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起風靡日本演藝史上的耀眼新星,廣末涼子(広末 涼子),是跨足歌唱、電影、舞台劇等多樣領域的全能明星。一頭俏麗短髮、調皮玩味的笑容充滿少年氣息,以清新透明感的形象著稱,日本媒體更將她喻為「20世紀末最後美少女」。她的演藝潛力展現在豐富的作品嘗試、跨國影視的合作,其個人魅力的影響力更跨足海外。90年代的台灣,大量引入日本影劇作品以及周邊產品,亦使這位少女出道、獨具個人風格的女星,收穫不少台灣粉絲,即使已邁入了中年,喜愛「廣末涼子」影劇的群眾,依然大有人在,許多少人戀愛是伴隨著廣末涼子的青春電影一起成長。「廣末涼子」這個名字,成就了鮮明的個人品牌,不僅促長日本影藝業的作品聲量,更使一時代的人們擁有共通的青春記憶。
然而,出道以來事業長紅的廣末涼子,在2023年6月時遭日本雜誌《週刊文春》爆出了外遇疑雲,起先否認此事的廣末涼子,不久後在個人社群公開一封親筆道歉信,坦承了婚外情以及對於對方家人、自身家人的歉意。此事公開後,除了受到經紀公司無限期停止活動的封殺,原定的電影合作邀約亦紛紛喊停。
綜觀廣末涼子的演藝生涯,14歲即透過選拔獲得「Clearasil洗面乳」的廣告合作與電影《20世紀的鄉愁》女主角的出演機會,證明個人演藝的天賦與魅力,隨著事業因此一炮而紅,少女廣末並未因此中斷學業,仍然持續升學、一面參與演藝活動,後來更考取了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學,造成一時的話題與轟動。廣末豐富的跨界表演成就,屢獲無數新人獎及影后殊榮,肯定這位新星藝人的實力同時,也讓廣末涼子的知名度推上了高峰。但大眾的喜愛與日本媒體過度集中的關注、挖掘,也讓年輕的廣末備始終感壓力。少女廣末透過公開與男友同居、刻意增肥,試圖破壞自己「清純美少女」的形象,希望藉此減少工作上的邀約與關注。然而,媒體長期的窺探與負面角度的報導、蹭熱度等行徑,也讓廣末不堪長期壓力的負荷,造成身心狀態的不穩定。
廣末涼子於2003年宣布與時尚服飾設計師岡澤高宏奉子成婚,不僅向早稻田申請退學,並宣布暫時息影日本演藝圈,震驚日本各界。多年後,廣末在採訪中才透露,當時是「故意」懷孕,為此才能明證言順擁有一段「做自己」的時光。她在訪談中表示:「若沒有那兩年的空白期,我想我早就完全淡出演藝圈了。」短暫告別演藝圈的時光,沉澱後的廣末,將養足的精力展現在2009年《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精湛的演技深植人心,獲得第32回日本電影金像獎優秀主演女優賞提名,為她重返演藝圈的路途大大拓展。
然而,暫時息影的婚姻並不順遂,廣末與岡澤的婚姻僅維持4年,兩人因經紀收入懸殊的問題選擇和平分開。其後,廣末涼子陸續有過短暫的戀愛,直至2010年與蠟燭藝術家筒井順(Candle JUNE)熱戀共入婚姻,當時的筒井順選擇入贅、冠上「廣末」姓氏,夫妻兩人相互賞識對方,原似幸福共同孕育兒女的生活,卻在這共同經營家庭的十多年裡逐漸變調,彼此間斷續出現的外遇緋聞,如同維持著一個逐漸脹大、虛化的「婚姻」泡泡。2023年6月廣末正面公開對外遇行為致歉的聲明,成為戳破泡泡的一擊。不論是事發後筒井順獨自召開記者會樹立自己形象的言行,或是外界揣測經紀公司與筒井順意圖掌控廣末涼子承認外遇的後續處置,該事件都大大地指涉出廣末涼子長期以來的感情問題。此事件最後以雙方和平離婚收場,廣末涼子因此淡出了演藝事業,一路下來的遭遇,不難發現廣末涼子心中仍然存在著那個長期受傷著的「少女」。
