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一詞火起來至今,我身邊不管是真懂、半懂到完全不懂的,開口閉口都是AI,而我則是屬於不懂的。
至於和AI我個人受益相關的,除了在暑假沖了幾口技嘉,賺了一點點錢零用錢之外(誠心勸告對當沖市場若沒有「一定認知」的有緣讀者,不要輕易玩當沖,若之後有機會,我會談談我對於當沖的粗淺認知:靠運氣賺來的錢,會靠實力賠回去),再來就是和ChatGPT聊得很開心;至於其它關於AI的應用,我是完全不瞭解,畢竟我只做我擅長的事情而已。
到這陣子,連身旁朋友都和我聊到AI未來會取代了什麼,甚至擔心自己的下一代未來的出路與方向是否會走進夕陽產業,很抱歉的是,我對於AI一無所知,但我可以分享一下曾經消失的一種行業,我想我很有資格談論,因為我們家就是。
小時候我們家是開打字行的,我也在打字聲中長大。現代的青軸、茶軸和紅軸等機械鍵盤不只不懂,也沒有任何興趣。我只知道我小時候,家裡的鍵盤聲實在吵死了。
早在「性別平等工作法」立法前20年,我們家就請了很多打字小姐來分擔這"龐大的需求",畢竟刻板印象女生就是比較細心到現在都還存在。(當年把我抱著舉高高的大姐姐們,如今都在何方呢?),看著大姐姐們在介面中神速的用倚天輸入法高速輸出,當時還小的我認為我長大應該也是做這行吧?只是在我還來不及懂事之前就收了。
一個產業會存在這社會上,一定是有需求,身為行業的供應者,就是滿足需求,有時候也是要考慮到地理位置,就像我們不可能在周圍完全沒有任何一間國小的地方開安親班一樣,只是在那個時代,我們家也從沒有想過說結束就結束。
我們家因為地利之便,就坐落在台灣的某兩所頂大旁,我們幾個主要客群也很單純:
1.研究生的論文或大學生報告
2.投稿的小說家
3.小學、國中老師
將手寫的稿送來,在我們家轉化成文字,列印輸出後交貨;除了打字的服務外,我們也有接影印輸出。
其實很簡單,不一定每個人都有電腦;即使有電腦,也不一定有辦法將文字輸出成紙。連經濟能力比較好的國、中小老師都可能家裡沒電腦了,何況是外地而來的大學生或研究生呢?那時客戶來店裡,不是送件就是取件,我還有印象家裡一個姐姐在打著某位國中老師的手寫考卷。
到後來,家用電腦普及,人人都可以在電腦上打字,我們店的盛況不再,打字姐姐也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是有需求才請來幫忙,到後面台灣社會上已經完全沒有這個需求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影印行,大學生人手一台電腦,交作業都要用到紙本報告,研究生在教授校稿後出本論文也是需要紙本,甚至更專業細緻的服務:膠裝、騎馬釘、線圈裝訂都有。或許某些生意很好的影印行,也曾經是從打字行轉型而來的,只不過我們家沒有做轉型而已。
五年前我在教三年級資訊課時,從一開始他們以為螢幕本體就是電腦,教到了學期末,孩子們已經可以很熟練的新增資料夾、開啟路徑、用Word照著國語課本輕輕鬆鬆打完一頁課文了。
在那時,我一方面是開心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也對於家裡曾經存在的產業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