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20240327
《時間密度管理》
作者在一開始便請大家做一個三分鐘的對照測試,以便說明「無事可做,度日如年;有事可做,光陰似箭」。
確實,我們對時間流逝速度的主觀感受與時鐘所客觀指示的大不相同,而其中的差異就在於我們是否投入在我們喜歡的事務上。例如愛打電動的人一定覺得怎麼一不小心就過去好幾個小時了,而討厭等待的人總是覺得排隊的時間格外漫長。
不管是想要追求成功還是幸福,具體來說都是希望能將更多的時間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能按照個人的意願安排時間,擁有有得選的自由,才是成功和幸福的內在實質。這就意味著提升時間密度管理能力,縮短那些讓我們感受到「度日如年」的時間,增加那些讓我們感受到「光陰似箭」的時間。
關於作者提到的「時間密度」的概念,可以將「時間管理」想像成「抽屜整理」,雜亂擺放在抽屜裡的物品經過整理以後,會變得更容易找到,同時抽屜也可以騰出更多的空間,放置更多東西後還留有餘地。空間之於物品擺放有密度的概念,猶如時間之於事務安排,若能有意識的去架構時間的密度結構,便能騰出更多時間去進行我們甘之如飴的事務,縮短那些我們進行不得不做事務的時間。
「留意我們對時間的主觀感受,讓時間進入到我們的意識當中。」這是一個需要練習的過程,但絕對是一個值得著力的觀念,也是獲得幸福感的基礎。
作者的實用經驗分享:
1.使用有長短指針的時鐘,讓時間直觀的區塊化;在這個基礎上,安排留有足夠餘裕的時間段給一項工作,而當發現這段時間確實不足以完成這項工作的時候,就是應該要思考改變策略的時候了。設立時間段的方法會比設立時間截點的方法更好,「要在什麼時間點前完成什麼事情」的想法激發的往往是拖延精神,而不是行動力。(笑,確實是這樣沒錯。)
2.在同一段時間內「疊加」事務,這就像是空間整理術中,直立放置物品,或利用垂直空間的做法,例如利用通勤或坐馬桶的時間段學習某項技能;
結合作者讓時間進入意識的觀念,我想要補充說明我的經驗,我發現對我來說有意識的保留某些發呆的時間,不再額外疊加別的類型的事務,對我而言反而能得到休息,也是我幸福感的一大來源,比如洗碗+放空,坐公車+放空,都會讓我在接下來的工作時間裡更能投入,如果分秒必爭的「+學點什麼」,反而會讓我覺得疲累不堪。這樣看來,有意識的放空對我來說也是一件具體的事務,其實也符合作者所說的「疊加」法。當然你可能跟我恰好相反,所以重點並在於知道有「疊加」事務的選項,然後有意識的找到適合你進行疊加的事務去執行,畢竟幸福感是每個人自己的感受。
3.留意你的時間價值觀。作者總是提前15分鐘赴約,而且也不會特意提前告訴對方自己會早到15分鐘到達,為各種意外留出處理的時間,如果沒有用到,則可以告訴別人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到了,是否方便現在拜訪,或者輕鬆的安排別的事情。這樣的習慣為作者累積了信任感,也吸引到擁有相同時間價值觀念的人一起共事。試想,如果團隊中每個人都能為別人留有餘地,整個項目就會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完善,品質自然也會更有保障。這樣看來,能為別人留有時間餘裕的人,也是為別人帶來幸福的人,而不是不幸的人。
書中有一個有趣的案例,作者公司中有一位秘書小姐,常常遲到,用各種方法都得不到改善,作者最後建議她如果發現遲到就請用最快的速度跑向公司吧,結果這位小姐就慢慢減少以至於不再遲到,因為她發現「提前準備,留有餘裕,比拼命奔跑挽救」輕鬆多了。
我的感嘆是,連腳步的速度也應該加入到對時間的覺察中啊,如果能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步伐的速度,便能享受到閑庭信步的放鬆感,與避免拼命奔跑的緊張感。
以上是讀完《時間密度管理》前1/3的分享筆記。
總結一下,核心是「讓時間進入到意識中」:
1)為事務設立時間段
2)時間「疊加」術
3)早到背後的「時間價值觀」
後記:我讀書的方式很任性,有時候一天好幾本,有時候好幾本好幾天,都隨我喜歡。自從決定要致力於「輸出」以後,我也不打算剝奪我自己任性閱讀的樂趣,但我增加了用在「輸出」上的時間以後,我發現有另一種分享的樂趣在其中。
這本書在我的閱讀清單中,屬於「光是看到名字就讓人感興趣呢!」的那一種,是一打開不用看到最後就會有收穫的那種。
所以昨晚一讀完,今天我就把書中前1/3的重點寫一寫啦,共享好觀點,提升幸福感。
最後分享我最近加入的FB社團沉浸分享讀書會,如果你也喜歡「沉浸閱讀,自在分享」的話,也許會很適合你。
目前我已報名四次每月一次的線上分享,四本書分別是《低潮整理術》,《如何與朋友分手》,《情緒暴力》,《最美五套質感穿搭》,你會感興趣來聽聽看嗎?非常歡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