從大膽行事的「少女」明星,到溫和有禮、維持良好體態的成熟影后,出道20多年的歲月,網友感嘆廣末涼子短髮俏麗的樣貌,與當年剛出道時的青春年華相比,歲月似乎沒有在她的臉上留下太多刻痕。這位人氣歷久不衰的影星,「少女」般地形象不只深植人心,上一節回顧廣末涼子出道與戀愛的歷程,其實體現的是,她內在也有一位永遠的「少女」,受傷的孩子。當年極度受到關注與壓抑的「內在少女」,有著未曾被「看見」與「滿足」的需要。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著一至多位的「內在小孩」,他們是幼時或是少年時受到創傷衍生的心智人格,在當時可能遇到壓抑、挫折、恐懼、創傷等經歷,並保留有這樣的創傷與記憶,未曾與個人「自我」心智一同成長。而當時未成熟的大腦心智為了確保個人「自我」能夠繼續生存發展,會將受創的「內在小孩」放逐到意識的角落,若不細心去分辨,甚至很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覺察到心中受傷的「內在小孩」,伴隨著外界的刺激,爭先搶著佔據我們大腦「意識」寶座的,更多時候為了保護「內在小孩」不受到傷害,而衍生的「保護者」們。
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自我療癒法,由美國里查.史華茲博士(Richard Schwartz PhD)所創立,他提出「內在家族系統」的觀點,引導人們向內去分辨、認識非「自我」之外,意識裡多個「部份」的核心訴求,以及它們所關切的是什麼。「自我」是我們客觀、充滿好奇與開放性的意識主體,也可以理解為最真實部分的自己,以此對照當我們面臨事件而衍生強烈情緒、負面觀點、衝動行為等反應,這些部分便是我們內心各種層面的「保衛者」。內在多個「部分」,若要簡單來區分,可以先從透過自我對話,詢問目前鎖定的單一「部分」是「感到痛苦」的流放者,還是努力要「避免痛苦」的保衛者。可以以此去理解,不論是正向積極性的、情緒驅動的或是傾向用強烈刺激逃避的行為模式,各樣不同模式的「保護者」,其最終的目的,都為了避免流放的「內在孩子」再次感到痛苦,因此更有研究學者,將較負面或以逃避、轉移注意力為驅動的部分稱為「救火員」。
廣末涼子的年少爆紅,帶來鋪天蓋地的關注與窺探,使她失去正值青少年華該有的正常校園生活、同儕人際,也彷彿失去一種自由「做主」的學習過程。以IFS療癒法的觀點進一步分析,這種被剝奪自主自由、需時時刻刻警戒小心的青少年成長經歷,容易留下害怕受人掌控、害怕失去自由的「內在孩子」,潛藏在心底。當這部分的內在被觸發了痛苦的感受,可能因此導致廣末涼子斷續出現破壞其「形象」的負面新聞,這都可以理解為是「保護者」試圖以脫序的行動,去「擺脫」外界各種凝視的「控制」。不願受到控制的內在部分,也展現在廣末涼子的愛情世界裡,以大膽敢愛、不在意身分年齡差距或者男方入贅等婚姻形式。不過,在廣末這一連串的行動裡,以及對於戀愛中後續的相處和問題處理,可以清楚看見她內在仍舊感到深切「不安全」的部分,一旦感到被「掌控」的壓抑,觸發內在的痛苦時,迴避痛苦的保護者將再次現身,驅使她從關係中逃脫。
在愛情中,許多人可能未曾看清自己是什麼樣的、如何扮演著這個角色,而我們是否又保有「自我」的覺察,去正視自己對於這段關係的感受。以及關係是否壓抑了我們的「自我」,或者自己在關係中,有什麼認為自己「不得不」的限制性觀念呢?觀察廣末涼子的例子,能發現她內在渴望自由的靈魂,以及害怕受到「控制」的受傷孩子,長久以來外界期待她保有的形象,是她渴望打破的,這也體現在她於愛情裡的展現,也許是期待著遇見一段能夠接納她不同面向性格的情感關係。
首要的是,我們需要先「明白」自己是誰,透過富同理心的「自我」真誠地連結我們內在受傷的孩子,了解到受傷的「內在孩子」正恐懼著什麼?以及「保護者」慣性行為的背後,認為需要積極作為去避免的「擔憂」是什麼?在此分享IFS自我療癒法的研究者、心理學家傑伊.厄雷博士(Jay Earley,PhD)在《IFS自我療癒法:呵護內在小孩的整合之旅》書中的分享,試著以關鍵性的語句詢問內心焦慮的「保護者」:「如果你不扮演這個角色,你擔心會發生什麼事?」比如,針對當他人指出你某些事情應該怎麼做時,常會感到憤怒的「部分」,去詢問,他可能會回答:「我擔心你會受人控制,成為一個魁儡。」了解到「保護者」的行為動機,將有助於推測出我們內在可能有哪些「受傷的部分」與恐懼。透過反覆的靜心對話與覺察練習,能夠慢慢釐析出我們帶有哪些限制性的信念,當我們越了解自己的內在部分,嘗試與之連結,才有機會以信任與愛,消融這些「保護者」與「受傷」的部分,使之逐漸合一。
