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小星星:布蘭妮與內在小孩

2024/03/30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不墜的星星,布蘭妮.斯皮爾斯

跨時代流行音樂巨星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以性感熱辣的表演風格著稱,同時跨足影視業、香水產業將之與音樂結合,歷來發售的專輯每每風靡全球,佔據銷售排行榜、獲獎無數。過人的演出成就在美國演藝史上,鮮少人能夠企及。 即使對於布蘭妮的表演不那麼熟悉,一首商場百貨、餐館、市集大街裡耳熟能詳的〈Baby One More Time〉,也能輕易被布蘭妮奔放帶點野性的嗓音攫住,很長一段時間,她的作品似乎就是美國流行音樂的代名詞。 但焦點過於集中,對於一位公眾人物而言,便是各種目光消費拆解的開始。


1997年布蘭妮〈Baby One More Time〉首張專輯主打的鮮明印象,獲得極大好評。在該曲中甜美性感又帶著試圖打破體制的叛逆氣息,讓年僅16、7歲的青少年藝人:布蘭妮,身上多了各式樣的標籤評價,不乏有「童稚與性感的危險混合體」等評論。布蘭妮2000年於《人物》雜誌的採訪中,也曾透露被「異性慾望凝視」的不安感,這樣的「凝視」將她物化為他們心中蘿莉塔式的幻想,傳達一種長期在父權體制下理所當然的價值觀:「青春是女人最能展現價值的時候,未來未必能受到歡迎」。年輕的布蘭妮未因這份不安全而退縮,在她多產的演藝生涯,仍可以看到一再試著從這樣狹隘、不懷好意的氛圍中,試著解放身體、解放自我心中熱忱的布蘭妮。

小甜甜布蘭妮 | 圖片來源/Jive 唱片公司

小甜甜布蘭妮 | 圖片來源/Jive 唱片公司


出道後持續經歷事業巔峰、擴大合作代言,直到短暫的婚姻與懷孕讓事業一度中止,最低潮的情況莫過於2007年因精神問題失去兩個孩子的監護權。即便面對令人心傷黯然的局面,布蘭妮推出新專輯以及巡迴演唱的腳步沒有停擺太久,同一年便推出了第五張專輯再度席捲全球的流行歌排行榜。2008年布蘭妮甚至因為使用藥物問題,法院判定將其強行送醫隔離治療,布蘭妮的財產受到父親詹姆斯與合作監護人的控管。


然而,休養幾日後布蘭妮仍舊重新展開工作演出,不禁令人感慨,她如何能在身心飽受煎熬的情況下,依然維持表演的質量與產出。 2019年布蘭妮父親健康出現危機,時值28歲的布蘭妮彷彿從長期的監管中找到破口,先是由一則匿名播客語音訊息的爆料,外界才終於有機會得知布蘭妮長期受到藥物監管身體、被迫超時工作的狀況。


此舉,引發海內外粉絲推動「#FreeBritney」運動,並迅速獲得各界名人關注支持。在法庭的聽證會上,布蘭妮控訴:「這場監管具有虐待性質,讓我無法過著完整生活的人生。」並控訴這13年來父親與家庭的管制,她不僅失去人身自由、身體自主權、財產等,還必須一週工作七天、一天十小時,形同「生財機器」的生活。


2021年9月在各界的努力下,布蘭妮正式重獲得自由,這份簡單而平凡的自由對她來說相當不容易。由布蘭妮事件串連起的是對於一整個社會,以及監管法制的質疑,她自訴:「如果我能工作,就不需要受到監控。這項法律需要被改變。」布蘭妮的話語令人疼惜,這顆耀眼的星星從少女出道大放異彩起,就被外界投注各樣的眼光與聲音。世人愛她的歌聲、愛她的舞姿,卻各自以自我的意識形態拆解這顆「星星」樂此不疲,布蘭妮過早承受著這樣注視的壓力,逐漸消失了「自我」的聲音。在布蘭妮聽證會語音或是自傳回憶錄The Woman In Me (暫譯:我心之女)釋出以前,她也許甚少提及關於這些年來的個人生活。但在重獲「新生」之後,布蘭妮在個人IG上盡情地表露、自在伸展,重新舞動自己身體喜歡的樣態,找回「自我」自在、自信的話語。


