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科建議:配製敏感性肌膚保養品的9大重點──1.少即是多、2.避免感覺劑、3.避免酒精或異丙醇、4.消除常見的過敏原和刺激物、5. 使用封閉劑、6.維持弱酸性pH值、7. 確保原料純度、8.慎選乳化體系、9.避免去角質…
有越來越多人覺得自己屬於敏感性膚質,常感覺自己使用某皮膚美容或衛生產品後,出現諸如泛紅、刺痛、灼燒或瘙癢等各式不舒服感覺──雖然這些不舒服的症狀,不見得可100%歸因於敏感性肌膚相關,有可能源自食物過敏原、或當下生理短暫失衡(e.g.熬夜、賀爾蒙變化、或因疾病產生的發炎反應)、或甚至僅僅心理因素(社群媒體資訊衍生歸因謬誤)所致,進而更加強化自我屬於「敏感肌」的認知──故越來越多美容護膚品,跟著強調「敏弱肌」適用。
根據Cosmetics and Toiletries報導《Characterizing and Interpreting Sensitive Skin — Plus 9 Tips to Formulate for It》表示──從皮膚科醫師角度──敏感肌膚適用的產品,應提供有利於皮膚修復(促進癒合)的環境條件,能大限度地減少誘發肌膚敏感問題。
並指出配製敏感性肌膚保養品的9大要點:
配方使用「更少成分組成」更好──因為相對來說,較少的成分,潛在誘發皮膚敏感問題的機率較低。
配方中添加會觸發感覺神經反應的成分,通常配合有特定使用目的──例如薄荷醇導致的清涼感,能有助舒緩瘙癢不適;或香草醇丁醚的發熱感,常見於按摩塑身相關的產品中,提供促進微循環感覺。
不過畢竟這類刺激神經的成分,本身就屬較高風險的刺激物質──許多敏感肌,當薄荷醇塗在皮膚上時,反而會感到極度灼燒甚至輕微疼痛──若再考量每個人或同人不同肌膚部位的耐受閾值差異,敏感肌保養品應避免感覺劑成分的使用,方為上。
除乾洗手、乾洗髮或爽膚水等希望帶來乾爽感的產品,往往會利用酒精或異丙醇的高揮發性來達成外──其它劑型的美容產品,也有機會透過酒精或異丙醇的高效溶劑特性,來助溶其它配伍成分,提升配方穩定性。
不過其溶劑效應,反有損皮膚屏障功能──這對本因皮膚屏障較弱所致的敏感肌者,反而更容易觸發其敏感不適。
面對不特定的消費者,產品要完全避免用到對所有人都不刺激的成分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配方設計時,僅能針對常見的相對高刺激風險成分,如果酸、水楊酸、香料、部分防腐劑(如DMDM hydantoin、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 & Methylisothiazolinone...等)、或色素......等先行避開。
由於敏感肌膚往往伴隨經皮水分散失率(TEWL)過高傾向──所以搭配封閉劑使用,包括凡士林、聚二甲基矽氧烷、礦物油、或植物油等成分,在皮膚表面形成「疏水性薄膜」屏障,抑制TEWL,可避免因乾燥所致的敏感不適。(另參→配方「保濕」的選擇──保濕劑x潤膚劑x封閉劑? [配方-設計思路])
健康的皮膚表面會維持在弱酸性(約pH4.5~5.5),有利表皮角質更新代謝、神經醯胺的合成、及維持皮膚微生物組的生態平衡等──故護膚產品同樣保持弱酸性,能降低對敏感肌(屏障功能低弱)的傷害,進而減緩敏感徵狀的發生率。(另參→皮膚維持"酸性pH值"的重要...@MSMF 知識PART)
成分原料的純度很關鍵──有時讓敏感性肌膚出狀況的,不一定是配方成分本身,反而可能來自其中的不純物(或遭遇汙染),例如超標的重金屬所致,尤其礦物類原料。
由於產品中的乳化劑成分,並不會區分其乳化對象屬於配方中的油脂或是角質層中脂質──因此不適當的乳化系統配置,反而可能更近一步損害肌膚屏障結構。這對敏感性肌膚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嚴重,尤其含高比例表面活性劑的清潔類產品。
對於敏感性肌膚本已相對脆弱的皮膚屏障來說──使用具去角質作用成分配方,都會進一步加重皮膚屏障損傷,延遲肌膚的自我修復生效時間;也會增加肌膚對其他外部刺激因子的敏感性提升。所以應避免使用去角質產品,更符合「敏感肌」膚質所需。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 &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