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面提到連讀變調的一些特色,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連讀變調呢?都按照原本的聲調來講不是比較方便嗎?其實連讀變調在語音中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
有關連讀變調為何存在,最直觀的原因,就是讓說話發音更加自然。我們舉華語的三聲變調為例,一樣是那句例句:
請你和(1-b.)一樣,試著用全三聲來讀這句話,是不是覺得很拗口、很難念呢?因為華語三聲是先下降後上升的聲調,如果照本調念的話,你的語音就會不停地升降,其實是十分費力的。所以才會有如(1-c.)的變調方法。
在某些語言中,連讀變調甚至可以區分詞彙意義,例如中國河南獲嘉地區的方言裡有不同的變調型態,雖然也屬於鄰接交替式變化,但有時候是前一個音節變調,有時候是後音節變調,也有兩個音節同時變調的情形。不同的變調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以下的例詞:[註一]
(2-a.)雨水 本調[53 53]
變調①:[31 53](降雨量) 變調②:[31 13](二十四節氣)
(2-b.)虎口 本調[53 53]
變調①:[31 53](老虎嘴巴) 變調②:[31 13](拇指食指相連部位)
透過獲嘉方言,我們可以看到變調可以區別詞義,變調①比較接近詞面上的意義、變調②則是偏向詞彙的引申意涵。
我們再看一次前面舉的華語例句:
或許有人會好奇(3-c.)為什麼有些字變調、有些字不變調?其實原因就在句子中詞彙的劃分,(3-a.)的例句可以區分為「[李][總統][請][老馬][買][好酒]」六個詞,只有詞彙內部是兩個三聲的連讀,才需要變調。所以這句話中,只有「總、老、好」要變調。
我們再舉一個臺語的例子,請看以下例句:
(4-a.)[今仔日] [的] [天氣] [有夠] [寒]
(4-b.)kin-á-ji̍t ê thinn-khì ū-kàu kuânn
(4-a.)的臺語句子可以分成五個詞,這點可以從(4-b.)的臺語拼音看到,同一個詞彙會以「-」連接。在上面句子的情況中,指有同一個詞彙內部才會有連讀變調,也就是只有「今仔、天、有」等字有變調產生。[註二]
我們在這章透過一些語言的實例,進一步介紹為什麼會有連讀變調,相信大家都理解連讀變調對一個聲調語言來說有多重要了吧!
接下來我還是會努力跟大家分享有趣的語言現象,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還請繼續鎖定【用語言學學語言】這個專題,讓我們一起更有效率地學習語言。此外,如果你願意且可以負擔,也歡迎你小額贊助,讓作者有能力產出更多的內容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與註釋:
註一:有關獲嘉方言的舉例,參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修訂版)》,(臺北:五南圖書,2019),頁193、賀巍,〈獲嘉方言的連讀變調〉,《方言》,2(1979),頁124。
註二:臺語的變調其實還很複雜,除了詞彙性的字前變調,還有句中字前變調等,礙於篇幅關係,我們之後會另外寫一篇文章與大家討論,還請大家支持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