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管理

含有「注意力管理」共 1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簡報成功關鍵在於心理策略而非技術層面。運用倒金字塔結構、注意力管理、情感共鳴三層次打造說服力。針對不同聽眾類型調整表達方式,透過預期管理化解抗拒。將簡報從資訊傳遞轉為價值創造,建立深度連結達成溝通目標。
Thumbnail
宇牛-avatar-img
2025/07/30
很認同!但我沒做簡報的機會⋯😅
UU is M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31
宇牛 哈哈沒有簡報的機會也沒有關係,其實日常工作中到處都有練習機會,像是跟同事討論專案、向主管提建議時,都可以試試『先說結論再解釋』,或是用『假設你是...』來增加代入感~~ 從『我要說什麼』轉成『對方需要聽到什麼』,這個轉變本身就很有威力了!
你以為效率來自完成更多任務,卻忽略了「工作流」才是產能的關鍵。 本文從三個關鍵思維切入:從任務驅動改為流程驅動、從個人效率升級為系統效率、從反應模式切換為節奏設計。 搭配心理學原理與實用技巧,幫助打造屬於自己的高效流程系統,不再陷入忙碌卻無結果的惡性循環。 現在就開始優化流程,讓職場節奏更順暢!
Thumbnail
感謝分享, 太多人以為「工作做不完,是因為不夠自律」,但實際上,我們的大腦根本撐不起那麼多零碎的切換與臨時應變。把工作轉化成流程然後變成習慣 才能夠事半功倍 偷推我剛發表的文章 https://vocus.cc/article/68858e4cfd89780001e5fe57
付費限定
本篇解析專注力訓練的系統方法,從心理原理出發,拆解專注力的形成機制與分心的根源,並透過三階段訓練法,逐步打造深度工作能力。 同時提供實戰工具如番茄鐘、耳機儀式、時間標籤表與任務切割技巧,幫助讀者具體建立高專注環境。
Thumbnail
梅若樺-avatar-img
2025/07/17
想請問一下,對輸出不太擅長,比較耗能,那應該一邊閱讀書一邊寫筆記嗎?還是讀完完整一章作一次筆記呢?
Jack的升級修練室-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7/20
梅若樺 如果你覺得「輸出」很耗能,建議可以先用「零壓力筆記法」入門: 也就是不強迫自己一邊讀就要一邊記, 而是先用便利貼、標記、畫重點等輕量方式做「簡記」, 等讀完一個小段落(不一定是一整章), 再花幾分鐘整理出你真正「想記下來」的部分。 這樣可以降低中途被打斷的負擔,也比較不會讓輸出成為壓力。 你可以依自己的節奏嘗試看看: 如果今天精神好、內容不難,就一邊讀一邊記 如果覺得比較吃力,那就先全心閱讀,等讀完一段再回頭筆記
付費限定
曾把聽書當成日常的背景音,卻總覺得知識左耳進右耳出,沒有真正留下什麼?羊羹我過去也為此困擾許久,後來才發現,關鍵從來不在聽了多少,而在於我們「如何聽」。這場思辨之旅,將分享一套完整的聆聽心法,從深度學習的具體步驟到注意力管理,讓我們一起將聆聽這件小事,升級為一套強大的個人心智調節系統。
Thumbnail
你知道嗎?辦公桌的混亂程度,會直接影響你的專注力與工作效率。 本篇從心理學與實務策略出發,教你打造「無雜念辦公桌」,重啟高效專注力! 許多研究證實,雜亂的工作環境會讓大腦負擔增加、注意力分散,進而影響表現。 這篇文章,我會從心理學與實務層面,教你打造一張「無雜念辦公桌」,讓你重啟高效、進入專注區!
Thumbnail
生產力並非只關於時間管理,更關乎於注意力和精力的整合運用。透過「時間、注意力與精力」三大要素的協調,設定明確的目標意圖,一次只專注於一項任務,適時休息與充電,並允許自己做白日夢,我們才能真正提升效率,實現更有價值、更充實的人生。
Thumbnail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充滿挑戰,不僅需要長時間的專注,還需要管理好身心狀態,才能持續產出高質量的研究。張遇升老師在他的「怎样成为精力管理的高手」課堂中,提出了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這模型能有效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學術平衡。模型從底部到頂部分別是:體能、情緒、注意力、意義感。這四個層次,對於碩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文章探討我們在學習新技能時,大腦如何透過神經可塑性進行自我調整,並強調錯誤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我們也將了解開環與閉環技能的差異,並學習如何利用視覺化訓練來加速掌握技能。透過深入的知識點與實用的建議,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學習速度,實現技能的長期鞏固,讓學習不再只是重複練習,而是有策略地精進自我。
Thumbnail
付費限定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提升閱讀效率與理解力,並提供具體的實踐建議。我們將學習如何透過視覺焦點訓練、專注力管理和科技工具的應用來有效提升閱讀速度,減少視覺回退,並保持閱讀的流暢性。同時,文章強調如何將這些技巧融入日常生活,讓閱讀成為一種高效的習慣,幫助我們在面對大量文字時更加從容。
Thumbnail
1. 忽視體能管理的重要性,力不從心: - 體能管理包括健康狀況、飲食選擇、運動習慣和睡眠品質,這是支撐你精力的基礎。很多人可能在飲食和睡眠上做得不錯,但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未能養成穩定的運動習慣,導致精力無法達到最佳狀態。 2. 情緒管理不足,心浮氣躁: - 情緒管理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