找到內在的自己:布蘭妮與內在小孩

每個人都充滿著多樣複雜的面向,以適應生活中不同的場合挑戰,但這樣理所當然認知,對於一位被包裝或人為塑造成既定印象的公眾人物而言,標準卻是嚴苛的。媒體肆意放大檢討著公眾人物的宣洩行為、過分挖掘其私生活,那些新聞也許對大眾而言只是日常生活配餐收聽的八卦,但對於「個人」來說卻是一種長期的精神壓力與傷害。早在布蘭妮因精神問題經法院判定須受監管以前,年輕的布蘭妮便已承受過許多媒體不友善的質疑,那時候的布蘭妮失去了一個「人」應受到的尊重,在如此反覆逼視的眼光下,一次次「失落」了自己。


對照解放後自在展露、孩子般充滿好奇地探索社群的布蘭妮,她彷彿重回了未盡的青春,找到的方式重新認識自己,慢慢連結起被遺忘許久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受過創傷的真實部分,往往停留在幼時的年紀,它可能起因於一句譴責的話語,或是在親密關係遭受忽視,又或者來自對父母爭吵的自責感。同時也是我們內在最純真而直接的部分,帶著純粹的好奇心感受未知的世界,他也是我們最親密的旅伴、內在快樂的指標,反映我們最深層的需求。


成長過程中,當面臨心智無法承受的情境,為了保護「自我」能在困境中繼續生存,受傷部分的內在小孩被遺忘在記憶邊緣,取而代之的是「為了保護自我不再受傷」所衍生的人格「部分」,持續影響著我們的信念與意識行為。 內在小孩理論的形成,最早源於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的原型心理學理論,認為即使人們成人後的思維與身體都漸趨成熟,但仍有一部分的情緒與感受停留在過去,若童年曾經歷恐懼與創傷等經驗,當我們遭遇相似的情境,同樣的恐懼與焦慮會再度影響人們的思維。


近年來,心理學討論更喜歡舉例:2015年皮克斯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的呈現。由五個主要的情緒分別掌管大腦主控台,決定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主角萊利該用什麼方式應對,得以安然度過每日的挑戰。電影更刻劃主角成長過程的關鍵核心記憶,開啟什麼樣的天賦熱忱,將成為主角日後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強調童年經歷與記憶對於個人心智成熟發展的深刻影響。 回觀布蘭妮的演藝生涯,幼時的演唱經驗點亮起布蘭妮對演唱舞蹈的愛好,從8歲就由母親帶著參與節目試鏡的布蘭妮,即便過程輾轉經歷了波折,布蘭妮仍在一次次地嘗試後,最終取得了第一張錄音室的專輯發售機會。

腦筋急轉彎(2015) | 圖片來源:迪士尼

腦筋急轉彎(2015) | 圖片來源:迪士尼


17歲的驚聲出道,人們驚豔於她的歌聲,懾於她炯亮有神的雙眸、性感自信的舞步。少女猶未成年,期待新鮮又充斥守舊「厭女」的社會氛圍,將年輕的布蘭妮趕上了聚光燈下的審判台。一場是不是「處女」問答,後續又在當時的男友賈斯汀(Justin‧Timberlake)的訪談中推翻了事實,引發喧然話題,形同對少女布蘭妮的公然審判。創傷也許從此而起,也許來自更幼時童年就已積累,即便無從追訴,仍可以從布蘭妮熱潮引發的社會輿論,感受到被迫過早「成年」的焦慮,不明白只是喜愛盡情表演揮灑自己,卻淪為一群人的敵人。 感到驚愕的內在小孩,持續將自己包裝完美,必須要努力獲得他人認同,經歷精神創傷、婚姻破碎、產後身材走樣、母子分離;或是受到監管生活的日子,必須以工作換取部分願望的滿足,布蘭妮都未曾耽擱太久。


