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原本文章所講述的是,相較於看起來事事完美、毫無破綻的人,那些會在大家面前曝露些小缺點的人反而人緣更好。
但我幾次看到這篇,都會想到高中時期的事。
直到北上讀大學之前,幾乎所有學生生涯都在台東。
對於英文,本來在小四被媽媽送去連鎖補習班學的很痛苦的我,在國一的時候莫名的開了竅。突然對英文開了竅,覺得學起來簡單,加上那時的我有不小的表演慾,每當有同學被抽到要在升旗典禮上台朗讀時,我常是被找去救火的對象。
國中時期有不少上台經驗的我,到了高中,也常被老師指定參加英文朗讀比賽。在某次我得了全校第一名之後,英文老師跟我說會幫我報名校外的英文演講比賽,也會撥時間另外教我。
大概過了一個月左右,英文老師把我叫過去,說之前提的比賽在下個禮拜就要比了,但是這段時間英文老師自己也忘了。老師告訴我還是能去看看,若我想去的話會找個女老師陪我一起去。
我明白那是個難得的機會,可以去看看比賽的會場,外縣市的學生都是怎樣的程度。但是英語文即席演講,是我從沒概念也沒做過的事。所以“我什麼都沒準備,這樣不是很丟臉嗎〞的想法,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
回家後,我問了媽媽的意見,她想都沒想的就回答我「都沒有準備耶,這樣去不就只有輸嗎,妳不要去啦。」
媽媽的話剛好加深了我心中的擔憂,那個『被發現不完美』的擔憂。
這個練習題,不管看了幾次,我都很有感觸,每次看到都會被拉回我跟老師說我不去參加比賽的那天。
在出社會前,我常被媽媽的朋友或是家中親戚稱讚我很聰明,是個很有想法的孩子。那樣的稱讚似乎也禁錮了在學生時期的我,總想好好的精挑細選,選一個我確定會贏的比賽才參加。
如果遇到對我來說未知的、無法掌控的新事物,我可能會找個藉口嫌棄一番,好讓我不去嘗試顯得合理一點。
在出社會的前期,還是在用「害怕被發現不完美」的想法在面對事物。在引起了幾次與他人的誤會後,我漸漸放下「我應該要表現的完美」的想法,開始能坦然一點的面對其實有很多事不會的自己。
已經無法重回高中時期的我,雖然多少還是有害怕失敗的心理,但都盡可能讓自己遇到機會就去嘗試。
套句我最近最常看到的話『他贏得了比賽,我得到了經驗』,撇除部分天才,大部分人並不是天生就什麼都會。不過度要求自己要完美,給自己一些單純吸收經驗的機會,做為未來那由你奪冠的比賽的養分。
寫到這,突然想到這跟談感情的概念蠻像的,或許能再寫一篇。
你呢?如果遇到了跟高中時期的我相同的情況,你的選擇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