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最後一個行程是客家土樓的參訪。我的母語是客家話,現在都還記得幼兒時躺在外婆的大床上,用客家話和表妹聊天。只是三歲以後一直住在眷村,我的first language就改為國語了;就連母親在家中都改用國語,只有在娘家親戚來時,才使用客家話。雖然失去了說客語的能力,但是無論在什麼樣吵雜的環境中,極微音量的客家語都能在第一時間吸引我的聽覺注意力,而視覺隨之自動化的搜尋我在娘胎時就已熟悉的語音來源。
我是客家人,應知客家事!在2023年歲末,隨著社區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赴廈門參觀客家土樓,瞭解客家先民如何以智慧來解決生存的問題,對我來說,尤其意義重大!客家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圍樓」、「圓樓」,不過「土樓」似乎仍是比較通用的稱法。若提到圓樓,一般人想到的是苗栗高鐵站旁那造型特殊的「客家圓樓」,那外型的確是仿大陸的土樓的外型而設計的,不過只仿其表象。土樓的特殊不在於「形」,其背後所代表的文化實則是聯合國於2008年將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最主要原因。
客家土樓是一種依山就勢,就地取材,適應聚族而居生活和防禦外敵要求而建的大型樓房,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之所以稱為土樓是因為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和磚塊的製造不一樣,並未經過燒焙,而是以夾牆板夯築而成。這樣夯成的土牆鐵釘都很難釘入,經數百年風雨仍完好無損。而一個土樓就是一個社區,小型的土樓只有一圈,這一圈中可能住著數十戶,數十戶中住著幾百個人。大型的土樓有好幾個同心圓,越是富裕的家族土樓的規模越大。
土樓其實不僅限於圓樓,也有橢圓形樓、半月形樓、長方型樓、正方型樓、六角樓、八角樓等。福建省龍巖市主要以方樓圓樓為兩大體系,現存著名的圓樓360座,著名的方樓4000多座。老師說明,時間證明圓形的土樓的結構最堅固,歷經地震天災,有些方形土樓因此毀損,圓樓屹立不搖。而圓樓的採光也較方樓佳,不似方樓會有陰暗的角落。
根據網路資料,土樓受到重視是於1986年日本一位教授帶領十多人來到福建考察,他回國以後報告:「在布滿梯田的谷間,圓土牆的建築物,星星點點地散布在群山之間。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一樣,環形屋頂漂浮蕩漾在煙霧之中。」神秘的土樓群才開始為世人所認識。
土樓的設計有以下特點:一樓及二樓不開窗,其目的是防止敵人從窗戶進攻。一樓是廚房,二樓是貯藏糧食的房間,這樣的配置也有其目的,一樓的炊煙可以保持二樓的乾燥以及防蟲。三樓和四樓則為臥室,左鄰右舍都是同一家族的親戚。土樓中住著數十戶、幾百人,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的家族傳統。福建土樓同時揉進了人文因素,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
這次參訪龍巖市永定區的兩個土樓群,先到南江村的土樓群,分佈在南溪河的兩岸的土樓群有多種土樓形式,保留完好的有23座土樓,這些土樓形狀各異、大小不一,錯落在青山綠水之間,沒有親訪,很難想像世間有這樣的人文地貌存在。
接著再造訪承啟樓,承啟樓號稱土樓王,興建餘明崇禎年間,有三百年歷史。承啟樓是由四個同心圓的環形建築組成,外環四層,高16.4米,每層72間;二環兩層,每層40間;三環單層,32間;中心是祖堂為四架三間兩堂式祠堂,全樓共402間。人稱「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也因此承啟樓號稱“土樓王”。承啟樓的第一圈是住家用途,第二圈是會客室接待來訪的客人,第三圈是私塾,這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對教育的重視。
最後,轉述一個如真似假的傳聞,在新的一年博君一笑:「1985年,美國前總統雷根任內,美方透過衛星照片將土樓群誤認為是佈滿導彈發射井的『大規模核子導彈基地』,以為中國暗地在搞核子導彈、建造核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