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illiam Poundstone的著作《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中,作者介紹了行為經濟學大師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所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論揭示了人們對金錢利益的一些基本心理反應,對於理解定價決策的背後心理運作有著極大的意義,值得我們花時間了解。
前景理論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說明人們對獲利和損失的非理性反應,根據Tversky和Kahneman的研究,人們對金錢的「參考點」(reference point)存在顯著的心理慣性和依賴,金錢價值的判斷是基於相對於這個參考點的「變化量」,而非絕對金額。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期從阿姨那裡獲得1000美元的結婚禮金,但最後只拿到25美元,你會感受到損失975美元的強烈痛苦,而不是單純喜悅獲得25美元。可見我們會習慣某種財富程度,參考點會主宰獲利或損失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前景理論指出「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的心理傾向。也就是說,人們對金錢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等量獲利時的喜悅感受。研究發現,要讓人們接受一場公平的賭局(輸100美元,或贏X美元),X的數值通常至少需要200美元以上,才能抵消可能輸錢的痛苦心理。
此外,前景理論還指出了確定性效應(certainty effect),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區分確定事件和可能事件,對確定發生和完全不會發生的情況,存在主觀的分野,這也解釋了人們為何會購買保險等行為。
根據上述幾個關鍵概念,前景理論將人們在不同區間下的行為表現分類為四種類型:在相似的獲利間會表現風險規避;在低機率獲利間會追求風險;在有可能損失時會接受現狀;而在低機率損失間會規避風險。這個理論不只解釋了經典的阿萊悖論,還解開了無法戒賭等許多人類行為的謎團。
舉一個更生動的例子,假設你在賽馬場一天的最後一場,已經賭光所有的賭資,這時候你更願意「孤注一擲」努力扳回一些損失。但若你剛剛獲利一大筆,這時候你可能就會表現出風險規避的保守心態,選擇鎖定目前的獲利。兩種情況下「參考點」不同,反映出人類行為的前景理論效應。
此外,前景理論還揭示了人們如何對待複雜的風險與回報決策。例如,投資者在面對股票市場的不確定性時,可能會表現出對損失過於敏感的行為,從而在股市下跌時過早地賣出股票,以避免進一步的損失。
前景理論解釋了之前無法解釋的許多人類行為,如賭徒為何會不計代價追加下注、為何要買保險等。也因為這樣奠定了前景理論在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經典地位。
總括而言,前景理論描繪了人類對金錢價值遊戲規則的一種解讀,我們明白這套規則的存在,就能在生活工作中做出更明智和客觀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