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將探索以下問題,若有興趣的人就看下去吧~
最近去上了 ISO 14064-2,對於碳交易市場機制、碳權、碳配額、碳費總算有些了解,以下是想跟大家分享用比較白話易懂的方式輸出我的理解,若有錯誤也不吝惜指教。
針對固定的區域範圍,進行總量碳排查後,訂出上限(即Cap),然後為不同的產業或企業制定碳排放容許量(Allowance),未達法規要求者可以繳罰款或買碳權。當企業成功實現碳減排目標時,多餘的碳排放量經過認證後可以成為可交易的碳權(可交易Carbon Allowance)。
注意這個上限(Cap)每年都會調降,以達到碳減量的這個目標。因此企業必須要找到減碳方法,否則會每年要繳的罰金或要買的碳權會越來越多。
舉例: A 與 B 公司在每一年會得到容許排碳量。像A公司實際的排放量大於容許值,他可以繳罰款,或者向實際的排放小於容許值的B公司購買"碳權"(可交易Carbon Allowance)。
企業進行碳盤查後,根據碳稅的稅率支付相應的稅款。這就像每個人支付所得稅一樣,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稅額。這種方法是對個別企業實施管制,而不是整體碳排放總量的管制。
舉例:新加坡政府自2019年開徵碳稅,年排放超過25,000噸溫室氣體的企業皆須繳稅。2024年碳稅是每噸25新幣並計畫在2030年前將每公噸碳稅調升為50-80新幣。企業為了少繳稅,就必須減少碳排。
在這兩種體制下,購買碳權的方式有所不同。雖然在中文中我們都將這兩種權利翻譯為碳權,但在英文中,根據不同的遊戲規則,這兩種權利的翻譯是不同的。而且目前這兩種碳權是無法相互交換的,它們存在於各自的體制之中。讓我娓娓道來
在總量管制的碳交易(Cap and Trade)體制下,碳排放容許值(Allowance)是固定的。多出來的配額經過驗證就成為可以交易之碳權/碳配額(Carbon Allowance),也被稱為強制性機制底下的額度。翻譯成碳配額應該更精準,但台灣很多人混著說。
歐盟的EU ETS(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是目前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歐盟在訂定每年的總量Cap時非常謹慎。若設定過鬆,將導致企業手中配額過多,造成碳權供過於求,而讓碳定價(Carbon Pricing)沒了經濟誘因。歐盟第一段實施制度時,上限是根據估計設定的。結果,發放的配額總量超過了排放量,而且由於供給大大超過需求,2007年配額價格跌至零。
碳稅(Carbon Tax)的概念與總量管制(Cap and Trade)不同。在碳稅體制下,被政府監管的對象使用多少碳排放量就必須支付相應的稅費,因此不存在多出來的配額問題。那麼,這些受監管的對象如何獲得碳權呢?
答案是:他們可購買"未"受監管的企業願意自發地做減少碳排放量計畫,長期執行並找三方認證後轉換的碳權(Carbon Credit)。這種碳權也被稱為自願性機制減量額度碳權。這類型交易有多種形式,包括國與國之間的碳交易(聯合國的CDM)、國際民間組織的碳交易(VCS、GS、ACR),以及國內自主的碳交易。
不是只要企業願意減量,就有機會去申請碳權!以上的這些種種制度也是為了防堵"漂綠"(Green Washing)的出現,希望企業是真心可以去減碳而非炒"碳金"。
碳費是台灣獨特的法規,由環保署制定相關規範。
根據台灣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屬目前規劃以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電力業及大型製造業為初期徵收對象,自113年開始,碳費徵收對象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就會被納入計價。且碳費會繳給"環保署",用於減碳措施設立、能源轉型等政策與公共建設用途。注意到了嗎? 一般若是"稅"會繳給財政部,作為寬泛整體規劃使用。而台灣的"碳費"則是專款專用在減排相關使用。
根據台灣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的規劃,初期徵收對象主要包括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電力業及大型製造業。自民國113年開始,這些對象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會被納入計價,並繳交碳費給環保署,用於減碳措施、能源轉型等政策與公共建設用途。注意到了嗎? 一般若是"稅"會繳給財政部,作為寬泛國家整體規劃使用,而台灣的碳費是專款專用於減排相關的用途。
然而,我對於碳費的疑慮在於國際間的認可問題。例如,現行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和即將執行的美國清淨競爭法案(CCA)等,各國都在討論這些措施,並可能會在國際貿易中進行碳排放抵扣。然而,台灣收取的是碳費,進口國是否會認可我們的碳費機制尚不明朗。若進口國不認可我國的碳費機制,這些企業是否會同時被徵收碳稅與碳費則是另一個問題值得關注。
在研讀這些機制之後,我非常贊同講師所講的觀點:嚴禁漂綠和炒「碳金」已經受到重視,如今企圖透過炒賣碳權/碳配額賺錢是很困難的。這些減排政策的目標仍然是希望每個人能夠自發地改變企業經營和文化,爭取更多消費者/客戶的認同與支持,同時讓地球的永續發展。
以上,我們探討了碳交易的機制以及碳配額、碳稅、碳費~之後想跟大家聊聊碳權怎麼申請、碳關稅的制度以及工業端有什麼解決方案協助企業數位轉型!
希望自己能夠更多關注放在永續發展議題上,並將所學到的知識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對於為什麼永續議題在台灣如火如荼的被關注,歡迎看以下的文章>>為什麼2020年以後企業都動起來成立永續/ESG部門? 台灣政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