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寫實主義小說家古斯塔夫.福婁拜,在自述《情感教育》的創作動機時是這麼說的:
我想要書寫我們這一代人的道德歷史,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書寫他們情感的歷史。這是一本關於愛情、關於激情的書。但僅能容於當世的激情,亦即消極的激情。
富家子弟腓德烈克在船上偶遇畫商妻子瑪麗,此後餘生就算跟村姑跟名媛有染,他一心一意希望可以跟瑪麗,怎麼說呢?
書中其實沒有說清楚要結婚,要私通還是怎樣。就是,終生迷戀那個人。整本厚厚的書,就是十九世紀,時代跟感情的教育手冊。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實在被這種什麼鬼教育所帶來的合理的模糊,吊足胃口。
瑪麗會不會接受姊弟戀?富二代會放棄嗎?作者在徹底折磨我們之後,會帶給我們什麼驚喜或驚嚇。
這,這,這是什麼道理呢?
曾獲得有「全球青年諾貝爾獎」美譽的羅德獎學金,成為牛津大學羅德學者,研究藝文與神經科學關係的喬納·萊勒,他所寫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失蹤了》給了清楚的解釋:
人腦會分泌的多巴胺,讓人會被能夠帶來強烈情感的反應所吸引(比如說,做愛做的事)。而多巴胺尤其會被「預期誤差」的事情,給壓得死死的:你以為會如何,卻沒有如何。這使得你很想追蹤,關注下去。例如賭博,例如求愛,例如奇怪的劇情。
一句話,神祕感會讓人想要,一定要,關注。
心理學的諸多分析,文學上的許多創作,莎士比亞的悲劇跟喜劇,甚至於披頭四合唱團的發跡,通通都跟神祕感有關。
曾經很紅的那部宮鬥連續劇裡有句名言:「見人,就是矯情。」
看了這本旁徵博引,流暢好讀的書之後,你會覺得。天呀,連廣告公司都知道我們都矯情得不得了。
因為,只要來點陌生感,來點模糊感,但也不忘讓我們得到點激勵跟線索,我們就會像狗一樣,往聞得到神祕味道的地方衝。義無反顧。
書一開始就說到,「神祕」的希臘文原意是:蒙住眼睛。
人被蒙住眼睛會怎樣?會東摸西摸,會多方探試想向前。
二千五百年前的人類如此,今天的人類亦同。
一年挑戰100本書之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