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常常有這樣的一天:從早忙到晚,結果躺到床上的時候,腦袋一片空白,完全想不起來今天到底完成了什麼,感覺像是整個人都被掏空了,心好累。
以前我都會覺得「啊,就是事情太多,時間不夠用啦」,但我後來想了很久才發現,真正的問題,可能不是外面事情有多少,而是我們的注意力,究竟跑去了哪裡。

一個有趣的小觀察:你的大腦,正在快充還是慢充?
我觀察到,我們的大腦在尋求快樂時,似乎會有兩種不同的能量補充模式:- 「快充模式」(快速多巴胺):這好比為手機接上快充,能立即看到電量飆升,帶來即時的慰藉。比如,滑到一條有趣的短影音、社群上收到一個讚、在遊戲裡贏了一局。這種滿足感來得很快,但似乎也去得很快,留下的往往是難以滿足的渴求,驅使我們去尋找下一次、再下一次的刺激,結果就是,短影片一則又一則,直到回過神來,才驚覺寶貴的心力與時間,早已通通都被偷走了。
- 「慢充模式」(慢速多巴胺):這就像用一個普通的充電器,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充滿。比如,讀完一本有深度的書、攻克一個有挑戰的專案。過程可能有些枯燥,沒那麼刺激,但完成時,能帶來踏實的滿足感。
這兩種模式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特性不同。然而,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是:當我們太習慣「快充」帶來的即時滿足後,似乎就越來越沒有耐心去等待「慢充」的過程。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更重要,卻總是不自覺地被那些能提供即時回饋的小事情所吸引。
一個思考工具:注意力探照燈
我還發現,我們的意識,就像一盞探照燈,當光束投向何處,那個角落的細節就會被無限放大,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的主觀世界裡;而光束之外的一切,則會退至幽暗的背景之中。
比如,當我們的心中縈繞著「諸事不順」的念頭,這盞燈便會自動蒐羅佐證的蛛絲馬跡:惱人的塞車、同事無心的皺眉、不小心打翻的咖啡。反之,若我們試著問自己「今天有哪些微小的幸運?」,光束則會捕捉到溫暖的陽光、美味的咖啡,以及陌生人友善的微笑。
這似乎意味著,我們所體驗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全貌,而僅僅是我們選擇照亮的那一小部分。
所以,今天,你打算照亮什麼呢?
成長的雙重奏:心流之悅與刻意之苦
在探索個人成長的路上,我逐漸發現有兩種狀態特別值得我們去認識。
- 其一是「心流」:一種全然沉浸於當下、時光悄然隱去的物我兩忘之境。在這種狀態下,行動與意識高度協同,挑戰與能力完美匹配,我們體驗到的是一種酣暢淋漓的愉悅,以及毫不費力的掌控感。它是我們在能力範圍內,所能企及的優雅發揮。
- 其二是「刻意練習」:這是在我們的能力邊界之外,進行的那些感到有些吃力、甚至痛苦的自我錘鍊。比如,為了提升一項技能,反覆練習那些最枯燥的基礎動作。這個過程毫不享受,它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拓展我們能力的既有邊界。
過去,我可能會下意識地只想追求「心流」的快樂,下意識地迴避練習中的枯燥與陣痛。但我後來才發現,如果沒有「刻意練習」的痛苦鋪墊,我們的能力就無法提升,也就很難在更高水平的挑戰中再次體驗到「心流」。
「心流」是巔峰之上淋漓盡致的舞動,而「刻意練習」則是通往巔峰的那條崎嶇又孤獨的道路。它們倆,或許就像一對相輔相成的夥伴,共同交織出螺旋式上升的成長軌跡。
重估努力的價值:一個關於成就的思考模型
在通往成就的道路上,我們常常陷入對「天賦」的迷思,並為此感到無力與焦慮。然而,若我們將成就視為一個可拆解的系統,或許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美國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在其著作《恆毅力》中,提出了一個簡潔的公式,它揭示了天賦與努力之間真正的關係:
- 天賦 × 努力 = 技能
- 技能 × 努力 = 成就
從這個角度來看,天賦,僅僅是起點。它代表的是我們技能成長的速度。一個天賦異稟的人,在投入相同努力時,或許能更快地掌握一項技能。然而,若缺乏持之以恆的投入,天賦也不過是一座未被開採的寶藏,毫無價值。
而「投入的時間」,也就是我們的專注和努力,在這個公式中,被賦予了雙倍的權重。這意味著,它既是將天賦「淬鍊」為技能的熔爐,也是驅動技能「轉化」為成就的引擎。
無論我們的起點如何,持續的投入,帶來的可能不是線性的相加,而是指數級的增長,就像複利一樣。這個想法,對我個人而言,是一種巨大的解放和鼓舞。它將我們從「天賦的枷鎖」中釋放出來,雖然我們無法決定自己奔跑的起點,但我們能決定投入的時長與深度。而最終,是後者,定義了我們的人生軌跡與所能抵達的高度。
三個可以嘗試的小練習
如果這些觀察讓你有所觸動,我想分享幾個我覺得有效的小練習,或許你也可以試試看:
- 構築專注的「物理結界」:在準備專心做事之前,為自己舉行一個小小的儀式。比如,把手機放到一個暫時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地方。這個簡單的動作,像是在對自己說:「接下來的這段時光,是屬於我和這件事的神聖時間。」
- 以「番茄鐘」馴服內心的抗拒:宏大的目標,往往讓人望而生畏,進而催生拖延。我們可以試著只專注25分鐘,做一件小事,然後給自己5分鐘的休息時間。這種被稱為「番茄鐘」的韻律,巧妙地降低了「啟動門檻」,將一項艱鉅的任務,轉化為數個可被輕易征服的微小挑戰。它讓我們在一次次短暫的衝刺與休息中,逐步建立起正向的動能循環。
- 將「留白」視作必要的呼吸:我們很容易把行程表填滿,認為休息是可恥的。但大腦和肌肉一樣,需要放鬆才能恢復。因此,有意識地給自己安排一些什麼都不做的「留白」時間,比如散散步、發發呆。這能有效幫助大腦進行資訊的整合和創意的醞釀。
最後,想對你說的話
這趟奪回專注力的旅程,是一場永無終點的修行。我們都會有分心的時候,也難免會被那些誘人的「心靈速食食物」所吸引。
但是,沒關係的。我們可以允許這一切發生。
重點不是要你修煉成一個意志如鋼鐵的苦行僧,而是培養覺察力,當你意識到自己分心時,能夠不加批評,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注意力再次拉回來。
從今天起,在做任何事之前,輕聲問自己一句:
「我現在所做的事,是在滋養我,還是在消耗我?」
僅僅只是開始提出這個問題,或許,就是一切改變的開始。
好書推薦
-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安琪拉·達克沃斯
-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安德斯‧艾瑞克森, 羅伯特‧普爾
延伸閱讀:「滋養」的人生,是什麼模樣?
當我們學會專注,並開始選擇「滋養」自己的事物時,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改變?
- 看見他人生命中的「滋養」:當你擁有了專注於當下的能力,你就能像《 小故事|《人間半糖》:愛在細微處,不約而同的甜》 中的林見一樣,在平凡的日常裡,看見那些不凡的甜蜜瞬間。
- 在關係中實現「滋養」:專注力不僅適用於工作,更適用於關係。《小故事|《人間半糖》:別讓友情無話可說,一起去浪費時間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段能「滋養」彼此的關係,恰恰在於能放下相處焦慮,享受共同的專注時光。
最近讓你感覺「時間花下去了,卻像什麼也沒留下」的一件事是什麼?你是如何察覺到的?或者,在你最近的經驗中,哪一次「長時間投入後」得到的滿足感,讓你印象深刻?
嗨,我是 Oren!喜歡我的文字嗎?歡迎來我的小天地找我玩,一起在故事裡找到共鳴!
你的愛心與留言,都像一顆小糖果,能讓我開心很久😊
如果你剛好有東西想在蝦皮買,可以點一下蝦皮分潤!它會默默地分我一點點零用錢,而你完全不用多付錢喔!謝謝你的溫暖投餵~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