說法,自戀人格和家庭背景有密切相關。為人父母的第一項任務,是在孩子出生後給予無條件的愛、建立親密關係,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若孩子缺乏了與父母的緊密連結,將在心中種下被忽視和孤立的感受,而發展出較強的防衛性,以抵抗或掩飾核心羞恥感。
以霸凌型自戀者而言,他們幼時通常受到虐待,因此利用造成別人的痛苦,來取代自己感到痛苦。
父母的第二項任務,則是在孩子到適當的年紀時,限制他們的自大,並設定行為規範。若太過美化和一味稱讚孩子,會使他們不懂得謙卑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自戀型父母常將自己的期望轉嫁到子女身上,鞭策子女達到功成名就,以減輕自己的無意識羞恥感。許多被自戀型父母養大的孩子,也會變成自戀者,渴望獲得讚賞,不在乎他人感受。
自戀型父母也可能霸凌孩子,讓他們扮演輸家,好讓自己變成贏家;當孩子成功時,還會感到嫉妒。這樣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父母的認同,長大後容易成為具有高度同理心的人,很能理解旁人的需求,且常常會不智地也選擇了自戀的配偶,遭到類似的利用。
(《最親密的宿敵》裡的母女關係,就和這樣的描述很相近。)
幼年時經歷創傷和失落,也會造成自戀人格。例如賈伯斯,一出生就被棄養,造成心靈的原始創傷。長大後的他成為萬事通型自戀者,自認比所有人懂得更多,也無法接受其他人也可能有不錯的點子。當員工提出一個新點子,他通常會直接否定;但一星期後再把同樣的點子提出來給你,彷彿那是他自己想出來的。
賈伯斯缺乏同理心,且具備準確捕捉並攻擊他人弱點的能力,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傷人最重,讓身邊的人都感覺自己是輸家。這是具魅力者常見的一種特性:他們知道如何操縱他人。
前陣子台灣的 #metoo 風波中,有受害者指稱長期遭到加害者言語、身體上的霸凌和PUA。其暴力、歧視、貶低甚至是操控性的手段,也與書中描述極端自戀者的行為有高度相似。查詢加害者過往的相關報導,也發現他經歷過父母離異、由他人撫養的成長背景。
瑪丹娜則是因為難以承受的喪母之痛,點燃了想成名的野心,想讓自己成為強大、獨立的人,以努力逃避渺小與無助的感覺。內心的孤獨感也使她無法跟他人的情感做連結,常在誘惑並利用完他人之後,就將對方拋棄。
本書將自戀者分為八大類:霸凌型自戀者、自戀型父母、挑逗型自戀者、浮誇型自戀者、萬事通型自戀者、自以為是型自戀者、懷恨型自戀者,以及成癮性自戀者。但綜觀全書,覺得這幾類人之間的界線並沒有那麼明顯,他們常會用相似的方式去危害他人。
極端自戀者常享有高知名度,因為他們所表現的個人特徵,正好有助於在社會中爬上巔峰。極端自戀者也可能成為邪教組織領袖。他們之所以能吸引那麼多追隨者,除了本身的魅力外,也與人類強大且普遍的願望有關:我們相信有人能夠提供解答,想要被人領導,認為他們很清楚要帶我們前往何方。
也有一類極端自戀者,沒有特別亮眼的成就,卻總是沉浸在自命不凡的幻想中。他們認為自己應該功成名就,而不願屈就於平凡的工作,做沒多久就容易放棄。他們可能會沉迷於遊戲、網路交友,透過虛擬的角色扮演著贏家。
極度自戀者缺乏同理心、洞察人心並擅長操控他人的特質,很接近反社會人格;將人分為贏家和輸家、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以及容易因為旁人與自己意見相左,就將對方的人格或情感全盤否定(卻又在事情過後變得非常親暱),則展現出邊緣型人格的特徵。
基於覺得自己不同凡響的心態,極端自戀者常會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可以享有特權,不必像其他凡人一樣遵守法律和既定規則。所以老虎伍茲不斷外遇;賈伯斯任意超速;莎拉‧裴林濫用市長特權挪用公款,並行使權力惡意毀謗對手。
霸凌型自戀者會組織自己的小團體,在工作場所、家族成員間和社交圈內,找人一起去羞辱被他列為箭靶的人。書中提到滿有意思的一點是:學生時的受害者通常是獨行俠或具有不討喜、異於常人的特質,成年後的箭靶則通常是高度成功人士。