不間斷地發行專輯、代言、參與節目、巡迴演唱等等,僅是了解她個人回憶錄裡的隻字片語,仍能感受到這一路以來,她是費了極大的精神力才足以支撐自己走來。「家庭」是我們最初感受「愛」,也往往最容易被「愛」所傷的環境。布蘭妮賣力工作、供給家人的開銷,卻一面持續受到家人「無行為能力」化,精神創傷帶來的不自信,以及失去話語權的處境,內在小孩的恐懼讓成年的布蘭妮不敢公開爭取自我應有的權利。

向法官陳述的公開自白中,她也提及:「……很長一段時間沒回到法庭上來,是因為上一次在法庭,我感覺我的話沒有得到任何聆聽」、「這些經歷令我深感羞辱和挫敗,這也是我一直沒有公開的主要原因。我覺得不會有人相信我。」可以見得,輿論壓力與長達13年的監管,都對成年布蘭妮的人格健全造成極大的阻礙,長期處於自我價值感低落、孤立無援的境況。從談話的內容透出對於父親控管的恐懼,以及害怕不被認同接受的內在焦慮,這份情緒的對象可能是:父親、母親、男朋友、孩或是法官、粉絲等等,都有可能。經歷這麼長一段時間,她終於得以為自己發聲,為內在的孩子發聲,筆者才理解到這樣「禁聲」,其實潛藏著深深地恐懼。

IFS自我治療法:淺談布蘭妮的內在家庭系統

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是一種透過對於自我內心人格覺察,並試著找出人格最初成形根源,理解、與之對話的心理療法。筆者試以治療師留佩萱《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為參考,解析布蘭妮的例子。此書以淺顯易懂的個案舉例,介紹該系統如何進一步將「內在小孩」層層剝離,分為多個人格面向進行個別療癒。書中將我們內在的部分劃分為:帶著開放與好奇心的「自我」,以及管理面對生活情境方式的「保衛者」、在創傷湧現時轉移「自我」注意力的「防火員」,每個人的內心都是自我多種部分共同組成的大家庭。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 | 圖片來源:三采文化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 | 圖片來源:三采文化


以布蘭妮的故事為例,那些「自我批評」、感到「羞愧」的部分,即是「管理/保衛者」,他們往往產生於創傷經驗,以他們認為「必須」的方式,避免自我再度受到外在的傷害。這些部分也同時督促布蘭妮更認真地投入於工作,積極對外展現自己的「價值感」。若沒有適當的覺察,當事人容易陷入這樣的內在煎熬與焦慮,長期使然恐身心難堪負荷。理性「自我」需要透過覺察與「保衛者」拉開距離,試著以同理的心去探索「保衛者」潛藏的恐懼,它可能是被忽視的創傷情緒,也可能衍生於自我內心長期不被滿足的深層渴望。

「防火員」則是我們面對創傷情境的極端行為,布蘭妮為人喧嘩的「剃髮事件」,以及斷續發生的用藥問題,都可視為「防火員」為了保護當事人,能夠度過苦痛的一種迴避方式。極端失控的行為也許令人感到擔憂厭惡,但不論是「保衛者」還是「防火員」,都是我們內在被凍結在過去的一部分,他們缺少與「自我」的連結,並不知曉「自我」已經擁有更多解決困境的資源與能力。 從留佩萱分享的案例可以得知,很多擁有光鮮外在成就的個案,他們內在部分往往停留在童年或青少年,因此只以當時能夠想到的應對方式處理問題,而不論是哪一個部分,最重要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自我能順利成長。