印度瑜珈行者、開悟哲人薩古魯.賈吉.瓦殊戴夫,在他《在深夜遇見薩古魯:印度聖哲的內在工程》一書,對於情愛與婚姻有段重要的指摘:
「我們務必要了解我們在生命中受到了哪些限制,並且盡可能與之共處,然後再想一想未來應該如何超越。你如果不瞭解你的愛情或婚姻對你所造成的限制,就會把它想得無比美好。但一旦關係破裂時,它就會變得非常醜陋,甚至使你無法優雅地離開。而它之所以會變得如此醜陋,純粹是因為你向自己和對方說了許多謊言。因此你最好要坦白。就算你的伴侶不夠成熟,以致你無法對它百分之百坦白,至少你也要對自己坦白。這很重要。」
薩古魯認為,在任何關係中都需要保持對自我的坦誠,對自己越誠實就越能清楚看見「自己」與人我之間的問題,而不容易受到這個世上多數被高度理想化的事物所束縛,比如「愛情」或是「婚姻」,他強調生命本身就是「圓滿」的呈現。
在網路資訊氾濫的21世紀,不乏許多推崇找尋「真愛另一半」、「真命天子」的限制性思維,不斷地放大傳遞個人的「匱乏」,需要找到完美的另一半才能得到幸福快樂的錯誤觀念。而在靈性圈亦不乏有「雙生火焰」的熱烈討論,此論述更強化了人們找尋自己最「理想」另一半的念頭,因此投入許多金錢與時間精力在這類相關產品,及付費交友軟體的使用。在各種條件刪除又再找尋的重複行為中,加深了內在深切的焦慮與孤寂感。
需先思考的是,現實中的我們是否也同樣是「理想」的伴侶呢?還是由於自己的不理想,內在才更迫切地期望找到理想的伴侶,來補足自己內在的「缺乏」?我想這也是薩古魯想提醒世人的:「生命並不需要你來讓它變得更好,只要你願意與它融合,就會知道它有多麼美好。」我們需要先認識自己的生命、接納自己所有的好與壞,它都是我們內在真實的一部分,當我們開始學習與內在的部分和平共處,從而與它們消融、融合在一起,逐漸還原出自我初始的一種「自知、自信」,以及生命同在當下的寧靜喜悅,這才是這趟「整合內在」的旅途最終的目的。能夠清楚這一個真理,並且意會而身行,這便是「切真價實」的身心自由了,自由地去體驗生命中想體驗的人事物,不論行走何方皆是心安自得。
日常中,也不單是如廣末涼子般火紅的明星有此受到他人眼光壓力的問題,生活中我們也往往容易受到身邊人們的觀點影響,諸如:評價、價值觀、對待人的方式等等,這些言論可能讓我們失去對自己的信心,或是誤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甚至害怕失去人際間的連結,因而一再勉強迎合他人的期望。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清楚認識自己的內在部分,能夠去體會內在整合而圓滿的生命,願我們時時常保意識的清明,進而創造出生命中美好的關係、體驗與愛。期許每個人都能停下腳步邂逅自己的內在小孩,我們路上見。
(本文首次發表於2024.02.18筆者之Blogger「煦光向微:戲遊人生步步行」)
專書
《在深夜遇見薩古魯》,薩古魯.賈吉.瓦殊戴夫、雪柔.席夢,蕭寶森譯,新北市:楓書坊文化出版,2020年7月出版。
《IFS自我療癒法:呵護內在小孩的整合之旅》,傑伊.厄雷博士(Jay Earley,PhD),蕭寶森譯,台北市:光啟文化事業,2019年5月出版。
網路資料
維基百科
關鍵字:「廣末涼子」,檢索日期:2024.01.23。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B%A3%E6%9C%AB%E6%B6%BC%E5%AD%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