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注定什麼都做不好的國中生。
自認為有完美主義,但其實只是腦袋固執的大人們(喂)。
推薦度:3顆星
意識到自己陷入困境的當下,各種憤怒絕望沮喪等的情緒是自然的,但如何不被負面情緒不停包裹,其實很需要聚焦在"目前還能做的事上".
當然,這非常仰賴平日的練習,以下是本書中,我個人覺得很適用的部分.
真正的聰明,有智者的思考力,仁者的感受力,與勇者的行動力.
智者藉著廣泛閱讀,"在心中種植豐富的森林",借鑒不少厲害的人的處世原則,雖然我們未必面臨英雄般驚滔駭浪的史詩級生活,但假如能偷學一些,或許面對生活中的許多煩心事,就能夠不起波瀾.這種讀書方法,與台大呂世浩教授讀史記時說"關鍵時刻掩卷思考書中主角會怎麼走下一步"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各位是否疑惑過,何以最憂國憂民的仁者能夠"不憂"?或許仁者的廣納百川的包容性才,是仁者成為仁者的原因.仁者總能衷心悅納所有不同於己的一切,包括總是不夠完美的自己.因此,真正的仁者,總是能在悅納自己的基礎上,懂得如何去悅納他人."先別急著下定論",也別急著判斷,什麼是有用無用,什麼是好的不好的,不過度執著在對自己或他人的擔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最後的"勇於實踐",強調身心靈同一趨向的奔赴,這類主題應該是市面上最暢銷的主題之一了,原子習慣中的兩分鐘法則,習慣計分卡等技巧,都能很好的幫助想要改變自己的人.
不要害怕自己的累積總是三分鐘熱度,所謂的流行,本就是一陣一陣.在我的流行當中,大量沉浸在一段歡快的爵士樂中,大量欣賞一場又一場的好電影,或者,單純的消耗家裡過剩的番茄,製作一道又一道的番茄料理,都是讓自己生活豐富多彩的方法之一,同時也增加了與人交流的資本,畢竟,能聊的事情越多,就越能開展自己的生活圈.
對你而言,"真正的聰明"值得追求的理由是什麼呢?歡迎你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