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設計正念的課程,發現「注意力」是非常關鍵的認知概念,
尤其是「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就是個體在各種外在的環境刺激中,可以辨認並且聚焦在要注意的物體或事情上,並且可以「忽略」不是我們要注意、不相關的訊息。
所以除了要能夠「辨認並聚焦」該注意的物品、事件以外,同時也要可以「抑制」不相關的刺激訊息!
哎呀,我覺得認知心理學其實超級生活的,但每次講起定義都非常的複雜 XD
要怎麼樣去感受選擇性注意力呢?
像是你今天參加了公司的尾牙,整個活動會場吵到不行,然後門口的同仁跟你說,
「那個,尼坐在第 17 桌喔!」
你走進會場,眼睛不斷地去辨認、查找各個看到的桌子、桌號,然後忽略旁邊走動且聊天的人們,直到你順利地找到 17 桌!
就這麼簡單,你在剛剛的過程中,
其實以上只是引言 XD
反正就激起了我去找找正念、冥想相關的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握拳)
究竟正念或冥想練習對於我們的注意力能力是否有幫助?
這樣的研究其實很多(不少是正面的結果,長期的正念練習者在某些注意力的表現上明顯較好,如同大家所想像?),不過現在想分享的這篇研究很有趣,研究者覺得大部分這類型的研究都是比較長時間的正念練習,例如,MBSR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的八週課程;或是找已經長期有在做正念或冥想練習的實驗參與者,就讓他們好奇,
ㄜ,那對於沒什麼正念或冥想經驗,給他們單次性、很短的那種正念練習,對於注意力能力也有幫助嗎?
在開始之前,想要釐清一下概念。
雖然這篇研究用 Mindfulness Meditation,直接翻譯就是正念冥想,但他們應該是不同的概念,也許在「某些時刻狀態上很像」不過不完全等同,以這篇研究的操作,我認為比較是「正念」,所以以下我都會正念這個 Term 來表示。
(關於正念跟冥想的差異,我覺得可以從心理學結合瑜伽哲學來看,有機會出一篇跟大家分享)
因為篇幅的關係(也希望給大家比較適當的閱讀量 😉 也歡迎大家給我這類型文章比較易讀的拆分方法~)
我把這篇論文拆成兩篇來分享,剛好也對應這篇論文的兩個小研究。
Part1(也就是本篇)
Part2(也就是下一篇)
這篇研究簡單來說就是針對於沒有正念或冥想經驗的人,給他們很短暫的正念引導練習(約 10 分鐘)是否可以提升他們的注意力;並且使用認知測驗和 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關電位;腦波分析的一種方式)來驗證。
先定義一下這篇研究的正念(Mindfulness)
正念是一種有許多定義的實踐過程,收斂來看會符合以下兩個特徵:
那這樣的正念練習與哪些認知能力有關呢?
其實蠻可以理解的,當你在正念的狀態,表示你需要專注覺察當下(選擇性注意力),並且試著去忽略與當下無關的其他環境刺激(抑制)!
這個實驗怎麼做的呢?(請大家看上圖的 A 部分)
把實驗參與者「隨機分派」成兩組,以確保除了我們要操弄的變項外,其他的條件都是一致的。
實驗操弄
A 表示這個研究的過程,總共有 37 位實驗參與者,他們會被隨機分派到以下兩組:
實驗材料
有兩個要測驗的變項:
每一個黑色方塊就是一個測驗題目,總共會有 80 題。 實驗參與者用「左右鍵」回答,五個箭頭中的第三個(中間的箭頭)是指向左邊或右邊。 這個測驗有分成「一致性的題目(Congruent)」和「不一致性的題目(Incongruent)」,簡單來說就是,中間的箭頭和旁邊的箭頭方向是否一樣,如果一樣就屬於一致(圖片左下兩個),不一樣的話就屬於不一致(圖片右下兩個)
想知道更多 Franker Task 的細節,可以參考這個網站 ☞ Eriksen Flanker Task
一般來說,當箭頭一致的時候,我們的反應速度會比較快;反之,不一致的時候,我們會需要額外的認知去辨認和抑制,所以會花比較多時間反應。
這個研究假設「神經質」會影響正念在注意力的提升效果,他們認為神經質具有調節作用,「神經質分數較高的人,在正念練習後對於注意力的提升效果會較差。」
(大家只需要看這兩張圖就可以了 XD)
短暫的正念練習可以提升注意力!
Y 軸:Franker Task 回答正確率
X 軸:實驗組|冥想組
類別:淺色 - 一致性題目;深色 - 非一致性題目
從這個對照的長條圖可以發現,
在非一致性的題目,冥想組回答的正確率顯著高於控制組。
非一致性的題目,他要測的是「選擇性注意力」和「抑制」的能力,故意思就是,進行 10 分鐘的正念練習後,可以顯著提升類型的注意力、認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兩組的「反應時間沒有顯著差異」,所以並不是因為冥想組花更多時間作答所以正確率提升,更可以把它歸因爲十分鐘的正念練習所帶來的效果。
高神經質者正念帶來的助益較低
Y 軸:Franker Task 回答正確率
X 軸:
類別:淺色 - 一致性題目;深色 - 非一致性題目
承著剛剛的實驗結果,我們再將實驗參與者根據他們大五人格的神經質分數高低區分成「低神經質者」和「高神經質者」,看到非常明顯的交互作用~
在虛線右邊,也就是高神經質者中,就沒有剛剛注意力、認知能力提升的效果了!(即使描述統計冥想組還是略高,但並沒有達到統計顯著);
不過虛線左邊,低神經質者的情況,正念的練習有更加明顯的注意力、認知能力提升效果!
實驗者認為,神經質較高的人,可能相對無法或較難去遵循正念給予的指令,故會減損正念練習對注意力、認知能力提升的效果。
下一篇的實驗會是認知測驗 + ERP 的腦波研究,單純的認知行為實驗可能和實驗參與者答題的狀況有關,腦波研究是一種可以避免這種題目相依的偏誤,同時也是另一種驗證注意力的指標。
很開心有機會寫寫這樣的文章給大家,一直希望自己可以練習科普這些有趣的事情。
身為多年的心理人,大部分的工作也都跟心理學研究相關,同時也有幾年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經驗,沒想到多年後可以用這樣的視角分享正念、冥想和瑜伽的科學知識,覺得很感恩,也希望大家不吝給予批評指教ㄛ!
Sincerely,
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