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以《青田街一號》為台灣觀眾熟知,最近剛剛完成金馬電影學院【5x1】VR 系列《董仔的人》的導演李中,這一回和釀電影合作,試用
BenQ 專業攝影修圖螢幕 SW271 並接受專訪,跟我們聊聊準確的顏色細節對他的電影創作來說,有多麼重要。
「前兩天看到線上平台在特價,我趕緊買了《青田街一號》,一看才發現:都快忘記原本應該長這樣子了!」──專訪一開頭,李中就丟下兩個讓我們爆笑的哏:沒想到連導演本人都要等特價的時候、才買自己的作品!以及,原來這些年他都只在第四台頻道上看,「我腦袋已經只記得那些太黃或太綠的畫面,忘了原本應該要有這麼多細節了!」
他回想當初後期,花了非常多時間調光,「我喜歡的影像風格是反差大,黑色佔很大比重的,但黑色是怎樣的黑?是死黑?還是留有細節的黑?或黑中帶藍?對我來說黑色的層次非常重要,但黑色又是最危險的,一不小心就會壓死,就不見了,或留有細節但看起來很髒……」他笑說自己很囉唆,在調光室會一直計較這些,但其實只有在戲院裡(比較暗)才看得出來,之後就漸漸忘記有這些差異了。「那天再看,才發現原來還是有留下來。」
於是,我們都還沒問,李中已經先說起
BenQ 專業攝影修圖螢幕 SW271,「它的反差真的會顯示出來,一些明暗細節,還有顏色的分佈,那個動態範圍很夠。」看來 SW271 的
10 Bit 色階及
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的表現,真的足以應付酷愛黑色的創作者,在家也能夠重現大銀幕上、那些為偏暗環境打造的微妙細節。「真的比較接近,接近很多!」
有趣的是,除了保留細節,有時候創作者也會反過來想要把細節抹除,「我如果希望角色是被包圍的,就會要旁邊細節越少越好,讓觀眾很專心,只能看到該看到的地方。」或譬如,當初《青田街一號》的攝影師是今年剛以《地球最後的夜晚》拿下金馬獎的姚宏易,「他比我還激烈,建議我那個頭髮都不要有層次,全部黑死,你看不到一根一根的細節,完全是純黑,很像水墨直接印在上面,就變得很有力道,這我真的是跟他學到一課!」
我們接著問李中,對他來說在創作裡,顏色扮演什麼角色?他說顏色決定的是影片的心情和調性,比如《青田街一號》的洗衣店,為了營造帶點神秘的魅惑性,當初的色調是帶一點金色:「我跟小姚想要的是『金色在黑色裡』,那時候用了很多色紙去調,那些光打了非常久──先預打一天,現場又修了四五個小時,才開始拍。」但不能事後調光嗎?「雖然調光也可以做,但那會變成一整片都是,所有的東西都會吃到一點顏色,我們想要的是有些有、有些沒有,那就要在現場作,才會比較有層次,也比較自然。」
由此可見,不論後製的技術再發達,能夠「來真的」就真的來,仍是創作者的不二心法。「其實從服裝的設計,和甚至找場景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很大一部份的顏色,可能為了要漂亮的顏色而選了特定場景,或有時候格局好的地方,它的顏色不見得這麼完整。那美術就得想辦法,甚至有時候真的用漆的(笑),或勘景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大爭論。」
如此經過一番堅持,才終於調出來的色調,到了第四台播出的時候卻變得偏黃,或整個 tone 調都變綠,李中苦笑道:「那很像復古電視台的感覺!」
好在這次在 SW271 上重看,經過
AQCOLOR 色彩管理技術認證的表現,該金的地方金,該藍的地方藍,當初的苦心沒有白費。我們說起 AQCOLOR 除了顏色「準」,還強調
高達 99% Adobe RGB 覆蓋率的「廣」色域呈現,李中隨即岔題,大讚機身配備的
智慧快捷鍵(Hotkey Puck)圓盤,可以迅速在不同色域之間切換:
「這真的很方便,因為我自己也會拍家庭攝影,需要很快分享,比如把小孩的照片給我媽看,那就會要直出 jpeg 檔。但是我的單眼機身比較舊,壓 Adobe RGB 的效果很差,就會選 sRGB,可是電腦平常工作是用 AdobeRGB,看起來顏色會不對,這時候可以一個按鍵就整組設定切過去,真的很有幫助,這是之前其他螢幕沒辦法的。」