挑逗型自戀者有一種讓其他人感到「自己很重要」的特別能力。不同於轉嫁羞恥感的霸凌型自戀者,挑逗型自戀者會給你投以關注和讚美,讓你覺得自己是贏家,這樣你也會把他看成贏家。但他們的同理心和對你的興趣都是假的,他們的讚美只建立在對他沒有批評的情況下;當你想轉頭離開,或是傷害到他們的自尊,他們就會變得惡毒想毀掉你。
懷恨型自戀者在職場上非常常見,而且會讓人覺得他們滿口謊言、道德感低落。他們通常不覺得自己在撒謊,謊言只是他們為了保護自尊的防衛。他們視世界只有敵人和盟友,任何質疑自己的都是壞人,以及他們所嫉妒的成功者、或僅僅是聚餐沒邀約他們的人,都必須被消滅,而無所不用其極地抹黑對方、強烈報復。對他們來說,證明自己是贏家和戰勝羞恥感的慾望,使得事實真相為何,變得無關緊要。
除了賈伯斯之外,書中也舉了川普(浮誇型自戀者)的例子。明明是下屬向他確認過才執行的工作,他在看到成果之後,卻是震驚又憤怒,彷彿從來沒聽過這件事似的,在眾目睽睽下以難聽的詞彙羞辱下屬。
看到這裡突然明白,為什麼我們常常在職場看到一天到晚跳針、好像記性很差的上司?原來他們並不是腦不好,而是因為自戀啊。
自戀者會將身邊的人捲入輸贏的戰爭中,傷及你的自尊,促使你也以抵抗羞恥感的自戀性防衛來回應,以證明自己並非對方認定的輸家。這時應該「忍住報復的衝動」,別嘗試去挑戰或開導他們,他們會把你的行為看成是在對他們展現優越感,讓他們加大對你的攻擊力道。永遠不用期待他會認同你的觀點,只有讓自己脫離這場「比輸贏」的衝突,才能保護自己。
培養一些憐憫心,把自戀者想成是一個「充滿羞恥感、內心恐懼而亂發脾氣的小孩」。但問題是,即使我們懂得調整面對自戀者的心態,他們依然不會改變,還是沒有能力去同理他人。
核心羞恥感是一種強烈的折磨,要讓極端自戀者得到真正療癒的唯一可能,就是面對那個羞恥感。
作者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與這種人扯上關係,幾乎沒有好處。」
被自戀型父母養大的人一直苦於覺得自己不夠好,而更容易受到自戀者剝削。要解除這種困境,必須從自我覺察開始,並學會脫離和反省。
被自戀者父母忽視或貶低的子女,經常懷抱一種無意識的期望:只要自己做得夠好,父母就會變成真正的慈愛。要應對自戀型父母,則必須從放棄這個期望開始,為你永遠無法擁有那樣的父母而哀悼。同時必須設下界限,避免自己遭受到更多痛苦,並對抗內心的愧疚感。
有時候無法擺脫自戀者,是因為陷入了不健康的「共依存」關係,一心想要「拯救」自戀者、幫對方承擔有害結果。也許這行為看起來無私奉獻,但其實只是透過「感覺到自己很能幹、被需要」來增強自尊。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同情精神疾病患者,卻沒有將同情擴及到極端自戀者。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違常的人,看起來像是欠缺人性。自戀者是壞人,自私、自大、無法同感、無情剝削、殘忍且有報復心等等。簡言之,他們跟我們不一樣,我們不喜歡他們。
但是其實,人人都有自戀特質,有時也會被虛假的優越感蒙蔽,做出防衛行為。
這讓我想到,先前聽了一場講座,講者是文壇的成功人士,談吐之間不時透出隱隱的優越感。這種氛圍或許讓聽者不太舒服(儘管我很喜歡這位講者的作品),但事後想想,其實有成就的人有優越感是很正常的事,又如何能苛責?
我們既自戀,又厭惡自戀者。每個人都在自戀光譜上有一個位置。或許非自戀型人格違常的人,有能力靠著自我覺察而反省、調整自己的行為;但如果是極端自戀者本身,又要如何改變自己?就和閱讀其他人格違常的書籍後的感想一樣,依然是找不太到答案。接受心理諮商或許是最好的方法,只是能意識到自己需要諮商的自戀者,應該很少。
而我真心認為,人格疾患的相關衛教實在太重要了,如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這是攸關社會祥和的大事,非常需要相關單位重視和推廣。倘若社會能對此議題有更普遍的認知,即使不易扭轉許多現存的極端自戀者的人格,還是有機會可以減少和預防更多的悲劇吧。
沐謙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