透過友善的自我對話,理解內在部分的焦慮與成因,觀察這些「部分」帶給身體的感受,並重新建立信賴和連結,是IFS內在家庭系統療法主要的方針。經由IFS加深對於自我性格的同理,當內心的焦慮與恐懼引起「保衛者」與「防火員」反應時,我們應更包容、有耐心地對待自己正面或負面的部分,不論是哪一個部分都值得我們的關愛。在幼時感到的「欠缺」,可以由自己做起,重新給予內在小孩「愛」的感受。 布蘭妮的故事,並不是一個特例,不妨藉由她的例子回顧我們自身,這是每一個人需要學習一生的課題:如何愛自己、與自己相處。當我們內心對自己更加柔軟了,也能以更包容同理的角度看待生活中那些充滿抱怨、恣意批評的人們,他們的內心也有著不少受傷的內在部分吧?


期待透過不斷加深對自我的認識與療癒,有天當面對他人的批評指責時,我們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且擁去過濾、判斷外在眼光的智慧,以及溫柔看待人我的心。 布蘭妮的演藝事業跨足了兩個世代的之間,從仍帶著保守氛圍的90年代,踏入2000年後網路世代的崛起,以強烈的個人作風顛覆舊有的流行。從象徵奉獻、自我犧牲、道德崇尚的「雙魚時代」,走向個人化、多元、社群蓬勃的水瓶時代,挾帶兩個時代的特質輾轉其中,爭議話題也帶來更多新穎的嘗試和創作。她以她的生命故事演繹自家庭、群眾中迷失受傷,到再度找回自我的勇氣,活出生命的厚度。為我們展現時代過度中、在人我關係中,保有一顆對自我柔軟、開放的心,即使仍在谷底,仍有機會去擁抱、熱愛更多美好的自己。



(本文首次發表於2024.02.17筆者之Blogger「煦光向微:戲遊人生步步行」)


參考資料

書籍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運用IFS,重新愛你的內在人格,療癒過去受的傷》,留佩萱著,三采文化,2022年4月11日出版。

網路文章

〈「小甜甜」布蘭妮:在《我心之女》中奪回自己的身體和聲音〉,AMANDA HESS,2023.10.31,「紐約中文網」,檢索日期:2023.12.08,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231031/britney-spears-woman-in-me/zh-hant/。

〈「小甜甜」布蘭妮法庭指控父親,稱被下藥、強迫工作〉,JOE COSCARELLI,2021.6.25,「紐約中文網」,檢索日期:2023.12.06,https://cn.nytimes.com/usa/20210625/britney-spears-conservatorship-hearing/zh-hant/。

〈生在厭女時代的天后?布蘭妮被父親軟禁下藥13年、強裝避孕器…終結監護權後又陷離婚風波〉,SYLVIA CHENG,「ELLE」,2023.8.21,檢索日期:2023.12.06,

https://www.elle.com/tw/entertainment/music/g36859027/britney-spears/。

〈內在小孩是什麼?諮商師:療癒探索內在小孩與自己和解〉,邱語萱,「親子天下」,2023.07.25,檢索日期:2023.12.13,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5937。

維基百科

關鍵字:「布蘭妮·斯皮爾斯」,檢索日期:2023.12.16。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8%83%E8%98%AD%E5%A6%AE%C2%B7%E6%96%AF%E7%9A%AE%E7%88%BE%E6%96%AF#%E5%BD%B1%E5%93%8D%E5%8A%9B

關鍵字:「解放布蘭妮運動」,檢索日期:2023.12.1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7%A3%E6%94%BE%E5%B8%83%E8%98%AD%E5%A6%AE%E9%81%8B%E5%8B%95




1會員
4內容數
在無月的黑夜裡 總會有道溫暖的微光 用走過的顛簸與體悟 一點一滴照亮來者的行路 愛分享的倡導者 | 愛美食的探險家 | 人生課的叩問者 | 佛學問的小學子 從生活小事中 紀錄自在靈性 從關係中省思 一步步回歸自性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盡頭,請轉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