說起和其他螢幕的比較,李中還稱讚 SW271 的組裝很紮實,搬動起來比較放心。他指指擺在旁邊的他牌舊螢幕,笑說每次搬的時候都會不小心戳到面板,「那台四個角角都已經被我壓到有點凹進去了(笑),這台就不用擔心。」他還提到螢幕的顯示頻率,說那台舊螢幕雖然也是廣色域,但 4K 的顯示只有 30 赫茲,「這台(SW271)就可以上得去,用 USB-C 接上去看 4K 有 60 赫茲。一般人眼看至少要 60,才不會覺得畫面會拖」。
最後,我們注意到李中的工作桌就在大窗旁邊,白天毫無遮擋,應該是遮光罩的重度需求者囉?他大笑回答說:「這個真的只有這台有,好處是這樣做壞事的時候,旁邊的人看不到,防範老婆跟小孩的時候這個遮光罩非常方便!」──這位先生你這樣說真的好嗎噗……
聊完螢幕,我請李中說說最近剛完成的 VR 短片《董仔的人》,這是金馬電影學院今年召集了五位畢業生、一人拍一段的短片之一,描寫一幫搶匪搶奪一顆佛頭雕塑,一路驚險起伏到最後變成黑吃黑,最妙的是:觀看者就是那顆佛頭,你會親眼看著自己被(超貼近地)端詳、指指點點、待價而沽,然後被搬來搶去,最後眾人在你面前互相殘殺、爾虞我詐,目睹這一切的你卻無法介入……
「原本一開始,是要我們五部片合成一部長片,而且主題跟電影有關。」李中想以金馬獎為題,讓觀眾就是那個獎座,然後五個入圍演員爭得你死我活,最後終於搶到的時候登登登登~登登(請自行搭配金馬典禮旋律),「但這樣就變成有點後設,你得先知道金馬獎,那些演員最好還是某一屆的入圍者,觀眾才看得懂,實在有點困難就作罷了。」
但不論金馬還是佛頭,為何會有讓觀眾變成寶物、被大家爭奪的創意?「因為要先有觀點,VR 就是要從主觀出發,之前看其他 VR 短片我就覺得:終於可以讓演員很放肆對著鏡頭講話,完全打破第四面牆!」
他比較一般大銀幕上的第一人稱鏡頭,跟被包圍起來(VR)的第一人稱,後者因為有立體度所以感覺強烈很多:「我真的會被震撼到,所以 VR 的敘事觀點很重要,『觀眾是什麼?』要先被定義出來。」
而透過《董仔的人》,李中想強調 VR 觀眾「被動的參與」:「我一直想傳達的反思是:我們平常看那麼多黑吃黑的電影,但你(觀眾)到底是誰?為什麼沒有阻止?」某種程度,這是把觀眾也拉進故事裡,隨之思考可能會有自己的答案。「你既然是佛,那這是表示你見死不救嗎?或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神的存在?」藉由凸顯觀眾的觀點,李中想激起一些後設的想像,「但其實,我也不知道觀眾會不會想那麼多?(大笑)」
說起拍攝經驗,李中不諱言眼前 VR 還有很多技術障蔽需要克服,譬如 3D 兩眼間的死角問題:目前的 VR 攝影機是四方向/八鏡頭,也就是每個方向各有雙眼視覺,但這造成演員在拍攝現場,必須迴避很多條死角線;或譬如,顯示螢幕目前解析度還是不足,貼在眼前看 pixel 顆粒很明顯;或譬如攝影機在偏暗的環境還是很難拍出乾淨的畫質……
「但這些都是技術問題,遲早會解決,總有一天 VR 裝置會變得又小又輕,不同品牌的差異性很小,到時候就是內容決勝負了。」他推測在未來,不只是(現在已在發展的)互動式 VR 遊戲和教學軟體會越來越多,VR 的影像敘事本身,也會長出自己的樣子。「就像阿吉(另一支【5x1】短片《蝴蝶之舞》導演陳勝吉)說的,我們現在看 VR 還是在『體驗』的階段,有點類似當初《火車進站》讓看的人覺得哇!火車撞過來了!現在 VR 還在讓你體驗飛行,體驗雲霄飛車,體驗火山爆發,要等觀眾先擺脫這個階段,就像以前的人漸漸覺得火車已經不能滿足我了,想看新的東西,這時候敘事就會越來越重要,VR 講故事的規則會開始產生,比如我是主體,我有多少參與度?我為什麼在這裡?那個語言要重新被建立。」
李中相信,未來 VR 跟電影會是兩者並存,不同的敘事形式,「電影『一起看』的體驗還是在,但 VR 不需要,會漸漸普及到每一個人的家裡,變成日常生活裡的東西。」
最後,我們請李中聊聊尚未曝光的新作品,這部暫定叫《大體臨門》的長片,據他形容是一部輕鬆的喜劇,演員陣容包括柯宇綸、小 8 張允曦、方季惟、林美秀、廖峻⋯⋯,片子已經拍完,目前在如火如荼的後製階段。我們最後回問:那這部的顏色會是如何?一樣黑黑的嗎?「顏色我們還在調,但不會很黑!這個電影還滿輕鬆的,不想要讓它太 heavy,所以不黑,絕對不會黑!」李中再三強調,逗得大家大笑,也更期待他的新作品問世!
全文攝影:杜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