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第十二)。愛首先表現為在血親關係中,就是孝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第一)。孝推及於君臣之間就是『忠』。而『孝弟忠』則需要通過禮樂來體現和約束。因而仁是禮和樂所本,缺乏仁愛,禮和樂就缺乏內在的依據,就會違禮或者徒有禮的形式。
孔子這句話很可能就是針對魯國貴族的違禮越禮而言的,認為他們內心缺乏仁愛,才會僭用禮樂。本篇除了記述季孫氏『八佾舞於庭』一事外,還記述了季氏僭越祭祀泰山和三家祭祖時僭越演奏詩篇《雍》這兩件事。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第三)。
冉有,字子有,名求,亦稱『冉求』。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季氏打算去泰山,說是旅遊,但實際上是去祭祀泰山。而祭祀泰山是天子的特權,季氏這麼就是僭越。孔子的學生冉有當時正好擔任季氏家的管家,孔子就詢問他,『你能否挽救勸阻這事?』『救』是『阻止』的意思。冉有知道季氏鐵了心,勸不動,就回答說,『不能』。孔子就哀歎道,『唉!難道泰山不如林放知禮守禮嗎?』林放是孔子的粉絲,向孔子請教過禮,是個知禮守禮的賢人。據說就在泰山一帶傳播孔子的思想。那孔子看指望冉有勸阻不行,就只好指望泰山不要接受季氏的祭祀。意思是如果泰山的神靈能如林放一樣守禮,就會拒絕季氏的心願。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八佾第三)。
魯國三家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演唱《雍》這首詩。孔子知道後說:『「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這句詩歌,為何取得於三家的廟堂呢?』《雍》是《詩經•周頌•臣工之什》中的一首詩,『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是《雍》中一句,意思是『諸侯都來助祭,天子儀容穆穆莊重』。徹,撤除;相,儐相;維,語氣詞;辟公,諸侯;奚,為何;取,取得。孔子認為『相維辟公,天子穆穆』表明《雍》這首詩只能專用于天子祭祀,怎麼能取得於、聽得於三家廟堂呢?三家將《雍》用於祭祖顯然是僭越。
這兩件僭越的事都是祭祀中發生的,可見祭祀在古人生活中很重要。一是祭祀的對象錯了,一是祭祀時演唱的詩篇錯了。前者對應『如禮何?』,後者對應『如樂何?』。當然用錯了樂也是越禮。
2018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