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期過後,拿著不適用的商品去退貨,商品本身就算沒有受傷,也被貼上了標籤。
陪著母親去美式大賣場辦理退貨,預計買洗碗用的手套,在網路上看到有使用者推薦,買的時候想像著各種可能的用途,期待賣場一如既往的好品質與經濟實惠,一包有9雙。
滿心歡喜的帶回家,但是回家後左思右想,覺得這個手套畢竟不是一般超市的單賣洗碗手套,萬一不合適,就是300多元的不合適,對照超市單買一雙100元台幣左右的價格,並沒有便宜之外,徒增未來待消耗的煩惱,因為用途與預期的不合宜,決定在拆開前,快刀斬亂麻,結束這段,還沒有正式長期合作的關係。
於是,約定了這週進行退貨。
因為內心已經打定主意,這就是不合適的商品,就沒有拆開外包裝,進一步了解,這到底是不是更合用的新歡,直接放上了心中的退貨區,完成簽單,貼標後,退貨辦理順利結束,這件完整的商品,就順手回歸了市場退貨區,等待再處理。
臨走前我默默再望向它一眼,看起來完好的它,還有機會上架,遇到真正能使其發揮所長的家庭嗎?它「曾經」被退貨的紀錄會影響它未來再次被購入的機會嗎?如果幸運的被另外一個家庭購入,這個紀錄會跟著它?影響它未來的表現嗎?
我可以微笑著,對著它說:祝福你未來一切順利!
轉身,當我們把貨物移交櫃檯,簽收了移交清單,銀貨兩訖,它的未來不關我事。
就業市場裡,人是不是物品我不評論,我知道的是,生命會影響生命。
分道揚鑣後,這個不合用,下個會更好!平行線的對面,對方帶著那個不合用的紀錄,也要往前走,時間,會沖淡留在彼此身上的印記。
下次出手把它攬入懷中,結帳前,我會再次考慮,就算不在乎退貨後物品的去留,我都願意為了節省中間退貨過程的時間,多做打算。
物品如此,況且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